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泽寰简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6-14
刘泽寰,1972年12月出生于一个文化气息浓厚的家庭,他的曾祖父刘良是清末最后一代秀才,后留学日本,成为早期同盟会成员,致力于反帝反封建运动。他的父亲刘人怀则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和教育家,这种学术氛围深深影响了刘泽寰,他在14岁时就在《小学科技》和《中学科技》等杂志上发表了研究论文,并因科技创新频频获奖,受到我国著名科学家钱伟长的关怀和鼓励。

1995年,刘泽寰以优异成绩被保送暨南大学遗传学专业攻读硕士学位,他在此期间独立完成了“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hAFGF)”的基因克隆与表达,这一技术后来成为国家一类基因工程新药“重组人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核心技术,他以770万元的价格转让给医药企业,对学校“产学研”合作产生了重要影响。

1998年,他考入中山大学攻读生化与分子生物学博士学位,期间他协助导师开展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负责研究中国南方少数民族的人类白细胞抗原(HLA)基因遗传多态性,他的团队在艰难的条件下建立了10多个群体的基因资源库,为课题和民族基因保护做出了贡献。

2000年,刘泽寰在国内率先建立了HLA基因的测序分型技术,并通过研究揭示了中国南方人群的遗传多态性特征,发现了新的等位基因,推动了国际学术界对这一领域的认识。同年,他的研究工作受到国家和广东省的支持,他发现了400多个全新的SNPs位点,研究了它们的功能和进化意义。

在“非典”期间,刘泽寰参与“973”计划,研究SARS病人的免疫应答,展现了出色的科研领导能力。2004年,他因科研成果突出,被破格任为硕士导师,同年成为副教授,并受聘于暨南大学筹建分子生物研究中心,仅用半年时间就基本完成建设任务。

2005年,刘泽寰创新性地提出利用代谢工程技术处理纤维质燃料乙醇,构建了转基因酿酒酵母工程菌,开发了“直接发酵法”,显著降低了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他的这一技术获得了多项科技项目资助,正推进中试生产线的建设。

至今,刘泽寰已主持和参与了多项国家级和省级科研项目,发表众多学术论文,其中部分被国际知名数据库收录,并荣获广东省自然科学一等奖,他的贡献在学术和科研领域得到了广泛认可。详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