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务运动中,洋务派在教育方面的举措有哪些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0-11-18
(一)创办新式学堂“据现有资料统计,从1862年奕奏请创办北京同文馆和1863年李鸿章在上海创办广方言馆培养外语翻译人才,到1894年在烟台创办烟台海军学堂,30多年间,洋务派共创办新式学堂24所”。这些学堂大致可以分为语言类学堂,军事类学堂和技术类学堂三种类型。1.语言类学堂。奕等在《奏设同文馆折》中称:“外国交涉事件,必先谙其性情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而中国迄无熟悉外国语言文字之人”,于是中国近代第一批培养熟谙外国语的翻译人员的新式学堂诞生。在洋务运动期间开办的外国语学堂有7所。其中,最著名的是京师同文馆,它是清代最早培养译员的洋务学堂和从事翻译出版的机构,由恭亲王奕_于1861年1月(咸丰十年十二月)奏请,1862年(同治元年)正式办立的。同文馆的教学以外国语言文字、数学、测算为中心,兼及物理、化学、地理、矿物等自然科学知识,还要学习国际公法和经济学知识,同文馆已具有高等学校的性质,它是中国高等学校的胚胎,中国近代意义的教育事业就是从这里开始的。2.军事类学堂。洋务派培养近代人才,同他们推行的所有洋务措施一样,用力最多的,是培养军事人才。洋务时期开办的军事类学校,有天津水师学堂、天津武备学校、福州船政学堂等15所。创办的比较早的军事学堂,是福州船政局附设的求是堂艺局。左宗棠在奏请设立福州船政局时,就提出其目的是要把西洋造船术真正学到手。他说:“夫习造轮船者,非为造轮船也,欲尽其制造驾驶之术耳”而要想将制造驾驶技术学到手,不是简单的模仿就可以的,而必须深究其制造原理,这就需要设立相应的学堂以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故必开艺局,选少年颖悟子弟习其_言文字,诵其书,通其算术,而后西法可衍于中国。”。在教育方法上,学堂采取基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即在学专业的过程中结合实践到轮船进行操作训练。如1871年,船政局派前后学堂学生28人登“建威”练船出海航行,南至新加坡,槟榔屿,北至直隶湾辽东湾。这种注重实用的教学方法,在中国是新式的,开创性的。3.技术类学堂。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使得军事技术人才需求格外强烈。李鸿章在1864年致总理衙门函中说:“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鸿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这种观点为专门学校的建立开了方便之门。为了培养这方面的人才,洋务运动期间相继成立了一批技术类特别是与军事有关的技术类学堂。这一时期创办的技术类学堂有:福州船政学堂、上海江南制造局炮学堂、福州电气学堂、天津电报学堂、上海电报学堂等14所。其中影响较大的是天津电报学堂,由李鸿章在1880年设立,聘丹麦大北公司人员担任教习。随着津沪、沪汉、沪浙闽粤等电线的架设,对电报人才的需求甚为迫切,一时“皆由天津学堂随时拨往”,学生的供不应求促进了学堂的发展。1883年,电报向全国推广,到处需才,又在上海成立了较大的电报学堂,从此,上海实际成为训练电报人才的中心。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这些新式学堂在中国是一个新生事物,它们所学的东西都是过去学校里所没有的东西。它们的开设,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次重大改革,是对封建传统教育的突破。(二)派遣留学生1.选派幼童赴美。向国外派遣留学生是洋务运动时期教育改革的另一个重要内容。最早提倡留学教育的是毕业于耶鲁大学的容闳。1967年,容闳向时任江苏巡抚的丁日昌提出了派遣留学生的计划,得到赞许。1871年,曾国藩、李鸿章等据容闳的“教育计划”上奏《选派幼童赴美肄业酌议章程折》,派遣幼童赴美“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约计十余年业成而归,使西人擅长之技,中国皆能谙悉,然后可以渐图自强”。1872年第一期30名幼童经上海预备学校培训后,在监督陈兰彬的带领下从上海出发赴美。1873年6月、1874年11月、1875年10月第二、三、四期各30名幼童也赴美留学,史称“晚清幼童留美计划”。这就是中国近代史上第一批留美学生。2.选派船政学院学生赴欧。留欧学生的派遣,始于福州船政学堂。1873年,左宗棠《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建议:“遣人赴泰西游历各处,藉资学习,互助考证,精益求精”,可使“我之神智日开,以防外侮,以利民用”。同年底,总理福州船政大臣沈葆桢奏请清政府派遣船政优秀学员出洋留学。1875年,沈葆桢再次奏请派遣学生出国留学,得到批准。1876年,在李鸿章的周旋下,派7人赴德国军营学习兵技。次年,李鸿章奏请派福州船政学堂学生赴欧留学事宜,得到清政府批准。连同先前派遣留法的1人,这些船政学堂的第一批留学生由监督李凤苞、日意格等带领,于1877年3月31日启程出洋留学。此后,福州船政学堂先后又先后派遣有四届留学生。留学教育为近代中国培养了一批急需的人才,归国的94名留美幼童被分配至天津、上海、福州等地的各类新式洋务机构中学习当差,并被授予相应的官职。赴欧学生回国后成为福州船政局和北洋水师的重要骨干力量,为中国的造船业和海军建设起了重要作用。来源:各界·下半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