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正确姿势是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2

读书是我认为的一件正确的事,要长期的坚持下去,是道。那么读什么书,怎么读就是术。属于把事情做对的范畴。

在读什么书的问题上,我把历史定为要读的书的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类型,今天主要就来谈一谈历史应该怎么读?

以下皆个人观点。

一、什么是历史?

“历史,指对人类社会过去的事件和活动,以及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通常所说的历史是指人类社会史。

历史,就是指过去发生的事情,历史是客观存在的事情。”-百度百科

取下重点,从这个解释中可以看到两点:

1、历史就是过去发生过的事。

但是,事情到底是怎么样的,是没有人知道的。

我曾经无数次的幻想自己能够穿越到特定时间的特定地点,看一看当时到底发生了什么(当然,别人看不见我),钻到当事人身体中问一问椰子,你到底是怎么想的(必须问椰子,问本人是可以撒谎的)。只有这样,才能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当事人的真实意愿是怎样的。

但现实情况是:这(穿越和问椰子)都是不可能的。所以便只能够退而求其次。

2、历史是对这些事件行为有系统的记录、研究和诠释

通过是以文字为主要形式的记录,来了解当时发生了什么,当事人是怎么想的。

而记录的形式有可能是当事人亲自记录,也有可能是旁观者的记录,也有可能是后人根据当时的情景道听途说记录下来的。其事件的真实性也在逐步折扣,就算是本人亲自的记录,也可能会出现大多数人犯的一个错误:说话(写)不经大脑,或者是一种情绪的宣泄,一说这个就想到《情深深雨蒙蒙》中的依萍日记,扯远了。

相对而言,事情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当事人的想法就更难把握了。事件本身的可信度相对较高,而当事人的目的可信度相对较低,理论上说,根本没有人知道他是怎么想的,为什么要这样做。有时候很可能也就是肾上腺素飙升后一个冲动的行为而已,而后人看的时候,很可能就给他戴上了“后现代主义”的帽子。

有了以上两点,对应的,在读历史的时候,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发生了什么事情,另一个是这件事情造成了什么影响,大家的观点是什么样的。

同时也就可以引出在读历史的时候的基本观点。

二、读历史要持怀疑态度,事件比观点更重要

在看历史的时候就需要始终都带着这样一个疑问。这就是正确读历史的第一个观点,对任何事情都要保持一个怀疑的态度。但是对我们业余人员,不需要较真,也仅仅就是一个态度而已,因为我们没有办法去求证。各路专家学者都在进行验证,最多是多听听各路观点是怎么说的?以及自己是什么观点,或者就是听听而已,根本不需要观点。

比如说有人说李鸿章是卖国贼,有人说他是一个民族英雄,这就是一个观点。在读历史的时候,不是简单的看李鸿章是不是一个卖国贼。而重点要看他到底做了什么事情,为什么做,事情本身可能比评论更加重要。一个人并不是简单的不是好人就是坏人,而是他做过什么事,为什么做。做过好事也不一定是好人,做过坏事也不一定是坏人,因为他可能是被逼的,是声东击西,是权宜之计等等。所以从这两个方面来讲,事件本身更加重要。而我们从小学习历史做过相当多的题目,是这件事具有什么样的历史意义。

人性是复杂的,这个结论应该没有人有异议。不是像小孩子看电视总是问谁是好人,谁是坏人。这才是成年人的世界。比较火爆的电影电视剧,好多都是展现人性复杂的一面的,而不是简单的区分好人,坏人,比如《隐秘的角落》、《我们与恶的距离》,比较老的有《大宅门》等等,看了以后感觉更加真实.

回归正题,在选择历史书籍的时候,应该尽量选择那种以记录事件为主的书。注意,这里说的是尽量,因为很难有完全为记录事件而存在的书,既然是人写的,就难免有记录者本身的主观意愿。但是,只写事件本身的,会比较无聊。《史记》和《资治通鉴》,区别可以细品下(我没有看过,不敢评论)。

在此我认为最好的历史书应该是先尽量客观的记录事件,然后再介绍各路观点(不是一方观点),包括作者自己的观点,甚至会有很多想象。这就可能是为什么多年前,当年明月的《明朝那些事》这么火的原因吧。

比如作者先表达朱允炆下落成谜,但又进行了对朱允炆的下落的推论,以及朱允炆和朱棣的隔空谈话,当年看到这里时很震撼啊,简直太精彩了!忍不住找出来,文末引用下。

现在,当我看一个历史事件的时候,黄瓜的黄和西瓜的西,带着一副小眼镜就会站在我的眼前,问我:****?

三、历史是平淡的,不是轰轰烈烈的

历史不是几件大事发生之后就来到了现在,他也是在一分一秒中度过的。任何一个人的一生都是在一分一秒中度过的。我们现在能看到的一些大事,也大多都是在一分一秒的挣扎中做出的决定。所以在看一件事的时候,要尽量回到当时的状态,设身处地的想一想,这一分一秒,究竟发生了什么。千万不要小瞧了人的智慧,他们在这一分一秒当中,会想很多事,做很多事。

举个栗子,陈胜算是造反比较早的农民了,当年知道自己送快递延误了,横竖是个死,联合了几百人就开始了造反这个光荣而伟大的事业。设想回到当时的场景中,首先,天下已经“苦秦久矣”,就这四个字,说的轻巧啊!有人想象过有多苦吗?假设让你回去,度过哪怕一天24小时,可以感受一下。只有真正经历过的人,才能明白陈胜造反的决心,同时又很无奈吧,谁没事愿意造反呢?就几百人,反秦?他自己相信吗,他当时的心情有多复杂啊,每一分每一秒度过的该有多么的纠结!还好,还有小吴等一些谈得来的同志,他们就一起做了一些事情,像什么算卦、往鱼肚子里放书、学狐狸叫等等(可以现象一下他们在一起策划这些事情并实施时候的场景)。

而历史当中的记载,一个人的一生可能就一句话,甚至连一句话都没有,像电影电视剧中演的那样,一个镜头就是多年以后了。

99.99%的人是没有任何记录的,但是它们是构成历史的重要部分。

我们也无从得知到底他们的一生发生过哪些事情,但我们可以做的是,持有这样一种观点,去客观的看待,站在当时他的立场上一分一秒的去感受,当时到底是什么情况。

四、现实意义

升华一下,读历史不仅要知道发生了什么以及后人对这件事的观点如何。最重要的一点,读历史,要指导我们的现在。俗话说“以史为鉴”,讲的就是这个道理。

再延伸一下,不仅仅是历史,多看看我们周边发生了什么事情,别人是怎么看的。但不要人云亦云,要客观、理性的去分析,我应该怎么看。最起码,要从中看出哪些事情不能做,别人犯过的错误,出过事的地方,我不要做,就降低了自己踩坑的概率。

现如今各路消息满天飞,很多人可能都是道听途说,真正知道真相的人很少,这就要求我们理性的去看待问题,尽量避免杂音,探求事件本身的真相。

就像小马过河的结尾所说的那样:“原来河水既不像老牛说的那样浅,也不想松鼠说的那样深。”。这个故事的后续,我曾经想过:小马回家后又告诉小鸡,河水很浅,遂小鸡过河,卒。后来大家明白了这件事,可能和自己的身高有关,于是小鸭看到自己和小鸡身高差不多,也不敢过河,但是它忘了,它会游泳!这就像在现实世界中一个道理,可能适合大多数人,却不一定适合自己,凡事必须看到事物的的本质,追根溯源,认清自己的能力圈,才能指导正确的决策。二年级的一个小故事,却给我们带来了一个大道理。

看历史,看身边发生的事,也应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