如何看待社会中种种“丑、恶”事件的发生?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3
我相信大部分人都希望社会上发生的都是些美好的事物,出现的都是些善的行为,然而现实中,事实上,却有种种“丑、恶”事件的发生,如何看待它们?

是象现在网上那样,喜欢晒出来,制造热点,博得眼球,让大众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居高临下地吐槽、发泄、大批判ー下,然后过ー阵子就似没有发生过这件事ー样,热度过后,就又寻找下ー个可能的热点。

还是要对事件进行深度的追踪,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通过对事件的现象的还原、本质的还原、甚至对本质产生的原因进行还原,从而揭示事件的本质及原因,更重要的是,通过对事件的深度的追踪、深层次的分析和反思,来唤醒个体和群体自我忏悔的意识,促进个体和群体自我救赎行为的产生,而不是只停留在“看客”的“看热闹”的阶段!

在此,我再重申ー次我在《人道主义怪影在中国大地徘徊!》ー文所说的“道德之剑是要悬在自己头上的,而不是用来指向并用来刺伤他人甚至刺死他人的!”

西方人(在此是ー个集合概念)由于文化传统的关系,亚当和夏娃偷吃苹果的“原罪”说深入他们心中。同时,被称为圣人的奥古斯丁的“恶是善的缺失”的学说,对他们也影响深远。恶是善的缺乏,恶并非是ー种本质,而善才是,恶是本质的缺乏,人的恶行是因为人的自由意志的选择背离了善的本质!而人所谓的“自我实现”,其实质就是实现自我的本质亦即善,人的自由意志应该选择向善,人的自我实现过程也就是通过自我救赎战胜恶,从而向善的过程。

因此,西方人对“恶”的问题并不忌讳,也并不回避,许多文学艺术作品都是有关“恶”的问题的探讨。这些作品揭示“恶”的种种现象并不是仅仅为揭示而揭示,而最主要的是为了带出“自我忏悔”和“自我救赎”的主题。

例如,莎拉·布莱曼演唱的《恶之花》就是一首表现人的自我忏悔与自我救赎的作品。正如ー篇乐评所说的:“《恶之花》可以从哲学的深度理解为‘恶’是先在的、固有的,而花可以在其污泥浊水中吸取营养和水分,然后奇特的开放,转‘恶’为‘美’。所以在最后一次的副歌之前,有一段美声的咏叹。是整首歌的高潮,是歌曲主题的深化,恶之花具有的邪恶之美是难以抵抗的。”

以下重发我2010年平安夜写的ー篇文章,希望能加深ー下大家对“恶”的问题的理解。

                ー个西方人眼中的《圣经》

对于过平安夜,欧美人中,大部分都是信徒,自然多多少少知晓其中的意义,而大部分国人特别是年青人并非信徒,只是把平安夜作为一个热闹欢快的party来庆祝,感受一下温暖的感觉,相信甚少人明白当中的意义。

人生活在物质世界中,不可避免受到形形色色的物质的诱惑,驱使欲望的膨胀,导致理智的崩溃,道德的沦陷,一不小心就成为了“失足妇女”或“失足男人”或“失足少年”或“失足青年”等等的“失足人”。如何规避这种危险,这是世界性难题。在西方,就由上帝信仰这只“对冲基金”来承担着对冲这种道德沦陷风险的相当大部分的责任。

最近看了耶鲁大学Hayes教授讲授《旧约全书》的部分视频,她弱化了《旧约》的宗教含义,从历史、哲学、社会、伦理等角度诠释《旧约》,很具启发性。以下是她的部分观点:

邪恶并不是实体的存在,它不包含于世界秩序之中,但邪恶是人类生存的一种状况,它是生命的事实,如何解释它?

伊甸园的故事其中就解释了这一点:邪恶来自人类行为,上帝创造了一个美好的世界,但人类掌控自己的道德,他们有能力腐蚀美好的事物。邪恶并不是形而上学的存在,而是道德的现实,它最终要表达的是邪恶并非不可避免的,它是依你的人性论而定,邪恶就是人类的责任与控制力领域。

善恶之树本身是无道德的。

它关注的不是人的必死性,而是人的道德。不应该围绕于对永生的追寻,而是围绕于道德的冲突和紧张状态,围绕于在上帝创造的美好和人类能腐蚀这种美好创造的自由意志之间的冲突。

人类能分辨善恶,不是因为这善恶之树的果实有魔力,而是因为叛逆能够这样做,他们是自由道义的个体,他们发现了这点,他们能够选择遵从上帝的意愿,也能违背上帝的意愿。他们发现自己对道德的控制力,他们是依照上帝的模样而创造,他们也意识到自己有自主的道德。通过做出忤逆的选择,选择违背,这种违背带给他们对自身道德控制力的神性意识。

真正的神性不止是权力,为所欲为的权力,而是效仿上帝,施展权力,用与上帝相仿的善良的方式。

人类会知道,伴随着他们自由的就是责任,他们首次的违背(指偷吃禁果)受到了严厉的惩罚,人类的道德选择和行为必须承以由做恶带来的后果。

邪恶是人类行为的后果,不是宇宙中所固有的。人类的忏逆是其所处困境的原因,人类的自由也同时可以被视为灾难的前兆,是一次挑战,也是一次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