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医学会麻醉学分会的学术活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4

麻醉学会成立后,积极开展学术活动,先后召开了华北、华东、中南、西南等大区,以及各省、市、自治区的麻醉学术会议,并根据当地条件,先后成立了麻醉学分会。各分会定期(1-2年)召开地区和(或)地区间的学术会议,不定期出版麻醉专业刊物。《国外医学-麻醉与复苏分册》于1980年首先创刊发行,是我国麻醉专业的学习园地,重点介绍国外麻醉学基础理论、临床麻醉与复苏等内容。对于了解国外学术动态、促进我国麻醉水平的提高起到推动作用。全国各分会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麻醉学习班,并编写出了质量较高的讲义,受到各级麻醉医师的好评。
1984年11月在江西省共青城召开了中华医学会第三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400多位代表参加了会议并进行了学术交流。大会选举了第二届委员会,常务委员7名。选举谢荣为主任委员,谭慧英、金士翱为副主任委员,赵俊为秘书。聘请尚德延为名誉主任委员,吴珏为名誉顾问。第二届委员会以促进干部培养、活跃国内学术活动和开展国际学术交流为中心工作。在此期间,全国各地举办了各种类型的麻醉学习班,对于提高专业队伍的素质起到一定作用,尤其是在北京、上海、武汉等城市举办的学习班,质量较高,效果较好。北京麻醉分会自1973年起,一直坚持举办每月一次的麻醉学术活动,并将每年的讲课汇编成册,供广大麻醉医师学习参考;自1982年起,举办了各种全国性学习班,如麻醉理论班、主治医师学习班、全麻学习班等,并举办了为期一年或二年的专业班。这些活动对于活跃学术气氛、培养专业队伍起到推动作用。1985年《临床麻醉学杂志》在南京创刊,李德馨教授任主编。这对临床麻醉经验的交流、促进临床科研和技能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
1987年11月在广州召开了第四次全国麻醉学术会议。500多名代表参加了会议,选举了第三届委员会。谢荣担任主任委员,谭慧英、金士翱任副主任委员,聘请金清尘和李敏学为秘书。常务委员增为9人。第三届委员会以继续教育为中心,从数量和质量上提高麻醉专业队伍的素质,逐渐扩大麻醉学科的业务范围,为使麻醉科成为临床学科而努力。在此期间,为了迅速补充麻醉医师数量的严重不足,除了提高原有麻醉人员的理论水平和临床能力外,并采取了多种渠道,如专业证书班、麻醉学系,定向培养了一定数量的麻醉医师。在学科发展的进程中,传播信息和更新知识是至关重要的。作为近代新兴学科的麻醉学,无论在临床工作的变革、科学研究的进展,还是在新技术、新方法的开发,其发展都极其迅速。正当我国麻醉工作者渴求本专业书籍之际,由刘俊杰、赵俊教授主编,组织全国既有丰富实践经验,又有深厚理论修养的专家编写的《现代麻醉学》于1987年正式出版发行。为我国各级麻醉专业医师的培养和提高提供了一本比较全面又比较现代的专业读物。成立麻醉学系是弥补我国麻醉医师严重不足的一项特殊措施。徐州医学院、湖南医科大学、同济医科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天津医科大学、昆明医学院和潍坊医学院等高等院校先后开本了麻醉学系或麻醉专业。这对于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迅速培养一批麻醉专业人才充实麻醉队伍起到积极作用。为配合麻醉教学工作,由谢荣教授担任总编,组织全国有丰富教学经验的专家教授,编辑出版了一套“高等医药院校麻醉学专业试用教材》,全面、系统地反映出近代麻醉学的内容。不仅适合麻醉学系教学的需要和要求,青年麻醉医师阅读后对麻醉学的全貌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更全面的认识。
经过艰苦的努力和多次的研讨,认真分析我国的麻醉现状后,麻醉学会正式向卫生部提出将麻醉科由原来的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的申请。麻醉学会的前辈们多次反映的我国麻醉学科的现状和未来,受到卫生部领导和中华医学会的重视和支持。1989年2月3日中央卫生部批发了《关于将麻醉科改为临床科室的通知》的12号文件,指出,“近年来,我国医院临床麻醉学科有了较大的发展,其工作性质、职责范围已超出了原麻醉词义的范畴”,“为进一步推动麻醉学科的发展并借鉴其国内外发展经验,在中华医学会倡导下,经我部研究,同意医院麻醉科由原来的医技科室改为临床科室。望各级卫生管理部门和医疗单位根据本通知精神,结合各地区医院具体情况,按二级学科的要求与标准,切实加强麻醉科的科学管理工作”。该通知为麻醉的专业性质和工作范围正了名,指明了方向,使全国麻醉工作者倍受鼓舞,有力地促进了我国麻醉专业的快速发展。为了落实和贯彻卫生部文件的精神,经中华医学会批准,于1990年5月在扬州召开了“麻醉学科建设和科学管理研讨会”。与会代表认真分析了我国麻醉的具体情况,经过充分讨论,起草了《进一步加强麻醉学科建设与科学管理的意见》和《全国综合医院的分级评审标准—麻醉部分》两份文件,呈报卫生部和中华医学会,作为医院管理工作中的重要参考。麻醉学会积极参与学科建设和管理,受到卫生部和医学会领导的重视、肯定和支持。
随着学科的深入发展,亚学科也逐渐成熟起来。1988年11月在成都召开了“第二次全国小儿麻醉会议”,并成立了“小儿麻醉学组”,金士翱任组长,詹振刚任副组长。1989年9月在承德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疼痛治疗会议”,并成立了“疼痛治疗学组”,赵俊人组长,张立生人副组长。1990年在上海召开了“全国口腔麻醉学术会议”,成立了“口腔麻醉学组”,王鞠武任组长,张家庆、孟宪中任副组长。亚学科的成立对于推动新业务的开展起到重要作用。各种专题学术会议相继召开:全国临床麻醉学术会议、麻醉学与复苏进展学术交流会议、重症监测治疗专题讲座、危重疑难病例麻醉学术会议、心胸麻醉会议、神经外科麻醉会议、产科麻醉会议、临床监测学术报告会等。学术气氛浓厚,科学研究深入,进一步充实了麻醉学科的内容,推动了学科的发展。麻醉专业学术活动的深入开展,不仅在业务上起到共同提高和相互启发的作用,更重要的还在于激发了麻醉工作者在学术上的不断进取和跟踪时代发展的精神,也在一定程度上使社会(包括有关领导)了解麻醉学及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