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欣赏(中西方不同) 西方古典建筑欣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3-03-13
建筑欣赏

建筑是城市的成长史中最不能抽离的部分。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成长历史,并在成长的过程中积累和养成自己独特的民族精神与气质、性格和魅力。在不同的阶段,建筑有属于那个时代的风貌与特征,以及属于特定时代的梦想。

在西方古代建筑中,据我了解是指从古希腊到英国工业革命前的建筑吧。主要以石块砌垒的。在西方古代的所有建筑风格上,我主要比较欣赏以下几种建筑风格。大概有古希腊的、古罗马的、拜占庭的、哥特式的、巴洛克的、洛可可的等建筑风格。在此我借机展示一下这些风格的主要内涵和艺术的高超:

古希腊的建筑艺术可以算作是是欧洲建筑艺术的源泉与宝库的。古希腊建筑风格的特点主要是和谐、完美、崇高,古希腊的神庙建筑则是这些风格特点的集中体现者。古希腊的柱式主要有三种,陶立克、爱奥尼克和科林斯柱式。陶立克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之美。爱奥尼克,尽展女性体态的清秀柔和之美。科林斯宛如满盛卷草的花篮。陶立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帕提农神庙、阿菲亚神庙;以爱奥尼克柱式为构图原则的伊端克先神庙和帕加蒙的宙斯神坛;以科林斯柱式为构图原则的典型作品列雪格拉德纪念亭等。代表性的建筑群体是雅典卫城。卫城在西方建筑史中被誉为建筑群体组合艺术中的一个极为成功的实例,特别是在巧妙地利用地形方面更为杰出。

古罗马的建筑艺术是古希腊建筑艺术的继承和发展。古罗马的建筑理论家维特鲁威,在其《建筑十书》中曾经指出,建筑的基本原则

应当是“须讲求规例、配置、匀称、均衡、合宜以及经济”。这可以说是对古罗马建筑特点及其艺术风格的一种理论总结。从而在屋顶造型方面,出现了在古希腊建筑中很难见到的“穹拱”屋顶。正是这种“穹拱”屋顶,成为了古罗马建筑,特别是房屋类建筑与古希腊房屋类建筑最明显的区别。以“圆”为主的风格,是典型的古罗马建筑的特点。代表有古罗马大斗兽场、古罗马的潘泰翁神庙。

拜占庭建筑的特点,主要有四个方面:屋顶造型普遍使用“穹窿顶”、整体造型中心突出、创造了把穹顶支承在独立方柱上的结构方法和与之相应的集中式建筑形制使内部空间获得了极大的自由、色彩灿烂夺目。拜占庭建筑最光辉的代表是君士坦丁堡的圣索菲亚大教堂,是东正教的中心教堂。是拜占庭帝国极盛时代的纪念碑。圣索菲亚教堂是集中式的。布局属于以穹隆覆盖的巴西利卡式。中央穹隆突出,四面体量相仿但有侧重,前面有一个大院子,正南入口有二道门庭,末端有半圆神龛。中央大穹隆,通过帆拱支承在四个大柱敦上。其横推力由东西两个半穹顶及南北各两个大柱墩来平衡。内部空间丰富多变,穹隆之下,与柱之间,大小空间前后上下相互渗透,穹隆底部密排着一圈40个窗洞,光线射入时形成的幻影,使大穹隆显得轻巧凌空。教堂内部空间曲折多变,饰有金底的彩色玻璃镶嵌画。

哥特式建筑大多是教堂建筑。哥特式建筑的总体风格特点是:空灵、纤瘦、高耸、尖峭。尖峭的形式,是尖券、尖拱技术的结晶; 高耸的墙体,则包含着斜撑技术、扶壁技术的功绩。而那空灵的意境和垂直向上的形态,则是***精神内涵的最确切的表述。外观的基

本特征是高而直,其典型构图是一对高耸的尖塔,中间夹着中厅的山墙,所有墙体上均由垂直线条统贯,一切造型部位和装饰细部都以尖拱、尖券、尖顶为合成要素。与此同时,建筑的立面越往上划分越为细巧,形体和装饰越见玲珑。这一切,都使整个教堂充满了一种超俗脱凡,腾跃迁升的动感与气势。其次,从内部空间的特点,哥特式教堂的平面一般仍为拉丁十字形,但中厅窄而长,瘦而高,教堂内部导向天堂和祭坛的动势都很强,教堂内部的结构全部裸露,近于框架式,垂直线条使空间显得极为高耸。束状的柱子涌向天顶,启示人们以迷途中的光明,每当阳光从布满窗棂间的彩色玻璃照射进来时,整个教堂的空间便弥漫着迷离与幽幻,此种气氛尽显了***的精神。法国的巴黎圣母院,意大利的米兰大教堂,德国的科隆大教堂都是代表。 巴洛克其艺术特点就是怪诞、扭曲不规整。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基调是富丽堂皇而又新奇欢畅,具有强烈的世俗享乐的味道。它主要有四个方面的特征:炫耀财富、不囿于结构逻辑,常常采用一些非理性组合手法,从而产生反常与惊奇的特殊效果、充满欢乐的气氛、标新立异,追求新奇。它常常大量用贵重的材料、精细的加工、刻意的装饰,以显示其富有与高贵。采用以椭圆形为基础的S形,波浪形的平面和立面,使建筑形象产生动态感;又或者把建筑和雕刻二者混合,以求新奇感;又或者用高低错落及形式构件之间的某种不协调,引起刺激感。巴洛克大师波洛米尼设计的圣卡罗教堂、意大利罗马的特列 维喷泉是代表吧。

洛可可风格是在反对法国古典主义艺术的逻辑性、易明性、理性

的前提下出现的柔媚、细腻和纤巧的建筑风格。它的主要特点是一切围绕柔媚顺和来构图,特别喜爱使用曲线和圆形,尽可能避免方角。在装饰题材上,常常喜用各种草叶及蚌壳、蔷薇和棕榈。以质感温软的木材取代过去常常使用的大理石。墙面上不再出现古典程式,而代之以线脚繁复的镶板和数量特多的玻璃镜面。喜用娇嫩的色彩,尽量避免强烈的对比。线脚多用金色,天花板常涂上天蓝色,还常常画上飘浮的白云。此外还喜欢张挂绸缎的幔帐和晶体玻璃吊灯,陈设瓷器古玩,力图显出豪华的高雅之趣。然而,它的格调却因装饰手法的过于刻意,往往是脂粉之气过浓,高洁之意不足;堆砌、柔媚有余,自然韵雅不足。柏林夏洛登堡的“金廊”和波茨坦新宫的阿波罗大厅就属于此。

而我国从古至今,建筑的风格一直随时代的发展而变化,在浩瀚的建筑长河中有着一批批的标志性建筑伫立在祖国的各处。例如天津—天塔,河北——石家庄—艺术中心,内蒙古——呼和浩特—金刚座舍利宝塔,山东-济南泉城广场,湖南——长沙—岳麓书院,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海南——海口—世纪大桥,西藏——拉萨—布达拉宫,青海——西宁—东关清真大寺,这些建筑中大部分都是宗教建筑,而为何宗教建筑如此长盛不衰?

宗教建筑是有灵魂的,其崇高与完美往往使步入其中的人们叹为观止,甚至被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所征服。教堂像一个巨大的容器,将望道者置入其特有气氛的控制之中,从而达到吸收其入教的终极目的,这种力量,就是宗教空间的感召力。比起别的类型的空间来说,

宗教空间是经过了数千年的发展和演变来的,在宗教侵蚀的过程中,其建筑也随同广播世界各地,并与各个国家的民族建筑相结合,形成了相对固定的型制。精神附着于物质之上,感召力产生于空间艺术之中,宗教建筑的感召力从冥冥艮古而来,呈其神性通达为原则,贯穿天国与人间,而从4000年前的埃及神庙到现代日韩新教建筑,感召力的孕育形成与发扬光大,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

世界上不同宗教的建筑有不同的风格,中国的宗法伦理观念,也影响了几乎所有的中国宗教建筑类型。遍布中国大地的佛教寺庙建筑。尽管佛教是由印度传人中国的,但中国的佛教建筑与印度的寺院大不相同。中国的寺庙深受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它们庄严雄伟,精美华丽,和自然的风景融为一体,具有浓郁的、特有的中国佛家建筑特色。

佛教建筑包括佛寺、佛塔和石窟。佛教建筑在初期受到印度影响的同时,很快就开始了中国化的过程。明、清佛寺的布局,一般都是主房、配房等组成的严格对称的多进院落形式。在主轴的最前方是山门——整个寺院的入口。山门内左右两侧分设钟、鼓楼。中央正对山门的是天王殿,常做成三间穿堂形式的殿堂。穿过天王殿,进入第二个院落,座落在正中主轴上的是正殿,常名为“大雄宝殿”。正殿对于整个佛寺建筑群体是中心建筑物,它不论在建筑体积和质量,都在其他单体建筑之上。正殿左右配殿或作二层楼阁形式。正殿后一进院落,常建筑二层“藏经楼”。另外,多在主轴院落两侧布置僧房、禅堂、斋堂等僧人居住的房屋。北京的大型佛寺,如西四牌楼的广济寺等都属于这种类型。

小型的寺庙,一般只有一进院落——进山门迎面就是大殿,两厢为僧房。

佛寺建筑群组中常布置一系列附属建筑,如山门前的牌坊、狮子雕刻、塔、幢、碑等。

北京现存的佛塔都是砖石建造的。著名的有广安门外辽代建造的天宁寺塔(斗栱密檐型);阜成门内元代建造的妙应寺白塔( 屠坡型);阜成门明代修建的慈寿寺塔(斗栱密檐型);大正觉寺金刚宝座塔(印度金刚宝座式);卧佛寺 在西山余脉聚宝山(寿安山)南麓,寺首创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原名兜率寺,或名寿安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改称十方普觉寺。因寺内有元至顺元年——二年(1330—1331年)铸造的一躯释迦牟尼涅盘铜像,所以一般叫卧佛寺。 碧云寺 在西山东麓,各组殿堂成阶梯状层层上升;始建于元代至顺年间,初名碧云庵,明代正德年间(十六世纪初)扩建;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又在原有基础上大规模扩建。 天宁寺塔 在广安门外,是我国现存的密檐式砖塔中比较典型的一座。此塔隋代已有,现存的这座塔是辽代建的。

而中国的道家思想起源较早,并不是像现在所传的是老子创立的,而是起源于中国早期的巫术,后引用了老子的《道德经》为经典,东汉时期形成正式的宗教。道教建筑没有形成独立的风格体系,而遵循的是我国传统的宫殿、祠庙体制,一般为中轴线布局,以殿堂楼阁为主,不建塔和经幢。

宗教建筑中还有不可不提的就是教堂的建筑。教堂的建筑风格主

要有罗马式、拜占庭式和哥特式三种。罗马式教堂是***成为罗马帝国的国教以后,一些大教堂普遍采用的建筑式样。它是仿照古罗马长方形会堂式样及早期***“巴西利卡”教堂形式的建筑。巴西利卡是长方形的大厅,内有两排柱子分隔的长廊,中廊较宽称中厅,两侧窄称侧廊。大厅东西向,西端有一半圆形拱顶,下有半圆形圣坛,前为祭坛,是传教士主持仪式地方。后来,拱顶建在东端,教堂门开在西端。高耸的圣坛代表耶稣被钉十字架的骷髅地的山丘,放在东边以免每次祷念耶稣受难时要重新改换方向。随着宗教仪式日趋复杂,在祭坛前扩大南北的横向空间,其高度与宽度都与正厅对应,因此,就形成一个十字形平面,横向短,竖向长,交点靠近东端。这叫做拉丁十字架,以象征耶稣钉死的十字架,更加强了宗教的意义。

综上所述,精神感召,是宗教空间的灵魂所致,古往今来,无论 是古典建筑时期还是近现代新建筑时期,精神感召这一主题贯穿数千年不变,并如潮水,有它起源,发展,高潮与复涨的过程,这个过程将持续下去,不断变幻发展与其宗教共存亡。也就是这条冥冥中长流的河水,使人们倍感宗教空间之美丽庄严。艺术,在为其形式之中受到尊重与保护,也乐于长久下去,哺育这绽放于尘世与天国之间的灵魂之花。

数学与计算机学院 计科11501班

黄子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