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外美文初一随感录

初一前十篇,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快
江苏教育出版社 、
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初一
第345678910篇
一点就好了不要太多
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a

第1个回答  2010-02-23
今天,对小豆豆来说,可是一个辛苦日。因为她把自己最珍爱的钱包掉进了学校的厕所里。虽说钱包里一分钱也没有,但是这个钱包本身却是小豆豆的心爱之物,是连上厕所也舍不得放下的宝贝。钱包是缎子质地的,有红色、黄色、绿色的格子图案,形状是平平的四方形,有一个三角形的舌头一样的盖子,在应当缝按扣儿的位置,缝的是一个银色的苏格兰小猎犬扣子,像胸针一样可爱。总之,那是一个非常漂亮的钱包。
小豆豆上完厕所以后,总是习惯往下面看一看,这真是一个奇怪的坏毛病,但她从小就这样。因为这个毛病,小豆豆上小学之前,已经掉了好几顶麦秆草帽啦、白色蕾丝帽啦什么的到厕所里。那时候的厕所不像现在这样是抽水式的,还都是掏取式的厕所,下面就是水槽,帽子就飘浮在水槽里面。所以,妈妈总是提醒小豆豆,“上完厕所以后,不要往下看”。
但是,这天上课前,小豆豆去了一次厕所,终于忍不住又往下看了看。就在这时候,那个宝贝钱包“啪”一下掉了进去,可能是本来就没塞的缘故吧。小豆豆惊叫一声:
“啊—”
再看的时候,下面黑乎乎的,钱包再也看不见了。
但是小豆豆没有哭闹“怎么会这样呢”,或者干脆放弃,不要那个钱包了,而是立刻跑到校工(即现在的学校里的勤杂工)叔叔放工具的库房里,扛了洒水用的长把舀子出来。小豆豆还很矮小,舀子的长把足有两个小豆豆高,但这没有关系。小豆豆在校园深处转来转去,寻找厕所的掏口。本来以为会在厕所外墙的附近,但怎么找也找不到。好不容易,小豆豆发现在离外墙有一米左右的地面上,有一个圆形的混凝土盖子。这个无论如何该是掏口了吧,小豆豆这么判断。总算使劲地把盖子移开了,下面出现了一个深深的洞口,果然就是厕所的掏口。小豆豆趴下看了看,说:
“好像有九品佛的水池那么大啊。”
于是,小豆豆开始了她的浩大工程。把长把舀子伸到掏口里面,开始向外面舀起来。一开始,小豆豆估计一下钱包掉落的位置,尽可能地舀那附近的,但是便池又深又黑,而且厕所是用三扇门隔开的,而下面却只有一个池子,可以想见便池非常大。所以,如果小豆豆的头探得太深了,就有掉进去的危险。于是小豆豆也不管是哪个方位了,只顾挖起来。挖出来的东西,就堆在掏口周围。当然,每挖出一舀子,小豆豆都要检查一下钱包会不会混在里面。本来以为很快就会找到钱包,但是钱包好像藏在什么地方了,总是不肯露面。这时候,上课的铃声响了。“怎么办呢?”小豆豆想:“好不容易干到这里了……”索性又接着干了下去。而且,她比刚才更加卖力地舀了起来。
舀出来的东西已经堆成了一座小山。这时候,校长先生走过这条小路。他看到小豆豆正在忙活着,问:
“你在干什么呢?”
小豆豆顾不得停下手里的活儿,一边舀一边答道:
“我的钱包掉到池子里面了。”
“是吗?”
说着,校长先生把手背在身后,就像平时散步那样,又走开了。
又过了一会儿,钱包还是没有出现,地上的小山却越来越高。
这时,校长先生又走了过来,问:
“找到了吗?”
小豆豆满头大汗,脸上也红彤彤的,被围在小山当中,回答说“没有”。先生稍微凑近了小豆豆的面孔,像好朋友似的说:
“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
说完,他又像刚才那样走开了
“嗯—”小豆豆精神十足地回答,又继续干起活儿来。突然,小豆豆想起一件事来,她看了看那座小山:
“干完以后,会把这些都弄回去的。但是,地上的水怎么办呢?”
确实,小山里的水分不断地向地里渗下去,已经看不见了。小豆豆停下来,思考着怎么样才能把渗到地面里的水分,按校长先生嘱咐的那样全部放回去。思考的结果是:把渗进了水的土也放回去一些,就可以了。
结果,地面上堆起了一座挺高的小山,而便池却几乎被掏空了,但那个钱包仍然无影无踪。也许钱包紧紧地贴在了便池的边上,或者是池底了吧。但是,这时小豆豆已经觉得“即便钱包没有了也挺满意的”,因为自己干了这么多的活儿。实际上,在小豆豆的满足之中,还有一点是因为“校长先生对自己做的事情没有生气,很信任自己,把自己当做一位很有人格的人来尊重”。不过,当时的小豆豆还意识不到这么复杂的心理活动吧。
一般来说,大人们要是看到了小豆豆在做的事,会说“在干什么蠢事呢”或者“太危险了,快停下”。或者也会有态度截然不同的大人说“我来帮你吧”。但是,只说一句“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的除了小林校长先生,不会再有第二个人了。所以,当妈妈听小豆豆说了这件事之后,由衷地赞叹校长先生“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人”。
经过这件事之后,小豆豆上厕所的时候,再也不往下看了。而且,她觉得校长先生是一位“可以真心信赖的人”,因而,她比以前更加喜欢校长先生了。
小豆豆按照和校长先生约好的那样,把那座小山完全放回了原来的便池中。往外挖的时候非常吃力,但是往里送的时候却很快就干完了。然后,小豆豆用舀子铲下一层渗进了水分的泥土,也送进便池里。最后,把地面弄平整,把混凝土的盖子盖上,一切都像原来一样,把长把舀子也照样送回工具房里。
那天晚上,睡觉之前,小豆豆又想起了掉进黑暗中的那个漂亮的钱包,还是觉得有些可惜。但是白天干了好多活儿,已经十分疲倦了,所以很快就睡着了。
那时候,小豆豆奋战过的地面,还有些潮湿,在月光下,好像是什么美丽的东西那样,闪闪地发着光。
那个美丽的钱包,也一定静静地呆在某个地方……

感受:小豆豆,她上课不停地翻弄课桌盖,喜欢站在窗边不顾老师的讲课与宣传艺人打招呼;她在美术课不按老师的要求画太阳旗,而画起了各式军舰旗;她明明被罚站了却还刨根问底:“老师,我被罚站了,为什么呢?我做了什么坏事吗?”;她令正规学校所有老师都头痛;她最终因淘气,在小学一年级就被校方勒令退学。
幸运之一——在一个几乎理想化的学校度过了童年。
巴学园,以废弃的电车作为教室。没有固定的座位,每天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心情和方便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座位。没有固定的课表,从第一节课开始,老师就把当天要上的所有的课和每一节课所要学习的所有问题点,满满地写在黑板上,然后说:“下面就开始上课了,从你喜欢的那门课开始吧。”在巴学园,孩子们从来没有被教导“排成一列规规矩矩地走路”或者是“在电车上要安静”、“不许乱丢果皮纸屑”之类的话。但是,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知道了很多,这些观念都已经深深地种在了孩子们的心里。巴学园的孩子从不乱涂乱画,因为每星期两次的音乐课,大家都会尽情地涂啊写啊,已经足够地享受到了涂写的乐趣。在巴学园,即使放学之后,孩子们也不愿意回家。而且,第二天早晨,又眼巴巴地盼着早一点到学校去。巴学园就是这么一所充满魅力的学校,一所让所有孩子神往的学校。小豆豆却幸运地在那度过了童年。
幸运之二——遇到一个懂得教育的校长。
小林校长,一个深受欧洲教育思想影响的杰出教育家。第一次见面就当了小豆豆四个小时的听众,每次与小豆豆说话都会弯下腰与其直视。为了避免学生挑食,发明了“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一说,并根据《划船歌》编了《饭前之歌》。为了让身体有缺陷的孩子洗去自卑的心理,提倡脱光了衣服在游泳池里游泳。为了让永远长不大的高桥君保持自信,精心策划了与众不同的运动会,让他轻松地拿走了所有的第一,并且将比赛的奖品设为蔬菜,让孩子们亲口品尝成功的滋味。他对小豆豆经常说一句“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他经常对高桥君说一句“你绝对能做到”。简简单单的两句话却深深影响了他们的一生。小豆豆是幸运的,因为她遇到了一个如此懂得教育的校长。
幸运之三——拥有一个理解自己的母亲。
母亲都是伟大的,当她们把一个新生命带到这个世界上来的时候,我们就会用“伟大”这个词来形容她们。虽然伟大的她们赋予了自己的孩子生命,可并非所有的母亲都用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因而小豆豆是幸运的,因为她拥有了这样的一位母亲。当她得知小豆豆被校方勒令退学时,并没有生气地对小豆豆说:“怎么搞的?你竟然弄到要退学!我们只好再找一个学校了,如果再退一次学,就没有学校再要你了!”而是默默地寻找新的学校,并且对小豆豆说:“我们去一个新学校看看吧?听说那里很不错的呢!”让小豆豆可以不带着任何自卑情绪走进新学校。当小豆豆因为钻铁丝网而弄破了衣服,却对妈妈撒谎:“刚才,我在路上走的时候,别的孩子都往我背上扔刀子,所以才成了这个样子。”虽然不相信刀子把衣服划破的话,可只说了一句“啊,是吗?这可太吓人了。”因为妈妈觉得连小豆豆也想要找一个借口,这可是她从来没有过的,可见她是因为在意这件衣服,不愿意弄破。“真是个好孩子”。也许,在旁人看来很特别的想法,甚至有些阿Q。可却深深地体现了妈妈正用心去理解自己的孩子,用宽容来对待孩子不经意的过失,实在值得敬佩。
只有家庭、学校和社会三者和谐地发展,才能造就一个出色的孩子。对于小豆豆的社会背景,我们无从评价。而幸运的她却真真切切地拥有了这完美的两道力量,足够成就她未来出色的人生。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也许我们没有力量让身边的孩子都幸运地拥有一个完美的家庭,也无从改变我们所生存的社会环境。但是我们却应竭尽所能在另一个领域带给孩子们幸运。宽容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相信上帝在为一个人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他开启另一扇门。用心地对待每一个孩子,用爱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心中的巴学园。
第2个回答  2010-02-23
美丽的乌龟

崔磊

我曾经见过一只非常美丽的乌龟,壳和头都是翠绿色的,在翠绿色的壳上有着咖啡色的花纹。它的背高高地隆起,就好像是一个篮球的半圆,弧线优美光滑,一点儿也不像一般的乌龟那样扁平。最奇特的是乌龟的嘴很大,两边的线条翘起,像一直在微笑;眼睛炯炯有神,直直地对人注视,一眨不眨。

那美丽的乌龟是在一位画家的画室里看见的。我对朋友说:“这辈子没见过如此美丽的乌龟,可惜没有相机,下次一定要来帮它照相。”

朋友向我谈起这只乌龟的神奇。他在巴西旅游时,第一眼看见就爱不忍释,因为没想到世界上有这么荚的乌龟,于是百般恳请,出了高价才向原来的主人购得。

但是,双手才能环抱的大乌龟,重达30公斤,怎么带回来呢?它通过了动物出口的种种复杂检验,才从海运用货箱托运回来。

“巴西到台湾的货轮开了三个月才到,我心想:万一死掉了,就做标本。没想到开箱的时候,它好端端的,明亮的大眼睛突然张开,吓了我一大跳。”朋友说。

然后我们谈起在武侠小说中的所谓的“龟息法”,武功很高的人可以锻炼像乌龟的呼吸一样,达到接近禅定的境界。这“龟息法”既然学自乌龟的本能,乌龟三个月不吃不喝能存活,就不是不可理解的了。

过了一个月,我去看朋友,带了相机想去拍那只乌龟,万万没想到,朋友说:“乌龟死了,这是它的壳,我留下来作纪念。”

航行过万里,在木箱子里靠着一息都能存活的乌龟,怎么会死呢?

朋友说:“我到南部去开展览,离开一个星期,想想不能每天喂它,离开的时候放了三把熟进的香蕉,回来后少了一把,乌龟却死了。后来找了一位兽医来看,他说乌龟是撑死的,它把一大把香蕉一口气吃了。”

我和朋友抚摸着巴西龟留下的壳,内心感慨不已。在极度的黑暗中饥寒交迫还能存活的乌龟,在翠绿的花园的水池旁却因为吃得太饱而亡故了,可见困危并不全然可畏,饱足也不尽然可喜。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哪!

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因为长得太荚而走向万里漂泊,最后客死异乡的巴西龟,如果内心有知,一定希望自己只是一只长相平凡的乌龟。

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希望远离忧患追求安乐的人,却很少想到忧患给人带来生的勇气,安乐使人丧失活的斗志。这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巴西乌龟,如果内心有知,一定也会有所启示吧。

因缘是不可思议的。巴西乌龟死了,只留下荚丽的壳,仿佛它的存在只是为了这个外壳,可是生命失去了。美丽的壳对一只乌龟又有什么意义呢?人也是如此,背负着美丽的名利和权位,以为那是真实的,但是,如果没有了鲜活的生命,没有深刻的生活,名利权位只是供人瞻仰的外壳,又有什么意义呢?

看到那空留外壳的巴西乌龟,回家时走在忠孝东路上,看到许许多多的人背着外壳在路上行走。那衣着光艳的女士,有着什么样的内心世界?那西装革履的绅士,有着什么样的思想和智慧呢?

这使得我有着一种忧伤的心情:当我们把头和四肢缩起来,缩进一个庸俗的社会的壳里,和一只乌龟又有什么两样呢?

《美丽的乌龟》解读

佚名先生的散文《美丽的乌龟》叙写的故事很简单,并无什么特别吸引人的地方,但是作者睹“龟”思“人”,由小见大地展开议论,从一只乌龟的生死透析社会、感悟人生,从而赋予文章丰富的内涵。笔者认为,该文对读者最大的意义在于作者对于“不可思议”的三对“因缘”的思考所留下的启示。

一是美丽与平凡的辩证关系。文章开篇就极写乌龟的美丽,坦率地讲,俗称王八的乌龟其实并不美,但这只乌龟拥有与众不同的颜色、体型和奇特的嘴巴、眼睛,似乎成了个例外,它的这些美丽引起了画家的喜爱,进而被画家出高价购买,这样才忍饥挨饿、漂泊万里来到台湾。后虽有“翠绿的花园的水池”可以安身,也有人照管生活,但终因贪食而客死他乡。因此,对乌龟来说,自己的美丽成了悲剧命运的因缘。所以,作者说:客死异乡的巴西龟,如果内心有知,一定希望自己只是一只长相平凡的乌龟”。乌龟的遭遇对人们思考美丽和平凡的关系有着极深的教育意义:人们往往欣赏追求美丽而讨厌摒弃平凡,把美丽当成财富而视平凡为灾难,人们也往往把拥有美丽看成是好事而把拥有平凡当作是坏事,但巴西龟的遭遇告诉我们,有时候美丽与平凡并非如人们所认为的那样,美丽对人来说也可能是灾难,是坏事,平凡对人来说未必就是不能接受的东西。美丽招祸、平凡免灾的事例古今中外还少吗?

二是忧患与安乐的畏喜关系。巴西龟在货轮的木箱里呆了三个月,生活在极度的黑暗里不吃不喝、饥寒交迫,但它在这样艰苦的环境下用“龟息法”安然度过了危机。来到台湾后有良好的生存环境,也有人照管生活,结果却因贪吃而活活撑死。作者指出乌龟的死对人的启示意义:“希望远离忧患追求安乐的人,却很少想到忧患给人带来生的勇气,安乐使人丧失活的斗志。”这是多么深刻的认识啊! 孟子说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讲的正是这个道理:忧愁祸患,促人奋斗而得以生存;安逸享乐,使人沉沦导致死亡。安逸舒适的环境也更容易让人产生无休止的欲望和不切实际的追求,最终毁灭自己,的确“在饱足中的节制可能比困危中的忍耐还要艰难”。忧患与安乐之间也存在着一种辩证关系:消解忧患的过程,是求取安乐的过程,而沉溺于安乐之中不能自拔,,最终又会陷入忧患的泥淖。这也进一步印证了老子《道德经》中所讲的“福兮,祸之所伏;·祸兮,福之所倚”的观点。如果我们套用作者的说法叫“忧患并不全然可畏,安乐也不尽然可喜”。

三是生命的外在与本真的主次关系。不只人的生死可以让我们有所警示,一只乌龟的生死也可以让我们深思。“当我们把头和四肢缩起来,缩进一个庸俗的社的壳里,和一只乌龟又有什么两样呢?”这三句话明确地指出了作者以龟喻人的意图:乌龟失去生命后,美丽的外壳便没有了现实意义,至多不过向人们显示它曾经的不凡。“美丽的名利和权位”对人来说正如乌龟的外壳。邹韬奋说过:“一个人光溜溜地到这个世界来,最后光溜溜地离开这个世界而去。彻底想起来,名利都是身外之物,只有一个人的心力,使社会上的人多得他工作的裨益,是生命最愉快的事情。”爱因斯坦也说:“一个人的价值,应该看他贡献什么。”可见,除生命之外的拥有都是次要的,包括名利、权位在内的这些东西都只是生命外在的东西,而生命的本真在于鲜活的生命本身和生命价值的实现程度,这才是生命最主要的东西。一个平凡的人,可以没有显赫的地位、巨额的财富、横溢的才华、超群的智慧,但必须有本真的生命,因为生命的本真才是最值得珍惜的东西。

通观全文,作者用先叙后议、叙议结合的写法,通过一只巴西龟的遭遇来谈对人生和社会的感悟。叙事老道,对比和插叙运用娴熟;议论精当,让人倍受启发。且叙事议论联系自然、衔接巧妙。本文确是一篇感悟透彻而又蕴涵丰富的美文!

毛虫之死

梁晓声

一条毛虫躲在一片树叶下虔诚忏悔,它决心从此不再作害虫。它向往着变成一只蝴蝶。它知道,由一条令人厌恶的毛虫变成一只非常美丽的蝴蝶,并非是幻想。许多毛虫不是已变成了蝴蝶吗?这是生物界的一个法则呀!想到这一点,它对自己充满了信心。于是,这条毛虫又进而想到了一旦变为蝴蝶之后的种种幸福:受人赞美、自由飞舞、获得爱情……等等等等。

“我不再吃树叶了。”它想。

“我不再拽着一根蛛丝打秋千,使行人害怕。”它想。

它还想到了自己以前做过的种种坏事。

它内心感到一种既惭愧又愉悦的忏悔的激情。

能有机会进行忏悔,这是多么幸运的事啊!

“让我快快变为一只蝴蝶吧!”它不禁地大声说道。

一只蝉也趴在这棵树的一片叶上沉痛思过。它不晓得自己到底被人们视为益虫还是害虫;它不像毛虫那么难看;它还会唱歌,虽然永远唱的是同一支歌。而且它蜕的壳还可以入药。从这个角度想,它认为自己似乎应该算益虫。但是它也吃树叶,并且绝不比一条毛虫吃得少。

我肯定不应被视为害虫,要说我是只不完美的益虫还算公正。啊,谁又不愿使自己完美呢?

它一边嚼着树叶一边想,觉得自己在忏悔的时候能产生这样的思考是很睿智的。

它发现了那条不吃也不动的毛虫,奇怪地问:“老弟,你在想什么?”

毛虫回答:“我在忏悔。”

蝉又问:“你也想‘重新做人’吗?”

毛虫回答:“是的,我不再吃树叶了,我要变成一只蝴蝶。”

蝉听了毛虫的话,暗想:连毛虫也开始进行忏悔了,可见将来害虫不多了。害虫少了,人就会注意到像我这样好坏难下定论的虫类,也许会将我列为害虫加以消灭的……”它瞻念前程,不寒而栗。

蝉忽然想到了什么主意,飞走了。

蝉去找啄木鸟。它首先向啄木鸟表示一番忏悔,说自己如何如何要开始作彻底的、完美的益虫。接着向啄木鸟告发:有一条毛虫正在残害树木。

啄木鸟对蝉的忏悔大加赞扬,问:“你肯带我去消灭那条毛虫吗?”

蝉说:“当然。我要从此与一切害虫划清界限。”

于是,蝉引导着啄木鸟飞回到那棵树上,将毛虫隐藏的树叶指给啄木鸟看。

啄木鸟扑过去,一口就将毛虫连同它的愿望吃掉了。

啄木鸟还向所有的鸟类宣传——蝉是完美的彻底的益虫。啄木鸟的话是很有权威很有影响力的,鸟儿们都接受了它的宣传。

鸟儿们已然如此,虫类便也开了一个庄严的会,郑重宣布全体承认蝉为益虫,还因它单报过一条毛虫,向它颁发了一枚奖章……

[《毛虫之死》赏读]

细细品味梁晓声的《毛虫之死》,恰似饮了一碗苦口的“良药”。文章写得极为精彩,笔者认为亮点有二:

一、形式上构思精巧,引人入胜。

作者通过一个寓言故事向读者揭示了现实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一个现象。开头通过毛虫与蝉的各自忏悔,给读者设置悬念:到底谁可以改邪归正,“重新做人”呢?接着毛虫与蝉的一番对话后,作者故意宕开一笔——“蝉忽然想到了什么主意,飞走了”。蝉到底干什么去了?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最后“毛虫连同它的愿望”一块被“吃掉了”,而蝉不仅为自己正了名,还获得了一枚奖章,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文章构思精巧,环环相扣,真正达到了引人人胜的效果。

二、内容上言近旨远,发人深省。

这种悲剧不仅发生在昆虫与鸟身上,其实也真实地发生在我们人类身上。毛虫代表着真心忏悔的人,他们意识到自己以前的错误,想改邪归正,具备着从善的思想;蝉代表着为了自己的前途利益不择手段污蔑他人的人,他们不是真心地承认自己的错误,而是把忏悔建立在抱怨、发牢骚的基础之上;啄木鸟代表着说话有权威、有影响力的领导们,他们偏听偏信,不去调查研究。

“毛虫”是可爱的,可敬的,又是可怜的,可悲的,他们就这样成了牺牲品,他们的消亡实质上并不在于“蝉”们的污蔑和中伤,而是源于“啄木鸟”们的偏听偏信的行为,他们就这样轻易地抹杀了事实的真相,扼杀了一种向善的思想。

作者告诉我们:当命运把你推到众人仰望崇拜的高处时,你的言行也具有了别样的不可质疑的力量,那时更要慎言慎行。任何时候,都要对得起那份沉甸甸的责任。多给“毛虫”们一些关爱和理解吧,让温暖的“阳光”照亮那真正忏悔的心灵,让他们走过一段无悔的人生!

文章通过浅显的语言告诉了读者一个深刻的道理,发人深省,言已尽而意无穷,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思考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