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影响了你的选择,决定的背后有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0

朋友们一起看了同样的风景,大家的感受会一样吗?
孩子考试得了高分,把物质作为奖励是一个好的方法吗?
钢琴决赛,抽签决定两个人的表演顺序,你希望自己先还是后?
电视闯关赢大奖,冲到了最后一关,你还接着闯吗?
想一想,你的选择和理由,决定好了吗?
来,就欢迎和我一起去看看 决定背后的因素——知觉与协调、记忆与情境和语境与措辞 。我们一起聊下它们是怎么影响我们的决定的。

知觉:选择性看见
朋友们开开心心的玩了一趟,爬了山、看了海、吃了美食、逛了商店。
结束后,小赵说这是他第一次看海,夕阳下的海天交接,太震撼了;小钱说喜欢那里的特色小吃,想起来又流口水啦;小孙说再不去了,爬山累死了,后面几天除了脚酸啥都没印象了;小李说玩得还是挺好的,但酒店要换好点的,不然睡不好难受。
同一段旅程,在他们的眼里是不一样的。 你能看到的感知到的,是因为你的想象、期望而不同的。 你选择了你看见的,你看见的是被你感受加工后的事实。
那要怎么才能看见更多的美呢?
可以问一问自己,我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什么?我的行为是不是夹杂了自己的期望?也可以和别人一起讨论下大家不同的动机和期望。

协调:动机和行为的一致性
对于得高分的孩子,如果你奖励他一个喜欢的玩具。那孩子考高分的动机就是得到自己心仪的东西。考得好本身就成了一种手段,变成了孩子眼里没有意义的过程。
所以当你把物质作为奖励时,其实是剥夺了小孩对学习知识的内部动力。学到东西、解决问题不再能吸引到孩子。
对于得高分的孩子,如果你对孩子表达真实的感受,比如你最近努力看了很多相关的书,找到了更适合你的学习方式,看你学会了真高兴。
这时动机就是学习本身。这是一个内部的动力,孩子是因为渴望求知而努力。当遇到困难时,也更容易坚持下去。
我们倾向于让动机和行为保持一致。经典心理学读物《决策与判断》中说: “如果你希望一个人形成对某个事物的积极态度,就引导他,使他致力于得到这个事物。”​

记忆与情境
记忆是我们做决定时的信息来源,是在我们需要时才提取重建的。而我们的重建过程又依赖于当时的情境。
决赛是先发还是后发,这取决于评选结果是表演结束后立即评出,还是隔几天后再评选。
如果是当场评出,应该选择后发言。因为 近因效应 ,后出现的信息会产生更大的影响。评委现在对后发言的人印象更深,而不太记得前面的表现了。
如果是晚点再评选,应该选择先发言。因为 初始效应 ,第一印象会更深刻产生更大影响。评委对大家的具体表现都记不全,但对第一个的印象会更深。
这些都是情境依赖在起作用。类似的还有对比效应和晕轮效应。
对比效应 ,类似一个东西的大小、长短、温度、颜色、价格如何,要取决于和谁比。比如,在100元的椅子贵不贵?要看旁边是50元的椅子,还是200元的椅子。
晕轮效应 ,类似当你接受了一个人的某一个品质后,会影响你对他其它品质的判断。比如,你认同小赵脾气好。那么你会觉得他是容易沟通的,而不是固执己见的。虽然事实不一定如此。

语境与措辞
闯关结束带走已得的奖品,继续成功再多带走一辆汽车,继续不成功奖品全部清零。基于一样的规则,最后一关闯不闯,可能还和你听到的问题有关。
如果主持人说:“不闯,放弃大奖汽车一台。你闯不闯?”面对损失时,你更有可能去冒险,赌一把。
如果主持人说:“不闯,之前的家电带回家。你闯不闯?”面对收益时,你更有可能避免冒险,拿前面的奖品走人。
问题和问题的选项是怎样表达出来的、如何措辞、是否中立,多个的话如何排序、涉及的范围如何等等,都有可能影响我们的答案。对问题本身知道的越少,越容易受到影响。

结语
我们每个人都带着自己的滤镜在观察世界,收集更多的记忆线索,发现属于你的美,也尊重别人的美。用积极的态度、良好的动机去看、去想、去引导自己和他人的行为。同时警惕我们对情境的依赖,以及沟通中设问方式的影响。
了解认识是改善的第一步。我们都可以 更好的理解记忆、分解线索、排除干扰,做出更合心意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