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真正值得学习的知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6-19
要长知识的话要数湖南台的《百科全说》和东方卫视的《波士堂》…
第2个回答  2017-06-20
让教育回归常识
《为未知而教,为未来而学》,书的题目颇具吸引力,教育的责任是让孩子由“未知”通往“知”而后达广阔,而学习的目的是为了通往美好的未来。这本应是教育和学习的初衷,然而在现实教育困境下,我们对这些常识是如此的陌生,现实早已背离常识,走向僵化,这一点在中国尤甚。
珀金斯在该书中指出我们需要有一种更具“未来智慧”的教育视角,培养出具有闯荡未来社会能力的人,教育应重在培养人的好奇心、启发人的智慧、增进人的自主性和责任感,引导学生积极、广泛、有远见地追求有意义的学习。全书围绕该主旨,逐层阐述教育的真谛、应该教授的内容、教学的方法、教育应极力避免的问题,以及教育应该在学生生命中起到的作用。
书中,珀金斯首先探讨了应该教什么,而后才是如何教。他倾向于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应让孩子更多地学习能够应用于日常生活中的知识、技能,而不是苦学看上去高大精深却没有任何实际用途的知识。在如何教方面,他认为那种能够将各学科知识相贯通,而后帮助学生转化为实际的理解力、行动力的教育,更值得赞赏。
珀金斯的很多提法建议,会令在传统教育领域奋斗了若干年的教师,在情感上产生不适,甚至产生排斥心理。他“学以致用”的思想,表面上透着功利主义的色彩,但细究其中的内容,不难发现这是一种通过目的性主导,而达到学业自由、选择自由、思想自由的有效徐径。
什么样的知识值得学习?
珀金斯开篇明意,教育的初衷在于为孩子提供“有生活价值的学习”,而不是教授一堆“应该知道的好知识”。他举出二次方程的例子,这是一个人人都会学到,但几乎没有人会在教育之外的场合使用的技能。他并不否认二次方程具有培养数学思维能力,巩固数学思维的严密性等作用,但应让这种“美好的知识”点到即止,让学生了解二次方程的数学概念,了解它的作用及意义即可,而不必花费几周甚至更长的时间来画图、做因式分解、层层推导等。节省下来的时间,完全可以用于教授更多的统计与概率等能够与现实生活相对接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能够学以致用,更能开发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这种教学投入产出比更高,更具有社会实用价值。
其实,问题的焦点并不在于“二次方程”是否值得学习,也不在于是否应该设置哪一门具体的课程,而恰恰在于我们的教育模式与思维方式。在没有理顺为什么而教、应该怎么教之前,做其他细节的改动,都治标不治本。或许在未来,基础教育阶段除了必修课之外,我们也可以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而不是一刀切式的统一教育。在小学阶段可以让孩子进行更多的尝试,广泛接触各学科知识,以利于孩子找到自己的“天赋”和兴趣点所在,而在初高中阶段,应重点引导孩子接受对未来有用的教育,让孩子选择性接受如“二次方程”一类的知识,让孩子在通识以外,选择适合自己的“闯荡未来社会的技能”。
你真的学会过吗?
回望我们的学生时代,你是否感觉自己就象掰玉米的小熊,得了新的丢了旧的?小时候的经典场面,就是考前突击背诵到深夜,父母一面责问为什么学习平时不努力,临时抱佛脚,一面又默认孩子的这种做法。问题恰恰出现在这种速记速忘式考前背诵,在应付考试时百试不爽,养成了学生的投机取巧心理。这是学生之过、老师之过,还是现行教育体制下不可避免的结局?或许这是一个三位一体的沉重错误。
比如在历史学习中,我们曾经一遍遍背诵历史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些被抽干了水分和灵魂的历史故事,如木乃伊般无论如何也无法在我们的大脑中生动、鲜活起来,更勿论在众多的历史事件中分析、总结出历代王朝兴亡更替的规律。在学历史的同时,我们还在学习地理、自然等学科,但你可以将它们融会贯通,在自然气候的变迁中,看到它对推动历史发展起到的作用吗?任何一个学科的老师,都会说这不是自己的责任,自己只负责教授教学大纲的内容,而不负责串联这些知识,甚至是我们的很多教师也并不具备这样的综合分析、判断,而后再质疑的能力。僵化的教育会形成代际循环,固化一个国家全体国民的思维模式。孤立的学科教学,让教育失去了灵魂。
在通识教育的12年时光里,很多知识我们从来就没有真正学会过。那时学过的知识已然忘记,但我们却终此一生被困在了僵化的思维模式里,我们会背诵,却不会应用;会做题但不会处理生活中的日常问题;我们可以笑傲考场,但离开教室面对社会却一片茫然……
你期望孩子在学习中
获得哪些能力?
教育无定式,珀金斯在书中并未给出标准的理想教育模版,也未回答到底哪些知识应列入基础教育的课程中来。教育因人而异,基础教育的内容应是一份弹性清单,有主旨方向,却没有框死的结构和定死的内容。正如他所言“在教育中始终应保留足够的空间,让渴望学习的学习者能够追随自己内心的缪斯女神,并且鼓励迫切的学习者去发现缪斯的女神”。
笔者列出一份简短的小清单,它并不代表基础教育应给培养孩子的能力清单,而是培养孩子的思路雏形,它出自一位母亲,而非一位职业教师。在通识教育阶段,希望孩子形成这些基础能力:基本的阅读理解能力、基本的语言运用能力、基础的数学运算能力、物理化学常识的基础运用能力、对地理历史知识的框架性理解、对艺术初步的了解与尝试;形成这样的综合能力:知识触类旁通的能力、基本的逻辑思维能力、心理学常识及应用、与人相处的能力、自我认知的能力、抗压的能力、自我学习的能力。
笔者希望这些是孩子受用终身的知识与能力,是她通往无限广阔的起点和根基。在从0出发的路上,不断延展自己的知识边界,拓展自己的能力范围,提高个人的素养,从容面对来自未来的各种挑战。
或许你对这份清单有诸多不满,认为笔者遗漏掉了很多重要的东西,不妨根据自己孩子的实际情况和兴趣爱好进行调整,或者与孩子进行探讨,达成为未来努力的方向性共识。需注意的是,这样的清单并非越长越好,而是简洁到可以指引你和孩子日常的行动,让孩子在相对轻松的氛围内学到对他一生受用的知识即可。
拥抱未来的教育
教育应通往未来,通往智慧,这不仅仅是学校的教育目标,向外拓展它是社会未来的希望,向下拓展是每一位家长不可推卸的责任。该书,首先应引起教育决策制定者、教育管理者的重视,以未来之眼重塑教育的大格局。其二才是教育管理者、教师队伍从精神气质到教育方法上渐进改变,这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教师首先要完成自己的再学习,打破旧有思维习惯,承担起能力培育者,而不是知识灌输者的责任。其三是家长的转变,家长是社会信息的接收器,当社会对人才评价机制发生转变,当学校不再以分数论英雄,家长才有更多空间,引导孩子掌握适应未来的技能。
如果说大的教育环境、体制、学校整体的教学模式,短期内无法改变,那么作为孩子的监护人,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我们又应当身体力行做什么?拥抱未来的教育,需要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共同努力,共同培育良好的教育环境,让学样为未知而教,让孩子为未来而学。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