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平衡论的前言:天之道 人之道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关于本书的名称,由于本书的基本思想和观点是“天道自衡”,所以,我曾拟本书名为“天道自衡论”。还由于本书的基本论述格式是从“天之道”悟会出人性的弱点,主张“人之道”效法“天之道”,所以还曾想取名为“天之道 人之道”。本书是一门研究一般系统平衡规律和应用的理论,在征求了APC美国学术出版社的意见后,我最终还是将本书定名为《一般平衡论》。
我在书中提出“天道自衡”和“剩余智慧”等一簇概念。“天道自衡”是一般平衡论的核心概念,平衡循环、自我平衡、事物对称、自然位置和万物玄同等五大平衡法则都是“天道自衡”思想的具体表现,并由这些概念构筑了独特的平衡理论和思维平台。天道自衡是指宇宙万物之本质属性为自然而然之平衡。平衡不仅是宇宙的本源,同时也是万物的运化规则,而宇宙万物之平衡属性又源自于宇宙万物的“存在智慧”。
“剩余智慧”是我为诠释人间万态而专门提出来的一个重要概念,它是人类区别于其它生命系统的本质特征。书中提出的三个存在模式理论,以及“自然我”、“当然我”和“超然我”的三我一体理论就是建立在“剩余智慧”概念基础上的。“天之道”源自于万物的“存在智慧”;“人之道”源自于人类的“剩余智慧”。剩余智慧理论从根本上解释了“人之道”的种种难题。
“天之道”是指宇宙自然的运行法则,而“人之道”则是指人类的剩余智慧和贪婪,是人类的所作所为,是人类社会的方方面面。天道总会自然而然地求平衡——天道自衡;而人道总是当然而然地反平衡——人道失衡。“天道”为什么“自衡”,“人道”为什么“失衡”?那是因为“天道”遵循第一存在模式,“人道”奉行第二存在模式,就是剩余智慧所导致人性的贪婪。所以,“人之道”要平衡就应拜“天之道”为师,人类的彼岸在于第三生存模式。
人的基本问题是生存与名利的关系,即存在模式问题,也是“人之道”如何与“天之道”平衡的问题。人类与动物的本质差别是有没有剩余智慧,而人与人的差别是如何使用剩余智慧的问题。剩余智慧用于求存求活——对人类社会而言就是第三存在模式,对个人而言就是“超然我”;剩余智慧用于求名求利——对人类社会而言就是第二存在模式,对个人而言就是“当然我”。“天之道”总是求生存而求平衡,而“人之道”总因求名利而反平衡。所以,作者主张用“天之道”评判“人之道”,要“人之道”效法“天之道”
宇宙万物——“天之道”的本质属性就是“天道自衡”;人间万态——“人之道”的本质特征就是人有“剩余智慧”及人道反平衡所导致的“人道失衡”。您在阅读一般平衡论时,只要顺着“存在智慧→求存求在→宇宙万物”和“剩余智慧→求名求利→人间万态”这两条脉络,用“天道自衡”思想来理解自然万物,用“剩余智慧”概念去解释人类社会,也许就可使您豁然开朗。
一般平衡论俯视天地人间,笑谈世间人事,既超然于世俗,又还归于世俗。一般平衡论用“天之道”来评说“人之道”,从形而上去观察形而下,以超然红尘看红尘,超然生死看生死,超然当下看当下,超然名利看名利…如此超然脱俗于先,反观世俗于后,就可使人大觉大悟。读者通过掌握和理解天道自衡的基本理论,运用独特的平衡思维方法,就可以从一个更高的理论平台上,以全新视角去观察、诠释现实生活中的种种疑惑。
老子对天道人道的表述非常精彩:“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人之道,则不然,损不足以奉有余。” 天之道——第一存在模式总是自然而然地趋于平衡,而人之道——第二存在模式总是当然而然地趋于不平衡。近试用一般平衡论的思想和方法去读《老子》,没想到很轻松地就破译了这部天书中一些难点,对老子五千字做出了全新和独特的诠释,拟单独整理出版《破译老子》一书。本书第十二篇是作者对老子几个主要概念和思想的释读。
作者在著本著时,力图博采众长,融会文理,贯通东西,并试图用一般平衡论来破译宇宙万物,诠释人间万态。平衡既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本质,也是宇宙万物运化的依据和根本大法。宇宙因平衡而存在,万物为存在而求平衡。存在才有万物,平衡才能存在。平衡是宇宙万物存在和运化之因,现存的万物是天道自衡之果。大道至简,天之道即平衡之道而已。天道自衡——宇宙万物之本质属性为自然而然之平衡,可谓一语道破天机。
亲爱的读者朋友:读《一般平衡论》的您和这本书一样,就像一坛新酿出的酒,得窖上个十年八年才吃香。宇宙玄机,人生奥妙,尽在其中。读这本书的诀窍和方法,就是抓住“天道自衡→人道失衡→人法天道”这条主线,以及本书所特有的图式,用天道自衡和平衡规律的思想去破译宇宙万物,用剩余智慧、存在模式和三我一体的理论来诠释人间万态,同时,从“天之道”的高度去反观反思人性的贪婪和弱点,由此助您通达“人之道”的自由王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