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 | 城市人不冷漠,只是因为“责任分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6
之前接触过很多议论城里人的文章,其中不乏有“城市人口数量与冷漠程度成正比”之类的观点。并且在刻板印象中,村里人通常是热情朴实,而城里人往往是冷漠无情。为何如此呢?作为一名城里人的我有话要说。

首先我承认,城市人口数量与好人好事数量之间存在正相关,但这并不代表城市人的心肠很硬,毕竟大家同是华夏儿女的一宗血脉,同继助人为乐的传统美德,生活在城市并不会使人变异。而导致这种结果的原因是责任分散。

责任分散效应又称为旁观者效应,是指对某一件事来说,如果是单个个体被要求单独完成任务,责任感就会很强, 但如果是一个群体共同完成任务,群体中的每个个体的责任感就会很弱,面对困难或遇到责任往往会退缩。

举个例子,在公司或学校,领导一般都要安排下属做具体的事情,并设定不同的岗位,简单来说就是各司其职。为什么要这样?就是防止责任分散。

想必大家从未听过有领导这样安排工作:“明天将要开全体动员大会,希望大家把参会人员通知到位,场地手续办齐,经理的发言稿准备好,至于谁去准备你们商量着来。”那这位领导的脑子恐怕会让人担心,因为不会有人去做, 大家都以为:他们会办。

01

自幼听到过很多描写责任分散的寓言故事,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三个和尚没水吃》的故事。一个和尚,因为只有他一个人,无依无靠,所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两个和尚,因为互相推诿最起码可以看到对方没有做事,因此干脆合作,互利共赢。三个和尚,每人都心存侥幸,认为其他两位会去打水,并且自己不打水也不会被发现,因此最容易饿死。照此推算,人数越多,就越不会有人去打水。

有时候,知识并像不表面那样给人以距离感,看似晦涩难懂的理论其实你早就知道,只是缺乏一个系统的定义。

02

前几天坐公交车,车上乘客摩肩接踵。有位老人上车后迟迟没有人让座,之后在几位大妈骂骂咧咧的吵嚷中终于有一位小伙子起身将座位让给老人。

听着大妈嘴里“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没有教养”这样的话,令我这位小愤青十分不快。或许并不全是因为坐在专座的人素质差,而是因为责任分散!

因为专座至少也会有六七个,而六七位乘客都想着其他人会让座。就连三个和尚都会发生责任分散,更何况六七人乎?如果大妈学过这条理论,或许会对这个世界的年轻人多一分理解。

从中我们看出, 社会心理学等许多人文学科的根来源于生活。它们把看似都知道的生活常识加以认证、归类,重新变为人类系统的知识被再摄入。它们将教会我们如何理解世界,包容人类。

03

小悦悦事件虽已成为过去时,但这种惨剧不该被人遗忘。2011年10月13日,2岁的小悦悦相继被两车碾压,7分钟内,18名路人路过都视而不见,最后被一名拾荒阿姨救助,但因抢救无效死亡。这样的悲剧引发网友广泛热议。

现在,就让我们用责任分散效应解释这件事情,当然,这只是众多原因之一。清晨的道路上人来人往,很多人注意到后可能因为着急上班或赶路而匆匆离去,但也并非没有人想过救助,只是很多人认为,这样严重的车祸一定有人已经拨打120,自己就别添乱了。于是,在众多路人当中,责任分散被无限扩大,小悦悦也失去了最佳抢救时间。

这并不是人心冷漠,也不是道德下滑,而是人之常情 ,这样的原因说出来让人心寒,也有很多人在情感上接受不了,认为自己并不是这种冷血动物。但是请冷静的想想吧,按照上文一步步的解释,小悦悦事件不也是责任分散的一个戴罪羔羊吗?

说了这么多,许多人开始怀疑这个世界,究竟有没有办法阻止这种“正常现象”的发生?答案是肯定的。

按照定义来说,解决方法也正是定义的逆命题: 责任到人。

比如,当千篇一律的遇到一个昏倒的老奶奶,排除碰瓷、讹人的嫌疑外,现在要做的是指定看热闹的行人以具体责任。“这位大叔,麻烦您拨打120,这位姐姐,麻烦您看护一下现场,这位大妈,请您帮忙维持秩序……”这样周围的人就再也不会认为自己没有责任,也不会去想是别人做了这些。且既然富有职责,若不完成将肩负着良心和周围人谴责的危险,所以大多数人一定会照做,同时推脱的情况也会大大减少。

在生活中,如果处于当事人的角色, 切勿抱有“别人会去做”这样的想法, 哪怕自己重复用功也不会造成什么损失,兴许还可挽留一条生命。

此外,增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也必不可少。遇事先想到自己而不是别人,少一些功利主义的作祟,增强真正的责任感,都是有效的预防方法。

所以从现在起, 在用宽容的眼光理解世界的同时,请加强自我警觉,避免责任扩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