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变法失败后,为什么王安石被骂,而范仲淹却被称为名相?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09-25

冯梦龙的《警世通言》里有一篇文章专门骂王安石,说他在辞官回乡途中,走到哪被老百姓骂到哪。同样是变法失败,但范仲淹却多被表扬,通过翻阅《宋史》等史料记载,可以发现究其原因:王安石触犯太多人的利益,为人又过于固执,而范仲淹急流勇退且立有军功。以下钳工将逐一进行剖析: 

一、王安石动了别人的奶酪

从内容上看,王安石的新法里面的条款,大家都是很认同的,尤其是“民不加赋而国用足”的理论在当时是空前的理论。然而实施起来有巨大的阻力,第一便是触犯了富人的利益,在“青苗法”的推行中,由官府将粮仓里的粮食折算,合理给来百姓进行小额贷款,这样富人便收不了高利贷了,自然恨王安石。

放贷的权力落到了地方政府的头上,实际上是又多了一层考核负担。地方官员有的为了邀功,低利贷还是变成了高利贷,有的老百姓不想贷,也强迫你贷,所以老百姓也不高兴了。

由此可见王安石推行变法过程中,没有考虑到社会现状,而使得官僚、富人、平民都有极大怨言。

二、王安石的固执

王安石虽然在没有当上宰相之前,屡次谦让,赢得很多人的赞赏,然而一旦上位当了宰相,推行起新法来却是一股脑的往前冲,不肯听别人的意见。对政见不和的司马光、刘述、刘琦、钱顗、孙昌龄、王子韶、程颢等人也是一味的打压罢免。

不尽如此,对民间百姓的反应也是置之不理。推行“保甲法”,为的是没有农活时把劳动力聚集起来操练,可以保护村里,万一要打仗,也可以拉上战场。但是施行过程中,却有老百姓为了躲避保甲法,竟然自断手臂,可见新法的弹性太小,连老百姓都反抗到了这种程度。

然而王安石却认为这是地方官员污蔑新法,导致老百姓的反感,丝毫不肯改变新法。

“开封民避保甲,有截指断腕者”—— 《宋史》

三、范仲淹的急流勇退

相比王安石15年的变法,范仲淹的变法是短暂的,只推行了1年,就因为反对的声音而终止了。范仲淹的变法主要触发了官僚层的利益,上一辈人的功劳,一下代人用不上了,所以朝廷许多官员表示反对,而范仲淹知道大势不可为,选择了主动调离。范仲淹短短一年的新法,并没有产生多大影响,而另一方面,范仲淹曾在戍边西北有良好的政绩,使得和大宋公开叫板造反的李元昊投降称臣。所以范仲淹有如此良好的军政功劳,自然饱受表扬。

“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元昊大惧,遂称臣。”——《名臣传》

四、总结

不论是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还是王安石的“不为浮云遮望眼”都表现了他们的以天下为己任的一面。自古以来变法改革都是十分艰难的,不比创业,创业只要建立新的制度,而变革是要破旧立新,难就难在破旧。基于当时的宋朝环境,不管是范仲淹还是王安石都很难破“旧”,所以“新”也就无法立。然而范仲淹选择急流勇退,树立军功;而王安石却要逆水行舟,执拗不悟。一个人人赞赏,一个人臣共怒,历史以平行的姿态最终折向了截然相反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