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中山大学哲学系徐长福教授的异质性哲学?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12
在哲学的领域里,中山大学哲学系的徐长福教授以其深度探讨异质性与同质性的独特视角,引领我们穿越符号逻辑的迷宫。他强调,异质性并非简单的对立,而是通过不同符号揭示同一核心概念的关键。例如,当我们说“这是人”时,“这”与“人”尽管符号各异,却指向同一对象。异质性与同质性的分野,就隐藏在普遍词(如“人”)与个别词(如“甲”)之间,它们在意义和定义中的角色划分尤为关键。

徐教授的洞察力在于,他揭示了主词与谓词间的微妙关系。在主谓结构中,如“人是动物”,若谓词只有单一词,无法实现双向等同。真正的等同需借助两个谓词,如种词“人”和差词“动物”,来确立主词的精确边界,确保异名异义。通过属词(如“动物”)和种词(如“人”)的结合,以及种词与差词(如“理性”与“动物”)的互动,定义的逻辑平衡得以实现。

异质性体现在属词与种词、种词与差词的范畴差异上。属词与种词虽有外延上的同质性,但在意义层面,种词通过差词的限定,形成了一种动态的异质性。这就像家庭关系中的母子、父子关系,种词(子)和属词(母)的同质性是基础,而差词(父)则带来了额外的异质性。

徐长福教授的哲学探讨深入到语言的逻辑与认知层面,他指出,述谓异质性不仅存在于主词和谓词的类别之间,还体现在偶性词的选择和排斥中。这种异质性在定义的竞争和意外效果中起着微妙的推动作用,使得语言表达更具复杂性和精确性。

异质性的核心价值在于,它要求我们以直观的方式理解符号间的非逻辑联系,确认对象的实质和意义。无论是主词是普遍词还是个别词,理解异质性都是把握概念本质的关键。总的来说,徐长福教授的异质性哲学观点,为我们揭示了语言和思想中的深层逻辑,挑战我们对同质性和异质性的传统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