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识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1.简单说明,走西口,下南洋,闯关东指什么
1、下南洋

中国历代封建王朝的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这种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真正意义上的下南洋是从明末清初开始的,到清朝末年达到 *** 。到1905年,海外华侨总数已达700万人。

2、走西口

走西口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之一,从明朝中期至民国初年四百余年的历史长河中,无数山西人、陕西人、河北人背井离乡,打通了中原腹地与蒙古草原的经济和文化通道,带动了北部地区的繁荣和发展。

3、闯关东

“闯关东”是中国近代向东北移民的略称,闯关的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而其中又以山东人为最。山东又以胶东最多。关东之要“闯”,清王朝把东北作为龙兴之地,是不准汉族迁入的。明朝末年的汉族人,要么逃回关内,要么变为了满族。

扩展资料

以上三次人口大迁徙的原因:

1、闯关东:因为随着日、俄势力进入东北,满清对东北的移民禁忌形同虚设,还因为随着日、俄对东北的开发,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内地在光绪3年、民国18年、民国31年三次大灾荒,内地居民扶老携幼,结队成群,逃荒到东北,以投靠亲友,并可开种荒地。

2、下南洋:封建王朝末年,不堪战乱的普通百姓和权力失落的前朝贵族纷纷移居海外。由于地缘上的毗邻关系,东南亚成为中国移民的迁徙地和避难所。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这是内地老百姓不能相比的;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路近费省。

3、走西口:是由于山西当时人口比较多,生活比较困难;另一部分人由于在内蒙这一带,当时的边防需要,所以晋商就是在明代中期时候,内蒙边防的需要发展起来的。另一部分人走西口,就是为了适应这种要求,到口外去发展商业,发展贸易。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中国人口迁徙
2.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分别是怎么回事
闯关东: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狭义: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走西口:“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下南洋: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 *** 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东和东非属西洋)。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
3.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分别是怎么回事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是我国历史上几次比较有名的大规模移民活动。

1、闯关东: 1)、关东 今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地处祖国东北方,自古以来,就泛称“东北”,而明以后又俗称“关东”,直到当代仍在民间盛行。历代对东北行政区划不一,名称种种,而形成一个具有特色的区域文化,却是经历了千百年的沧海之变,最终跻身于中华民族文化之林,成为它的不可分的一部分。

2)、何谓闯关东: 闯关东的历史由来已久,据初步考证,明代末期即有此记录,清代逐渐掀起 *** ,清代的中晚期至20世纪的三四十年代,逐渐形成闯关东的浪潮。据初步统计,至新中国成立前,闯关东的人数已达三千万左右。

其中,山东人占绝大多数。 闯关东是一种社会历史移民现象,也是一种壮举,有自发的客观因素,有内在的政治影响深度。

“山东人闯关东实质上是贫苦农民在死亡线上自发的不可遏止的 悲壮的谋求生存的运动”。 关东之要“闯”,说明那是越轨犯禁的行为。

清入关实行民族等级与隔离制度,严禁 *** 进入满洲“龙兴之地”垦殖,因此颁布禁关令。顺治开始,满境分段修千余公里“柳条边”篱笆墙,也叫满洲长城(柳条边墙、柳墙、柳城、条子边),康熙中期竣工。

从山海关经开原、新宾至凤城南的柳条边曰“老边”;自开原东北至今吉林市北称“新边”。以柳条边为界,长期对东北实行封锁政策。

因此,在民间有“边里人”、“边外人”的说法。 但事实上,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就开始兴起了闯关东。

19世纪,黄河下游连年遭灾,满清 *** 却禁关令依旧。 破产农民不顾禁令,成千上万的冒惩罚危险,“闯”入东北,此为“闯关东”来历。

直至咸丰十年后,前往关东谋生,不仅不违禁,而且成为合法的了。但“闯关东”一词却早已被广泛应用,并已约定俗成。

3)、历史上山东人闯关东主要分成三个时期: (1)1644至1667年,《辽东招民开垦条例》,规定“招至百者,文授知县,武授守备”,23年间“鲁民移民东北者甚多”,许多地区因移民而“地利大辟, 户益繁息”。 (2)1668至1860年,为维护满洲固有风俗和保护八旗生计, 康熙七年清廷下令“辽东招民授官,永著停止”,对东北实行禁封政策。

(3)1861至1911年,鸦片战争后清 *** 对边疆控制日益削弱,沙俄不断侵 蚀黑龙江边境,清 *** 采纳了黑龙江将军特普钦建议,于咸丰十年正式开禁放垦。 历史上的“ 走西口”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2、走西口: 1)、历史上的“走西口”,亦称“走口外”,是指山西、陕西等地民众前往长城以外的内蒙古草原垦荒、经商的移民活动。

“走西口”中的“西口”,其具 *** 置历来众说纷纭,目前比较主流的看法是,最早的“西口”特指杀虎口(今山西省右玉县),后来则改指归化城(今内蒙古呼和浩特)。 但是,由于“走西口”的人群极为庞大而繁杂,对于不同地域的人群而言,各自心目中“西口”的确切所指其实并不相同,概乎言之,“西口”实际上也泛指秦晋各地至内蒙的各个通道隘口。

从历史上看,地处黄土高原的山西、陕西,是中华文明的摇篮之一,是中国内地最早得到开发的地区,农耕文明有着数千年的历史。 及至明清时代,因地狭人稠,加上天灾频临,不少下层民众荡析离居,动辄流移。

而自地理环境视之,晋、陕北部为中国传统上重要的农牧分界线,口外蒙地地广人稀,当地人出于各种需要,主动招募内地民人垦种,而清朝 *** 则出于移民实边等诸多方面的考虑,也逐渐放宽政策,鼓励放垦蒙地、发展农业。 于是,晋、陕民众遂呼朋引类,前往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

上述诸种因素的合力,遂导致了清初至民国时期,“走西口”之风愈煽愈炽。 2)、“走西口”之人的成份极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与旅蒙晋商等同视之 近年来,由于《乔家大院》等晋商剧作的热播,不少文学作品、舞台艺术都简单地将“走西口”与晋商的精神内涵、成功之道联系起来,甚至有人更以“走西口的哥哥曾最富”为题,将“走西口”的男子与晋商等同起来。

其实,“走西口”之人的成份极为复杂,并不能简单地与旅蒙晋商等同视之。根据历史学界的研究,“走西口”之人,既有来自晋中的贸易商贩(其中当然有部分巨腹商贾,但更有下层的提篮小卖),也有营谋开垦的丁壮,还有一些为逃避兵役和官司的社会闲杂。

一般说来,“走西口”之人,开始是春去秋回的“雁行人”,主要是些揽长打短的青壮年男子,后来逐渐发展为携家带眷永久性的移民定居。 3)、“走西口”极大地加强了口外边地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加强了蒙、 *** 民文化上的交融 “走西口”极大地加强了口外边地与内地的联系。

以山西为例,清代以来有一句谚语说:“雁门关上雁难飞,归化圆宝如山堆。山西亢旱没啥事,归化一荒嘴揪起。”

所谓嘴揪起,也就是饿肚子的模样。 雁门关在今山西省代县西北,为山西冲要三关之冠。

归化亦即现在的内蒙古呼和浩特一带。此句谚语的意思是说:归化为商贾辐辏之地,对于山西经济的影响极大。

山西的一些地方,即使本省发生大旱,对于当地社会。
4.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分别是怎么回事
闯关东:广义:山海关以内地区的民众出关谋生,皆可谓之“闯关东”;狭义:仅是指从清朝同治年间到中华民国这个历史时期内,中原地区百姓去关东谋生的历史。

走西口:“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五次人口迁徙”事件。西口指长城北的口外,包括山西杀虎口;陕西府谷口;河北独石口,清代以来成千上万的晋、陕等地老百姓涌入归化城、土默特、察哈尔和鄂尔多斯等地谋生的移民活动。

下南洋:南洋指东南亚较深区域(不包括越南北部等)为主的区域,也包括斯里兰卡等等。 *** 海以东的属于南洋(中东和东非属西洋)。

中国人去南洋区域活动(官事、经商、打工、迁徙),历史上称为“下南洋”或走南洋。
5.在中国近代史上有名的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那些地方
闯关东、下南洋、走西口:这是旧中国流民外出打工路线图。我爷爷奶奶姥爷姥姥都是从山东闯过来的,所以,我还是半个山东人呢,呵呵。

闯关东:关,指山海关。具体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得名。当时关东为伪满洲国,是日本人的地界。这里虽然工作机会比较多,但是,这里的工作条件和危险性也是可想而知的。一个“闯”字突出了这条路线的艰辛。我姥爷当年就是给日本人做洋服,做地下工作冒了很大的生命危险呢。唉。

下南洋: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在海外谋生的流民浪潮中,“下南洋”最为壮观,这是因为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

走西口:西口,指是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因为中原地区人口众多,而且经常闹灾荒,所以,许多人都跨过长城,到水广地肥的河套地区谋生。但是,那里土匪也是很多的,所以,才流传下来那首“走西口”。呵呵。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都是贫苦民众抗争命运、艰难创业生存的历史,都是一段段苦难与艰辛、血汗与泪水交织而成的回忆。

楼主可以参考这个网址:/showx?id=5003
6.走西口、闯关东、下南洋那次迁移人口最多,都到的是那些地方
“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堪称中国近代史上三次大的人类迁徙,其中“闯关东”历经的时间最长、经历的人数最多。

“闯关东” “关东”,是指吉林、辽宁、黑龙江三省。因东三省位于山海关以东,故称。

清王朝以东北为“龙兴之地”,屡颁严令禁 *** 出关,但屡禁不止,流民“担担提篮,或东出榆关(即山海关),或北渡渤海”,不顾身家性命,多方冒险“闯关”。“闯关东”即由此而来。

1860年(咸丰十年),关闭的山海关大门始向流民敞开。 “闯关东”的流民,以山东、河北、河南、山西、陕西人为多。

进入民国时期,“闯关东”浪潮居高不下。1927、1928、1929连续三年超过百万。

以山东为例“解剖麻雀”,或更能深入到流民生活的深处。 山东“地少人稠”,又是近代史上有名的灾害多发区。

有人统计,在清代268年中,除仅有两年无灾外,每年都有程度不等的水旱灾害。每逢大灾之年,总会有“闯关东”的巨浪涌起。

与天灾结伴而行的是人祸。近代山东兵灾匪患连年不断,“益如火上加油”。

无法照旧生活,只有一“走”了之。“富走南,穷进京, *** 梁山下关东。”

关东地广人稀,沃野千里,照史书上的话说,“有自然之大利三:曰荒,曰矿,曰盐”,“荒”居首位。 1860年山海关大门敞开后,流民如怒潮一般涌往东北。

“当时的奉天、锦州二府,荒地很多,稍加开垦,即成膏腴良田。”《胶澳志》记载说,“每逢冬令,胶济铁路必为移民加开一二次列车。

而烟潍一路,徒步负载,结队成群,其熙熙攘攘之状,亦复不相上下。综计一往一来,恒在百万以上……且多货其田庐,携其妻子,为久居不归之计。”

由单身到全家,由“候鸟”到移居,这是一种渐进的转化。 根据1932年出版的中国社会学会所编《中国人口问题》一书的调查资料,77%的流民流向关东后,“志在农业。”

但随着关东的开放,工商业也发展起来,流民无论是务工还是经商,都比较容易谋到营生的职业,这对流民同样具有吸引力。在胶东有些地区,几乎村村、家家都有“闯关东”的,甚至村里青年人不去关东闯一闯就被乡人视为没出息。

“闯关东”浪潮不仅使东北“人稀”的面貌得到改观,使全国人口分布趋于平衡,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民族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一种脱胎于中原文化和关东文化的区域文化——新型关东文化逐渐形成了。

“走西口” “哥哥你走西口,小妹妹我实在难留……”这首苍凉凄婉的山西民歌《走西口》,久为人所熟知。“西口”,是指河北张家口以西的长城沿线关隘。

流民走过西口,过了长城,就可以到达蒙古草原及河套一带谋求生计。在那个逝去的年代里,“走西口”成为华北流民西进求生的代名词。

“走西口”的流民来自华北各地,而以山西人为主流。这里灾害频发,生存维艰。

民谣唱道: 河曲保德州,十年九不收。 男人走口外,女人挖苦菜。

天无绝人之路。一“墙”之隔的“口外隙地甚多”,无疑是一条生路,这就难怪“直隶、山东、山西小民出口耕种谋食者,岁以为常”了(《热河志》)。

通向西口的路并不好“走”,随时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状况,特别是土匪当道,丢掉性命的人不少,沿途白骨累累。山西北部与内蒙隔河相望的小城河曲至今仍保留着一个风俗,每年农历七月十五,都要在黄河上放上365盏麻纸扎成的河灯,代表着所有客死的孤魂,祈望他们能够回乡…… “走西口”的流民在口外,什么活都做,而受雇重新实现与土地的结合,依然是他们愿望。

山西就有“走不完的西口,打不尽的连成(当长工)”之说。 1691年(康熙三十年)后,清朝连续对准噶尔部用兵,为就地解决粮草供应,在蒙古地区“募民田作”。

清 *** 在内蒙古草原上圈占的大片牧场,都亟须 *** 去耕作。流民于是有了“用武之地”。

康熙、雍正以来实行积极招垦政策,给流民以取得土地所有权的机会,有一部分流民从而获得小块土地。《清高宗实录》记载:“古北口至围场一带,从前原无民地,因其处土脉肥腴水泉疏衍,内地之民愿往垦种,而科粮甚轻,故节年开垦升科者三千余顷。”

清末民国时期推行放垦,一部分流民交付了“押荒银”,从 *** 那里领取了“土地证”,获得了土地的永租权,成为小自耕农。 农业之外,值得一提的是,在庞大的“走西口”队伍中,还始终活跃着一批商贩。

旅蒙晋商巨擘“大盛魁”就是这样由肩挑小贩起家,直到发展成为对蒙贸易的最大商号。无能力独立经营者则因熟悉路径,深谙口内外行情,常常为大商人、商队、商铺当伙计,运送货物,挣卖命钱。

“走西口”流民潮持续了300年,最初“皆令冬归春往,毋得移家占籍”。但穿梭于口内口外的“雁行客”,一旦条件允许,“竟将全家搬出口外”,成为内蒙的定居移民。

他们入乡随俗,“衣蒙服,习蒙语,行蒙俗,入蒙籍,娶蒙妇”,过起了“蒙化”的汉族生活。海外谋生“下南洋” 在海外谋生的流民浪潮中,“下南洋”最为壮观,这是指流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谋生。

南洋包括新加坡、印尼、菲律宾、马来西亚、泰国、越南、缅甸等地。 “下南洋”的流民,来自全国大部分省区,但福建、广东人占绝对多数(95%以上),这与自然、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