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抚养》李玫瑾 第七章 性格培养决定命运-阅读笔记(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2
6.与人接触,学有礼貌为先

6.1家庭即 社会 。人是 社会 动物,家庭既是 社会 的细胞,也是一个小 社会 。家庭与 社会 有许多相近之处:如人与人的关系既有上下的关系,如祖辈、父辈与子女的关系;也有同辈关系,像兄弟姐妹,包括表亲关系。只是这种人与人的关系比 社会 关系更为亲密,不是血缘就是亲情。所以,人在早期可以通过家庭生活形成许多未来进入 社会 后与人接触或相处的行为方式。

6.2重礼貌原因。人在早年依恋期时,重点依恋一个人,同时也与家庭其他成员有亲密接触。但当他可以独立行动时,他的活动范围超出了家庭住所的范围。尤其是去幼儿园的孩子,开始接触陌生的老师和同学,这时他与人相处就显得不如家庭内部容易。所以,在三岁上下,家庭就要有意识地培养孩子学习并形成良好的 社会 行为方式。

这类行为方式大致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是与人接触的方式,包括熟悉关系与陌生关系的接触;二是与不同的人相处的方式,在相处中遇到不可避免的矛盾或冲突时该如何反应。所以,这一时期父母或其他抚养人对孩子的“涉及他人的行为”要予以足够的重视。因为人的早期行为一旦经过重复成为方式,就会成为影响他一生的性格。

为什么不能小看这种与人相处的行为方式的培养呢?因为人是 社会 动物,他的生活离不开与人接触和相处,人的获利或受挫也与他人有关,人的幸福、成就等都与他人有关。所以后天形成的 社会 行为方式将决定孩子走出家门后他的人际关系、合群程度、受欢迎或被排斥等 社会 感受。

6.3与人接触的礼貌。如孩子第一次见到他人需不需要问好,如何问好,对不同关系的人如何使用称谓,如何体现出有礼貌有教养,如何与人接触时既不失自尊,又不显得目中无人。孩子的这些表现既可能体现出抚养人的类似行为表现,更会显现出其家庭整体的教养水平。

尤其是与人首次接触,至少要教会孩子具有公认的基本的礼貌方式。如对陌生人、对年长的人、对女性,还有对残疾人等,使用的称谓、口气和态度都应该有所不同。

对于不懂礼貌的人可以宽容,但对于没有教养的人一定要远离。

7.与人相处,学会分享包容

7.1要学会与人相处。人生不会总遇到投缘的人,我们随时会遇到与自己完全不同的人,能与各种人平和礼貌相处,这是一种涵养,更需要父母有意地培养,自幼让他建立一套与人相处的正确方式。

7.2教会孩子与人相处的重点。孩子在家庭里最先接触的都是上下关系,是长辈,所以他外出遇到年长的人,见面问好应该不难,难的是与同辈人的接触,尤其是独生子女,他们在家中没有与同辈交流、玩耍的机会。所以,有的孩子刚去幼儿园时非常不适应。

在孩子进入幼儿园的前一年或一年半,即一岁半至三岁时,父母或家人要有意地带孩子接触邻居,或寻找家有同样大小的小孩,约定时间,定期在一起玩耍。家里成员少的家庭,父母一方更要把孩子经常带在身边,让他多见人,慢慢适应人多的场景。

还可以事先教他一些与别的小朋友接触的方法,如遇到不认识的小朋友,可以悄悄地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也可先主动地自我介绍:我叫什么,你叫什么名字?当你带孩子下楼与小朋友“玩”时,一定要让他带上玩具,最好多带一个,一个自己拿着,一个用来与别人交换。结束时,让双方的孩子拿回自己的玩具就好。

在带孩子出去玩时,家长一定要用心观察孩子,参与他们的玩耍。因为这是孩子与同辈人接触的初期,他需要明白,怎样与小朋友相处才是正确的行为方式。

与人相处还有一个重要的好性格,那就是宽容。我们知道,人与人之间一定有差别,有地区差别、习俗差别、家庭背景差别、生活习惯差别等,相遇相处时难免有不习惯,看着不舒服。那怎么办?最好的办法就是尽量忍耐。忍耐是宽容的基础,具有忍耐力的人才能宽容别人。如果孩子早年忍耐的性格培养得当,这些都不成问题。

除宽容外,乐于分享也是人的一个良好的性格。我们知道,分享也需要后天培养。如同扼制自私与扼制冲动同样重要。在孩子稍大些,三到六岁时,我们就要有意识地培养他与人分享的性格。生活中最常见的可以与人分享的就是食物。不仅有好东西要留给不在家或不在场的人,同理,辛苦也应该让大家分担,而不是让一个人承担。

7.3校园霸凌的启示。当孩子住校,这时,住宿的孩子与同学相处的方式就一半像家人,一半像 社会 模式。由于密切接触,每个孩子又来自不同的家庭背景,摩擦或冲突在所难免,同时在初中至高中期间,校园霸凌事件会经常发生。

要特别注意,无论是欺凌者还是被欺凌者,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也有相似之处,那就是在与人相处中,都有“自我中心”的问题,即只顾自己,忽略别人感受的心理缺陷。

欺凌者的自我中心体现在不能吃亏,骄横霸道,而被欺凌者以自我满足为主,不能事先想到别人的感受,经常在一些小事上引发别人的不满。

在宿舍中,最容易冲突的就是与别人的节奏不吻合,或者无意中打扰到别人。在性格培养关键期,父母要有意地告诉孩子,只要有他人在场或在附近,都要考虑自己的行为是否会影响到别人。

8.体力之苦,练就坚韧意志

7.1为什么要受体力之苦。当父母生下一个孩子时,谁都难以预料他未来会经历怎样的人生。但有一点大致可以预料,那就是任何人的人生都会有起伏。要想让孩子 健康 且活得长久,父母能做的就是在他的早年,从生理到心理,给他日积月累的磨炼,使他身体强健、心理有韧性。

有一点需要明确,在生理与心理之间,生理是心理韧性或弹性的基础。即要想让孩子心理坚强并有韧性,一定要从身体之苦进行磨炼。

很多患抑郁症的人,大多从小缺乏体力之苦的经历,比如从小不爱劳作,不爱 体育 运动。

为了孩子一生的体力和精力,父母必须有这样的意识,今天你的“狠心”就是他明天强大与自信的来源。那就让孩子在六岁前开始,经历体力之苦。

无论是为了孩子一生能够承受生活的体力之苦,还是在让他遇到心理痛苦刺激时能够坚强不脆弱,或是预防抑郁症,都要高度重视人在早年必须经历的吃苦耐劳的训练。

7.2训练的时间与内容。培养这种体力之苦可以在孩子四岁前后开始。先让他练习跑步,然后让他学习游泳。

领着孩子跑步。跑步的好处:第一,可以锻炼心肺功能;第二,可以增强肌肉力量。跑步需要长期坚持才能产生以上效果。不过,跑步也要讲究适度。由孩子自己决定节奏,跟不上就稍慢一点,我们是需要孩子吃些苦,但不能虐待孩子。

让孩子早些学游泳。游泳与跑步各有所长,跑步练就人的耐力,而游泳练的是孩子的胆量。不会游泳的人见到水是有恐惧感的。我们要教孩子克服恐惧感,这就锻炼了他的心理素质

同时游泳对早年孩子的身体发育也很有帮助。学会游泳,还有一层重要的长远考虑,人这一辈子不知什么时候会遇到跟水有关的险境,经过这种训练,在关键的时刻是能够救命的。等到孩子长到十八九岁时,再学游泳就只是增加一种技能了。

在孩子七岁前给他们多些属于自己的时间,让他们到屋外、到田野,到山上,到水里去玩,让他们感受自由的快乐和生活的快乐,让他们身体内的神经系统,也是心理活动的基础得到强化加固。当他们的体质强健后,意志力也会更加坚强,心理的弹性或韧性才有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