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有所谓的“英语思维”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4
这句话在我的脑子中存在了很久,甚至我们许多学英语的人都把其视作圭臬。我们总希望最终能达到掌握“英语思维”的状态,这样用英语就像用中文一样“简单”了。但其实我们一直忽视了这句话中一个潜在的前提——所谓的“英语思维”、“中文思维”,难道说思维真的需要语言才存在吗?很显然,答案是否定的。想一下人类在语言出现之前的情况就知道了。有一篇详细的论文讨论过这个谬论,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看看。

一言以蔽之,思维跟语言是两个不一样的事物。思维是我们大脑对于概念的抽象,而语言则是我们用来表达抽象概念的工具。也就是说,人类创造语言的目的,是为了向他人传达大脑中抽象的概念。而一个语言体系就是一群人约定俗成的对于各种抽象概念的一整套包装。从这个角度看,我们学习一门外语就是学习那个语言是如何对各种抽象概念进行包装的。而学习外语的一大难处就在于,每个语言体系对于各种概念的包装方式是不一样的。我们来看几个例子:

你会发现,不同语言之间表达概念的方式的差别那么大。因为文化的差异,不同语言中不同的事物可能象征同一个概念,比如“A black sheep”和“害群之马”。再比如,很多英文单词所包含的概念没办法用一个非常简单的中文词来表达,比如说“ Eudemonia”不是指“幸福”而已,而是特指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理性健康生活。反之,很多中文词也没办法用一个简单的英文词去表达,比如说“早恋”。

中文的最小单位是“字”,而英文的最小单位是“词”(word)。很不幸的是,中文的最小单位和英语的最小单位所传达的概念不是一一对应的,也就是说两种语言对于概念的切分方式不一样。这其实是我们学习英语的难点之一。但是理解这点,也就能够去反思我们以往的背单词方法。我们许多人背单词都是强行将英文单词与相应的中文对应起来,其实这样错了。我们应该做的是将英文单词与我们大脑中相应的概念对应起来,而我们查字典写下中文时,其实是用中文将我们大脑中相对应的概念提取出来。

其实我们学习的时候,常常会提到:我们要理解内容的原理,而不是死记硬背。“理解内容的原理”就是指把通过语言表达的内容转化为我们的思维,也就是我们脑中的抽象概念,从而把抽象概念与语言对应起来。而死记硬背就是不把相应的语言进行转换而强行刻录在我们的大脑中。

总而言之,我们并不是在用语言思考,而是通过语言去表达我们大脑中的思维。所以也就不存在所谓的“用语言思考”或者“英语思维”。而学习英语就是学习英语与相应的概念的对应方式。就像我们当初学中文一样,这些“对应方式”是需要不断积累的,并不存在那么一种终极的状态,可以让我们自然地悟出所有的英语与概念的对应方式。

然而为什么我们许多人一直把“英语思维”视作圭臬呢?
我觉得有如下原因:

先让我们来看看第一个原因。对于想要表述的同一个场景,英文和中文的确会有非常不一样的表达方式。让我们来看看下面这个例子:

“这个座位有人了”跟“It is taken”所表达的概念都是一样的,就是指这个座位已经事先被别人占领了。还有很多这种例子,而这些例子往往导致我们认为我们没有掌握“英文思维”而不能一通百通。其实只是因为历史演进的过程中,不同语言对于概念的阐述方式变得不一样而已。比如说,外国人的确更在意产权和个人主义,所以很多时候表述方式也会更加自我和直接。还有东西方不一样的典故,比如上文提到的“a black sheep” 。学习语言,也是在学习文化和典故。但掌握更多的文化和典故,并不是最后可以达到掌握一种终极的“英文思维”的状态,从而让我们一通百通。而是说,掌握更多的文化和典故能够让我们更熟悉这个语言,从而用起来更加自如。此外,英语和中文往往描述一个场景的角度不同,比如说:

同一个场景可以从“我”的角度,也可以从“That name”的角度去描述,但是表达的概念是一样的。也就是说,表达一个场景是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表达的。但是一个场景从哪个角度去描述,取决于在不同语言下的人们更偏好哪个角度,最终大家约定俗成而已。而这种不同场景的角度偏好往往是随机的,哪有一通百通的说法呢。

让我们来聊聊第二个原因。那是我们的天性使然。我们总有一种,我个人称之为“退休”的心理。正如许多人的目标是好好工作,赚够了足够多的钱之后就可以退休,什么事情都不用做了。我们带着一种强烈的目标驱动,从而让我们可以看淡现在的“痛苦”。这件事情在学英语上也是一样,“我们现在的努力就是为了掌握‘英语思维’,之后就不用再学了。”但反观我们的母语中文,真的到了不需要再学,或者说一通百通的状态吗?比如,我这篇文章里出现了两次的“圭臬”,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意思呢?

更何况,你会发现那些辩论选手、专业的播音主持跟普通人的中文能力是相差很多的。我们的中文其实不够好。另一方面,我们之所以能够自如地使用中文,是因为我们足够熟悉它,掌握的词汇量、句式、典故足够的多,能够应付我们日常的交流和学习新的知识。所以在英文上,也真的就是熟悉程度的问题,我们对于英语词汇量、句式、典故知道得越多,相对地我们用起英语来也越自如。这只能相对来讲,而没有那么一个终极的状态。就像你如果毕业于“计算机科学”的本科,你觉得你的英文已经足够的好了,但是现在让你去进修“医学”,你也是要接触许多陌生的概念跟英语的对应关系。所以真的没办法,我们就是要一直学下去的。更何况语言只是一个工具,是拿来用的,而不是一个最终的目的。人生是不断地积累,你不应该在还没有开始积累之前,就给自己下一个可能的定性目标,更何况你很多时候并不知道具体的目标是什么。赚多少钱才算“足够”呢,英文达到什么程度才算是掌握“英语思维”呢?连这些概念我们都没事先了解清楚,自然就事倍功半。

第三点原因就在于许多书籍以及教师在宣扬“英语思维”。这当然是误人子弟。但是我们都已经成年了,也该有自己的判断了。所以这点不理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