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种爱,叫没有你我活不了。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28
1

有一种爱,叫没有你我活不了。与此类似的还有

我不能没有你,没有你我没法活!

没有你,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听到这话,被爱的人体现了自己的价值,心中暗喜,觉得这就是真爱,深爱。

其实这不是爱,这是一种过分的依赖,或者说是一种寄生。

没有别人就无法生存,意味着你是个寄生者,而对方是宿主。

这种关系和感情并不是自由的,而是因为需要依赖才结合在一起的。

真正的爱是自由的选择。真正相爱的人,不一定非要生活在一起,只是选择生活在一起罢了。

人人都有依赖的需求和渴望,都希望有更强大、更有力的人关心自己。不管我们看起来多么强壮,不管我们花多大的心思装出无所谓的样子,但在内心深处,我们都曾渴望过依赖他人。不管年龄大小,不管成熟与否,我们都希望获得别人的关心和照顾。

心理健康的人承认这种感觉的合理性,却不会让它控制自己的生活。假如它牢牢控制了我们的言行,控制了我们的一切感受和需要,那么它就不再是单纯的渴望了,而是变成了一种心理问题。

因过分依赖而引起的心理失调,心理学家称之为“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是最常见的心理失调症状。

患有这种疾病的人,总是苦思如何获得他人的爱,却没有精力去爱别人,就如同饥肠辘辘的人,只想着向别人讨要食物,却拿不出食物帮助别人一样。

他们孤独寂寞,永远无法体验到满足感。他们无法忍受寂寞,也没有自我认知;他们把自己的人生价值全都寄托在同别人的情感关系上。

他们只在乎别人能为他们做什么,却从不考虑自己能为对方付出多少。

在正常的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既有所分工,又可以交换角色,彼此相互依赖,而又相互独立。即使在失去伴侣的情况下,仍然正常生活,而不是突然间失去主张,不知所措。

依赖性过强的人,总是把失去伴侣的支持当成极其恐怖的事。他们丝毫不肯降低对他人的依赖度,也不肯给予对方更多的自由。

导致消极性依赖的根源是缺乏真正的爱。患者由于在童年时没有得到父母的关心和爱,终日与孤独和空虚为伴,所以,他们就会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得到别人的爱。

童年时得到父母持续关爱的孩子,成年后就懂得珍惜自己,并坚信自己是值得爱的,是有价值的。他们相信只要坚持真实的自己,就能够得到别人的爱。

而在缺少爱的氛围中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内心始终缺乏安全感,在他们心中,世界无情而混乱,别人总是以异样的眼光看待他们。他们对自己的价值感到深深的怀疑,因此,一旦抓住一个人,就像是抓住了一根救命稻草,不顾一切地寻求他人的爱和关注,甚至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他们尽可能维系同别人的情感关系,宁愿牺牲对方的独立和自由,这样一来,更容易使彼此的关系出现障碍。

而真正的爱,是与自我约束相辅相成的。

2

还有一种爱,叫为你牺牲了一切。

有些爱人放弃了工作,有人放弃了自己生活的城市,也有人放弃了亲人,只为能在一起。

有些父母,为了孩子忍受家暴,有些父母为了孩子放弃工作陪读。

这是爱吗,恐怕不是。

很多时候,我们自称为别人着想,可能只是为了逃避责任,满足自己的愿望:我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出自个人的意愿,核心动机是满足自我的需求;不管为别人做什么事,真正的原因都是为了自己。

我们真心去爱某个人,是因为我们自己需要去爱别人;

我们生儿育女,是因我们自己想要孩子;

我们爱自己的孩子,是因为我们渴望自己成为充满爱心的父母。

真正的爱能够使人发生改变,在本质上是一种自我扩展,而非纯粹的自我牺牲。所以,爱在某种意义上是自私的,最终追求的是自我完善。

区别爱与非爱的关键不是自私或是无私,而是行为的目的。真爱的目的永远都是促进心智的成熟,出于其他目的的“爱”都不是真爱。

过分的爱还不如不爱,该拒绝时却一味给予,不是仁慈,而是伤害。越俎代庖地去照顾原本有能力照顾自己的人,只会使对方产生更大的依赖性,这就是对爱的滥用。

你要让家人获得健康,就必须容许他们自尊自爱,学会自我照顾。你需要摆正角色,不能对家人唯命是从,要适当表达自己的愤怒、不满和期望,这对于家人的健康有好处。

爱绝不是无原则地接受,也包括必要的冲突、果断的拒绝和严厉的批评。

真正的爱,不是单纯的给予,还包括适当的拒绝、及时的赞美、得体的批评、恰当的争论、必要的鼓励、温柔的安慰和有效的敦促。

父母应该成为值得尊敬的领导者与指挥官,告诉孩子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要进行理性地判断,而不能仅凭直觉,必须认真思考和周密计划,甚至是做出令人痛苦的决定。

——摘自《少有人走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