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大刀的刀背上为何有一串铁环?是为了美观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这个问题比较有意思:

大刀作为我国古代战场上主要的近战兵器,在 历史 的舞台上是步兵的标准配置之一。经过朝代的更替,刀的形态和样式也一直在进化和改善。刀和剑不一样,主要攻击手段是“劈”、“砍”,比起剑的“挑”、“刺”,刀更容易上手,也更大众化。如问题所问,我们经常在影视剧中看到,一种背上排着一排整齐的铁环的大刀,那么这种设计理念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最为普遍的说法是,刀背的铁环可以增加劈砍的效果,以及重心的掌握。当人竖持大刀的时候,铁环下垂,刀的重心会向手的方向偏移,便于持刀。当人甩劈大刀的时候,铁环因为惯性也会向前甩出,这样就增加了劈砍的杀伤力,当然这也基于大刀使用者的力量强弱。大环刀也有很多种类,大致分为三环、七环、九环三种,根据使用者掌握程度和腕力的大小,不同的环刀适合不同的人。

还有一种说法是便于收刀,刀的重量一般来说比剑要沉,柄大刃厚。所以在砍中人身体后,很有可能嵌入太深而导致刀拔不出来,尤其是在和人血拼的时候,这是非常致命的。所以这些铁环可以帮助使用者在刀身上建立一个施力点,当刀身拔不出来的时候,用手扯环远比只拽刀柄效率高。

但是如果我们较较真去查一下大环刀的 历史 的话,我们会发现,古籍文献中对于环刀的描述非常少。官方军队编制中根本就没有这种刀,所以我们看到的大环刀基本都是民间私造的武器。从仅存的实物资料来看,环刀这种样式的刀只能追溯到清朝,在往更前一点的朝代去找就没有记载了。反而近现代的武侠小说、评书说戏等文学艺术作品中经常看到环刀的身影。

所以我个人感觉,环刀这种民间产物其作用价值应该更贴近群众,而不是战场杀敌。我们都知道当使用者在耍大环刀的时候,会发出非常清脆响亮的铁环撞击刀背的声音。那么这种样式的刀是不是一些江湖卖艺的团队用来吸引街上观众的一种特殊方式呢?

就像杂耍团白表演前敲锣打鼓一样,用刀环舞动的响声取代了“有钱的捧个钱场、没钱的捧个人场”的人工拉客的方式?

除此外我们上文提到这种环刀分成好几种,有七环有九环等等。那么这种大刀,很有可能是一种练习刀,刀加上铁环肯定比普通的刀要沉一些,大胆推测这种刀是不是有可能是武馆师傅用来教给徒弟刀法的工具呢?

这就比较贴合第一个说法了,根据不同人的腕力和掌握的程度,用不同的环刀来练习。这也能恰好解释为什么在武侠小说等文学作品中才能看到这类型的刀了,因为艺术来源于生活,取材于生活。我们平常小老百姓接触的多的不是官方军用刀,而是这种环刀,所以加以渲染和加工,各种武林侠客拿着环刀开始闯荡江湖了。

不过尽管大环刀经常在小说中出现,但是它在小说中的地位却不是很高。大多数小说还是以剑为尊,使用刀的人往往都被刻画成空有一身蛮力的莽夫,成了大侠们的刷经验、晒战绩的NPC了。

不过也有一种说法,讲的是耍大环刀的人,往往性格光明磊落,因为无法下黑手,一提刀就哗哗作响。而且环越多,证明这个人的江湖地位越高,如果你使用的大刀是九环,甚至可以不战而屈人之兵。

当然了以上也都是我的个人推测,至于这个刀背上的环到底是干啥使的,还得问问当初制作这把刀的人是怎么想的。或许也是我们自己把事情复杂化了,没准当初人设计出来就是为了美观也说不定。

最后用《白眉大侠》的片首曲结束:

大家觉得大刀上上环到底为了什么呢?

古代的大刀,普遍是没有铁环的。有铁环的叫大环刀,又称“君子刀”。这种刀实际上是用于训练的,而不是用于实战的。


原因很简单,因为刀背上,每多一个铁环,刀的重心就更难控制一些,无论是抬刀还是下劈,由于铁环是不固定的,它会随着刀刃运动的方向,发生配重加力,这就对用刀之人的臂力和腕力就提出来一个更高的要求。

所以往往是练刀法的人,随着对刀的掌控能力的渐进,不断地加环。给刀背加环,就和练轻功的腿上绑沙袋,基本上是同一性质。

根据史料记载,顶级的大环刀是九环的。能够掌控九环的大环刀之人,无论臂力还是腕力都是相当惊人的。所以这类人一旦玩起普通的刀,那简直就是不要太溜。


所以在很多武侠小说中,用九环刀的人,都是排在武侠榜前几位的。譬如《白眉大侠》用金丝大环刀的徐良;《明英烈》里于金彪用的九耳八环刀;《三国演义》里张辽用的是九孔大环刀,等等。

但是总的来说,还是徐良最牛逼,因为他的金丝大环刀刀柄最短,单手执刀重心最难控制。所以网友们才可以戏谑说他能把金丝大环刀架在燕双鹰的脖子上。


大环刀之所以在武侠小说里出现得多,而几乎不能成为实战武器,是两者要求不一样。

因为刀的重心不好控制;而且有声响不便偷袭;不便收刀,等等因素,导致大环刀用于实战,劣势太多。

但是出现在武侠小说里就不一样了。因为能用这种大环刀,本质上就代表了这个人的实力。环数越多,这人功夫就越厉害。这是不争的事实。而且大环刀提起来就有声响,自然无法偷袭别人,更说明了用刀之人的光明磊落。


所以行侠江湖的时候,看到用九环刀的大侠,最好躲他远远的,因为即便他不用刀,光凭腕力都可能把你撕吧了。


文/炒米视角

我们常在电影武侠片中看到勇士们使用的大刀的刀背上有一串铁环,很多人理解,不知道这些铁环有什么用处,今天我就给阳朋友们谈一下我的理解。

一、是为省一点力

大家知道,古人造大刀毫不含糊,用的都是真材实料。铸一把大刀都是有十几斤,你想想,十几斤,手掂着就很费劲,那么上战场,舞动起来十几斤的大刀,就相当不容易了。所以,习武之人都要经过长期刻苦的锻炼,把臂力练好,才能挥动这威风凛凛的大刀。

但不管如何,时间一长,人们还是难以支撑,这时,古人就想起办法,在大刀背上加上铁环,这样在舞动大刀的时,空气就可以从铁环中流动,人们在舞动大刀时,就可以借铁环产生的惯性而省一点力气,当然,要想很随意地挥动大刀,或运用自如,平时一定要加强力量训练,这样,到用的时候才会不费力气。

二、搏杀中增强助长气势

战场上杀敌,使用大刀时,除了有一定的招式外,面对敌人时和对手时,有时还是要靠气势取胜。

大刀抡起来,比较笨重,需要很大力气,为了增强杀伤力,在挥动大刀的时候,刀背上的铁环相互碰撞发出很大的金属声响。博杀中对手本来就很紧张,这时大刀上下飞舞,哗啦啦的个声音一起响起来,不仅分散他的注意力,也会在气势压他一筹。等他阵脚一乱,取胜就不在话下了。

三、可以抵挡对方刀剑的攻击

当你用大刀在和敌人拼杀时,由于都是使用冷兵器,对方可能也是刀剑枪之类。为了保护自己不被刺中,就可以使用大刀背上的铁环了。

怎么用?当对方刀剑枪刺过来,或砍来时,你要接招,不能用刀刃去接,因为,刀刃接很可能滑下来伤着自己。你要用刀背去挡,用刀背上的铁环之间的空隙去别对方的刀枪,使之不能乱动。你自己才有机会出其不意,摆脱出来战胜对方。如果刀背是光的,就很难抵抗对方的进攻。


四、武功的水平标志

过去人们在比武的时候,并不能了解对手是多高水平。所以,为了给对方一个下马威,同时,也是在向人们炫耀一下自己的功夫很高。就会在武器上面做一些标志,比如说大刀背上的铁环数,就是代表水平高低的标志,铁环数越高,说明你武功水平越高,如果有九个铁环,那你就是数一数二武林高手了。

当然,上面几个作用都是在使用中最基本的功能,刀背上的铁环到底是做什么用的,现在也很难考证了。但作为武器,使用起来方便省为,看起来美观,还要有威慑力这才是主要的。

欢迎打开 历史 宝藏。

看到这个题,想起来一句老歌词:

刀是什么样的刀,金丝大环刀。

这里的金丝大环,说的就是题中所言的刀背带有一串铁环的大刀。

一般比较常见的大环刀,有刀背带有七个环的,号称七环刀。

也有带有九个环的,顾名思义,就叫九环刀。当然也有只带一个环或者两个环的简化版。

为什么有大环刀这个神奇的存在呢?

刀是用利刃去伤人的,刀背上的环,貌似没什么用处。

当然了,有人要说,这刀背上的环,是有用的,防止刀砍进人体后,不好拔出来,尤其是砍进骨头后,不容易拔出来,这时候用手拉着刀背上的铁环,很容易就拔出来了。

可能在实战中确实会有这样的用处。

但是真的用于实战的话,估计带环的大刀是不多见的,因为这东西叮当响,不利于隐蔽,很容易暴露了行踪,离大老远就被敌人发现了,这样不好。

这种挥舞起来哗啦啦的效果,只有可能在一个场景中比较受欢迎,那就是杂耍时候博人眼球。

在靠博人眼球挣钱的杂耍那里,这样的大环刀,挥舞起来叮当响,能很快吸引周围的观众,再加上炫酷的外形,这就成了观众的看点。

从某种意义上说,电视剧中出现的这些大环刀,也是一种表演性质,而在实际作战用途上,这样的环就没什么实际用途了。不仅制造不便,徒费人力物力,还不利于隐藏自己,对增加杀伤力没有什么实际用途。

综上可知:这样的大环刀,其实就是一种刀的艺术化表现,这些叮当作响的环,除了吸引人眼球,没有什么特殊的实际效果。

看到这个问题的时候,我情不自禁的想到了一句会暴露年龄的歌词:“刀是什么样的刀?金丝大环刀。剑是什么样的剑?闭月羞光剑……”

这是很老的电视剧《白眉大侠》的主题曲,里面所说的金丝大环刀,刀背上就是有一串铁环。耍起刀来叮叮铛铛的,虎虎生威。

(《白眉大侠》剧照)

刀背上设计一串铁环,有两个目的:

其一,增加美观度。

大家别以为江湖人士就都是灰头土脸的,爱美之心,人皆有之,大侠们也不例外。他们装饰自己的武器,就像现在的我们装饰自己的手机一样。个性不同,喜欢的手机壳也不同。

一柄刀,它就只是刀身加刀柄而已。刀身上没办法做什么花样,刀柄上可以多加些配饰,比如珠宝金银刀穗什么的,但这里就涉及到一个问题,不是所有大侠都富裕到可以在刀柄上镶块宝石的。

事实上,大侠们要是不兼职劫富济贫,日子过得苦哈哈。但再苦也爱美,于是大环刀应运而生,突破了普通刀具的单调感,有了种特别的设计之美。

讲究点的大侠还会将铁环换成金环,彰显不一样的风采。

如果说普通刀具是天然去雕饰的小姑娘,那么大环刀就是上过妆的。有人爱天然,也有人爱浓妆。

(网络配图)

其二,实用性。

大刀毕竟是武器,观赏性只是次要的,主要还是杀伤力。

使用一段时间后,大侠们发现刀背上的金属环可以增加劈砍效果。

当刀竖起时,各个金属环下垂,此时刀的重心会向手的方向偏移,便于控刀;当劈砍时,金属环会随着惯性的作用向前甩出,此时刀的重心会向着刀头的方向偏移,能增加劈砍力度。

在某些情况下,挥动大刀时金属环发出的铃音还能动摇敌人的意志。

如此一来,在大刀背上加铁环或金环就成了种风尚。不只有金丝大环刀,还有九环刀、七环刀等等,都是冷兵器时候的重武器。

我们在看古装电视剧的时候,经常可以看到习武之人手持大刀,这些大刀上面有的会带有几个铁环,其中最著名的应该要数白眉大侠徐良的金丝大环刀了,那么这些大刀上的铁环究竟是为了美观还是另有奥妙那?

增加劈砍力度

按照大刀行家的说法:力气大的高手用九环,力气小的票友用六环,年老力气小的用三环。

当刀竖直拿起的时候,刀背上的铁环朝下,这时整个刀的重心就会向手心偏移,这样可以更好的控制住刀,当作出劈砍动作的时候,铁环会随着惯性的作用向前甩出,刀的重心也会跟随着铁环向前移动,从而增加大刀的劈砍杀伤力。虽然这样的重心偏移不是很大但还算实用。

还有就是铁环在随着大刀挥舞的同时,碰撞发出响亮的声音,在气势上给对手以震慑的作用。

用来磨炼刀法

练武的师傅们通常只有在自己练刀的时候才会使用大环刀,而在实战中其实并不使用。

用刀时讲究的是气势猛、力度大,也就是俗话说的稳、准、狠。这可不是拿着刀说砍就砍的,练习的过程中对于力度的拿捏和对刀的掌控都是需要长时间磨炼的。

所以许多初练者开始练习时用的刀都是比较轻的,随着刀法的提升,就会在刀身上逐渐加上铁环,以此来增加难度。

增加刀的艺术效果

古时候一些在街头卖艺的艺人常常会使用到大环刀,他们在刀身上加上铁环,这样不仅可以美化大刀,让刀看起来更有气势,而且在挥舞大刀表演时,铁环的撞击声还会吸引来更多的围观者。

70后、80后的朋友想必非常熟悉古装武侠剧《白眉大侠》,当然也就念念不忘那句铿锵有力的主题曲:

刀剑是古代侠客的绝美组合。闭月羞光剑是绝世宝剑,用闭月羞光来形容是比较自然的。金丝大环刀呢?

金丝大环刀偏向写实,也就是大刀上真的有几个大环。为什么要搞几个大环呢?

有人说,是为了装饰美观,刀背上挂了几个大环,立刻增加了不少气势。更不要说是金色的大环了?

有人说,可以彰显杀伤力,大环可以增加刀的配重,在劈砍之间更有威势。

也有人说,这是实战需要,用环可以扣住敌人的枪矛之类的武器。

到底是哪种呢?

我们查阅有关典籍资料,有关刀的记载不可胜数,而关于刀背带环的则难觅其踪。比如,《清稗类钞·技勇类》就曾记载,在讲究技勇的传统 社会 里,人们是极其偏爱大刀的,并有“煎海僧铁刀重八十斤”“黄少春舞刀”等记载。明清时期,冷兵器与火器并存,本土文化同外来文化碰撞严重,挥舞起来虎虎生风、彰显民族自信的大刀,逐步成为战斗选择。

这就说明了一个问题。带环的刀,我们姑且称之为环刀,并不是常规的制式武器。毕竟制式武器,有固定的编号,有一定的标准,在典籍中是可以查到一二的。

但这也同时也说明了问题:环刀实战性不强,不适宜大规模配备,要不然早就成为制式武器了。原因嘛?其实很好理解。冷兵器讲究自成一体,这样耍起来,力量一体,不至于相互抵消。士兵们手持带环的刀进行偷袭、巧取,哗哗哗的一大片,不是自暴目标吗?不过,环刀这玩意确实存在,毕竟人们看到了很多清代的环刀。

仔细观察实物,还是能发现一些答案。环刀虽然生锈,但刀背宽厚,很有力量感,不过这刀刃看有实无,就是没有开刃。没有开刃的刀显然不能用于实战,实际上这只是训练用刀或者表演用刀。这种刀上加环,一则可以通过环来判断发力情况,二则可以发出哗哗哗的声音,增加观赏的效性。

或许人们发现,这样挥舞大刀,很有气势,于是将环刀写进了戏剧影视中,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环刀”叙事文学。不过,这种环刀也多见于现代影视,在清代,乃至以前的文学作品中也不多见。

古代制式武器中并没有大环刀一说,所以说这种刀只能出现在民间。

我们听评书,看电视常常会听到看到某个威猛大侠手握“金丝大环刀”从天而降,铲除奸恶,匡扶正义。你也许想着见到白眉大侠自然会问一句:“ 刀是什么样的刀 ”,答曰:“ 金丝大环刀 ”,是多么经典的一句台词啊!

从现有的史料,还有出土的文物来看,大环刀只在清朝才出现,但有意思的是,三国许褚曾使用“九耳八环刀”,不知道是不是大环刀的老祖宗,由于没有实物,我们姑且就当是清朝产物。在古代长时间里,剑作为一种装饰武器是不被禁用的,而刀则不同,不管什么朝代都是一种制式武器,具有强效杀伤力,不禁不行,那么到了清朝为什么会出现大环刀这种武器呢?

由于清朝是少数民族政权,满人尚武,所以武器在普通旗人中是最普遍的东西。长时间统治下来,旗人逐渐融入到汉人之中,所持武器也就满汉不分,清政府为了区别普通民间武器与制式武器,于是强令民间藏刀与官府制式刀作出区别,怎么改呢?这让当时的官府作了难,大小形状的刀历代已经造遍,总不能让民间按照某个朝代的制式刀做的相同吧。

最后,有个官员灵机一动,认为历朝历代合法持有武器的是寺庙僧人,他们的戒刀、禅杖上面都镶有“正气环”,取其意光明正大,堂堂正正的意思,于是清政府强令民间刀具改成僧刀模式,上面就有了环。这样民间刀具与官府制式刀有了区别,而且作奸犯科之时,带这样的刀具很容易被缉拿,所以就逐渐成为江湖杂耍、镖师武馆的专用佩刀。

那么总结下来,大环刀上面的“环”的主要作用就是:

第一,为了和制式武器进行区别。

第二,主要是为了装饰作用,多在街头杂耍艺人常见,提高观赏性。

第三,武师练功专用,环的多少说明武师对刀的操控较强。许褚年老时,曾把自己的刀环卸掉几个,以减轻份量,说明他对刀的操控已经很差了。

当然了,真正的战斗是根本不可能使用这种武器的,份量重难以掌控不说,刀背上的环发出声响,不仅不会给敌人造成震慑,反而会暴露出自己出刀的意图,显然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武器。根据出土文物和清代遗留下来的大环刀来看,大部分是没有开刃的,所以说使用这种武器的一般只是江湖杂耍人员,所谓白眉大侠一样使用这种武器的高手,一般只存在于影视剧、小说当中。

结语: 在中国古代冷兵器 历史 发展中,刀具的发展也是多种多样的,但不论怎么发展,刀的劈砍性能是其他武器替代不了的,所以大环刀的出现,最主要还是官府的限制,而并非民间自发所为。

这种刀只可能用于民间卖艺表演或者是打熬力气练功用,上战场是绝对不可能的。

中国古代战场上流行的几种刀,无论是环首刀、唐刀、或者是雁翎刀,那讲究的都是一种轻巧灵活,能让使用者随意操作。而斩马刀、陌刀、朴刀等大刀,讲究的又是攻击范围广、势大力沉、以一力降十会。

而大环刀轻巧够不上,比起重量和攻击范围又没法和陌刀等长柄刀去比,而且上面那么多环,行个军咣当咣当震天响。绝对没有哪只军队蠢到去用大环刀当武器的。

而且这中刀最早出现在记载中也是在清朝。

所以守仁君认为大环刀多半就是清朝哪个哪个卖艺的手艺人为了节目效果更震撼一点鼓捣出来的玩意。大环刀舞起来,刀背上的铁环随着你的节奏发出一阵一阵的响声,还是挺好看的。

当然,也有把他用来练功的,对腕力、臂力、腰力都是很不错的锻炼。

不是的,其实是为了增加配重,在用力挥砍的时候铁环可以增加刀头的瞬间重力势能,对敌人造成更大的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