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站的历史沿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19

1983年7月,深圳火车站建设工程破土动工,为与口岸联检大楼相衔接,电动楼梯、双层行人桥……种种充满现代气息的设备被引入这座始建于1911年的边陲小火车站,百年梦回,深圳火车站由此开始一次次华丽变身,直至今日,成为日开行旅客列车最高达到近130对、日均客流9万人次的华南口岸铁路枢纽。

1991年10月12日,投资2.2亿元、建筑面积9万平方米的新深圳火车站落成之际,小平同志欣然题写“深圳”两个大字。

解放后至1980年前,深圳火车站还只是十分简陋的三等小站。

车站只有一个售票窗口、二条股道,露天候车室摆了四条长凳,没有厕所,晚上靠煤油灯和蜡烛照明,每天接待的百来个旅客大都是渔民和菜农。

1950年火车站从东门老街迁至罗湖桥头,与香港罗湖车站仅一桥之隔。

车站职工自己动手,伐木裁板作顶,撑起枕木为柱,建成了第一代候车室,站场面积仅有35平方米。

车站地势较低,周围都是泥塘和稻田,一下雨就被淹,车站职工挖塘泥、挑煤渣垫高铁路两侧,建成了第一个站台。

当时车站门前有一个小广场,的士、中巴和大巴挤在那里,广场上除了来去匆匆的旅客,就是迎送香港同胞的亲友。

旅客从广场沿台阶拾级而上进入售票厅和候车室,左边是出入境大厅,由边防检查站和海关官员把守,从出入境通道,一眼望去就可以看见罗湖桥。

每天只有四五趟列车,广播员嗓门高点就可以把所有旅客都通知上车了。

有一点没有想到的工作——就是要上站台拔稻子、拔草。

当时供港物资都是从这里走,包括优质的稻谷,谷子搬运时常洒落到碎石铺成的铁路道基上,和野草一起疯长,能到火车轮那样高,全靠职工用手拔除,不然妨碍行车。

改革开放的春风唤醒了偏远、沉寂的深圳火车站。

1980年后,深圳火车站涌来全国各地的建设者,客流激增,火车站改建扩建工作陆续展开。

1983年的改建工程较大,包括一座新火车站、一栋联检大楼、一座人行天桥等项目,深圳火车站由三等站升为二等站。

当时车站引进港资,合作经营车站旅客食堂,办起了全国铁路第一家与港商合资经营的企业。

站前旅客通道两旁陆续建起了大排档、快餐厅和小商店,商品从牙膏、毛巾等日用品到食品、陶瓷工艺品、服装、家用电器,一应俱全。

从1980年至1990年,车站每天始发的旅客列车和旅客发送量逐年上升,到1990年发展至每天开行25趟旅客列车,发送旅客2.2万人次。

1985年2月,深圳火车站由二等站再提升为一等站。

那时坐火车到深圳的人特点鲜明,有手挎棉被衣服进城打工的农民、有只身背包创业的年轻人……车站仿佛成了边贸市场,旅客边候车边购物,很多东西在其他地方难买或者价格贵,所以上火车都是大包小包地带。

随着深圳特区的高速发展,深圳火车站的客流量成倍剧增,原有的站场规模和设施设备已完全不能适应需求,建设新的客运车站被提到议事日程。

1990年6月,深圳新客站破土动工,当时是把旧站全部爆破拆除,旅客乘车出站全部暂移到西边的和平路一带,施工组织和正常客流组织难度极大,但最后施工没耽误、坐火车没延误,滚滚客流从工地边经过也没有人受伤。

新站建成后占地2.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9.6万平方米,耗资2.2亿元,配备了多回路多信源广播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电子售票系统、消防自动报警系统等先进的客运服务设施。

小平同志亲自为深圳新客站题写站名“深圳”。

据老站长杨荣久回忆,时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李灏到北京请小平同志题词时,老人家出于对特区超常规发展的期望,决定不单为车站题词,而要给深圳人民题,因此特意少写了个“站”字。

深圳火车站由此成为全国唯一由小平同志题词的车站,同时也是唯一没有“站”字的车站名。

1991年10月12日,深圳新客站建成投入使用,时任国务院总理 *** 视察深圳站并题词:“加强深圳新车站管理,创建文明窗口”,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田纪云为新站落成剪彩。

2003年,深圳站进行了一次最大规模整治改造,将广深短途客流和长途客流分开。

2004年12月28日,深圳地铁一号线罗湖火车站站点正式开通运营,与之配套的火车站广场地铁交通层投入使用。

2005年8月连接火车站和罗湖口岸的走廊开通。

2005年10月,历时两年的火车站客运改造工程竣工,一个集公交车、出租车、地铁、火车等各种交通为一体的无缝接驳立体交通枢纽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