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418听书笔记:《墨子与墨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1
儒家学派是怎么诞生的。孔子出生在鲁国这个周礼氛围浓厚的环境中。面对春秋时期的动乱,孔子想要找到一种解决方案。这时,他会从熟悉的环境中寻找素材,他找到的素材就是前面提到周礼。所以,孔子主张要恢复四百年多年前的周礼:当国君就要有国君的样子,当父亲就要有父亲的样子,通过繁复的礼仪来达到各安其位,循规蹈矩的目标。此后,无论儒家思想怎么变化,我们总能看到它保持着基本特征:要尊重传统,古代的一定比现在好;要尊重秩序,维持现状总会比寻求变革好。

墨家有个很大的特征,那就是组织严密,甚至有人说,与其称呼墨家是学派,不如叫“帮派”更准确。

墨子在工程技术方面的高超水平,以及他作为著名学者的雄辩能力。其实,他也身体力行证明了一个亘古不变的道理:和平不是谈判桌上换来的。要想保卫和平,除了要站在正义的一方,还要拥有保卫和平的军事实力。

墨家的各个主张:由于墨家是为底层劳动者发声的,所以墨家的第一个主张是“非攻”,也就是反对恃强凌弱的侵略战争。

那怎么才能彻底消除侵略战争呢?墨子认为,国与国之间发生战争其实是因为“不相爱”。只有做到“兼相爱、交相利”,就像关心自己一样关心别人,才能实现长久和平。这就是墨家的第二个主张“兼爱”。

那除了战争,底层民众就没有别的痛苦了吗?当然有,那就是来自上层的盘剥、压榨。尤其是儒家主张通过礼乐制度来维持社会秩序,特别耗费财力,这些压力最终都会落在普通民众肩上。所以,墨家对上层贵族和底层百姓分别发出一组倡议。对于贵族,墨家提出“非乐”“节用”和“节葬”,认为他们应该摒弃享乐、勤俭生活,尤其是要节制葬礼的浪费。对于民众,墨家特别提出“非命”,简单说就是不要认命。生活得不好,就要努力劳作养活自己;社会动乱,也不应该坐以待毙,可以加入墨家一同阻止战争的发生。

墨家还主张“天志”,也就是按照上天的意志办事,贵族不要骄奢淫逸,普通百姓要勤奋工作;还有“明鬼”,墨家认为鬼神是存在的,可以给人带来赏罚祸福。

你看,“兼爱”“非攻”“尚贤”这些主张都表达了底层民众的愿望,所以墨家迅速在动乱的春秋战国社会收获了一大批支持者和追随者,成为和儒家一样有广泛影响力的学派。汉代的思想名著《淮南子》这样描述:“孔丘、墨翟,他们没有领土,但却能像当君主一样得到尊荣;他们没有官职,但却能像当官长一样受到尊敬。天下的男子女子没有谁不伸长脖子、抬起脚跟盼望他们,希望他们平安顺利。”

由于时代变了,墨家的观点也变得相当不适用。比如,墨家最主要的观点“兼爱”“非攻”。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底层民众深受扰动,所以墨家“兼爱”“非攻”的口号就很有吸引力。人们不仅支持墨家学派,甚至成为墨家的门徒。但统一帝国建立后,民众过上老婆孩子热炕头的安稳日子,墨家学说很快就失去了市场。再看墨家别的观点,比如“尚贤”,目的是反对周朝形成的贵族特权,但汉代以后,官吏选拔制度逐步建立,世袭贵族的特权一点点减少,“尚贤”这事儿国家已经在做了,哪还轮得到一个民间学派瞎操心呢?还有“尚同”,也就是建立一个自下而上的集中政治体系,秦国建立起中央集权制度不就已经完成了吗?剩下的“节葬”“非乐”这些观点,原本就跟儒家主张背离,汉代以后,儒家的礼乐那套是稳定统治的重要工具,墨家的“节葬”“非乐”当然就不被提起了。你看,或者是观点过时了,或者是朝廷反对的,或者是已经落实了,墨家的主张完全失去了生存的土壤。

墨子和墨家在你心里可能已经是一个出色的工科生形象。不过,墨家影响最深远的地方,还要数它的逻辑哲学。你可能没有想到,墨家逻辑是中国古代第一个逻辑学体系,并与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逻辑和古印度的因明逻辑并称“世界三大古典逻辑体系”。

墨家在逻辑学方面的贡献还不只这些。战国后期,后人以墨子的“三表”说作为基础,建立起逻辑分析诸理论,发展出认识论、逻辑学、几何学、几何光学及静力学等研究,这就是所谓的“墨家后学”。“墨家后学”的代表是“三物论”。简单说,“三物”指的是“故”“理”“类”。“故”就是一个论证得以成立的原因或根据。“理”指的是推力的逻辑规律或自然规律。“类”就是类推,“同类相推,异类不比”,整个墨家的逻辑都是建立在“类推”的同异基础上。到这个时候,比较完善的墨家逻辑就成形了,这标志着中国古代第一套逻辑学体系诞生。

原来墨家其实并不是纯粹的工科生,而是一个文理工兼修的充满魅力的古代学派。

在春秋战国,能够提出学说,并创立学派的人,都是受过教育的的人,不太可能是最底层的人。但我们知道,墨子是手工业者而已,即使他手上功夫再精湛,如果思想教育跟不上,也很难创立一个学派。所以,很多人怀疑墨子是为了宣传学说而伪装成普通劳动者,甚至有人猜测墨子不是中国人,他来自古印度或阿拉伯。

其实,诸子百家中大多数学派的创立者都出自“士”这个阶层。春秋战国时期的“士”主要有两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旧贵族没落下来的知识分子。代表人物是创立儒家学派的孔子。他们曾受过贵族教育,在社会秩序变动剧烈的情况下,他们没有法定的政治地位,不能世袭,也没有固定的财产,依靠出卖知识技能维持生活。

“士”的第二个来源是小生产者上升。由于社会经济的变动,一些出色的小生产者也会脱离实际生产,通过推销思想来谋生,以此进入“士”的阶层。墨子就是这一类“士”的代表。

既然社会变动,是否有贵族不断没落最后成为落入底层呢?其实,老子、杨朱就是这一类。他们原本是贵族,后来没落下降为农民或小私有者。本书作者任继愈先生把这一类“士”称作“隐士”。

看起来孔子的观点和墨子的观点针锋相对,而墨子为手工业者说话,老子为农民说话,杨朱为小私有者说话,他们都重视体力劳动,都喜好和平,更像是一类人。但从“士”这个角度来说,孔子和墨子其实是一类人。因为,孔子和墨子都在积极向当权的世袭贵族靠拢,而老子和杨朱则是消极的不合作态度。

但不论消极还是积极,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对于所处的乱世提出了独特的解决方案,他们都是那个时代的实干家。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