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孩子是最糟糕的教育方式,除非出现这两种情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14
你能强令别人听你的吗?

显然不能。

所以,在遇到那些执着于“孩子不打不成才”,而且极其喜欢辩论的家长时,我能想到的只有两点:

第一,怀疑自己是不是生活在18世纪;

第二,努力证明自己生活在21世纪、文明的光辉之下,并竭尽所能,让“我不同意你的说法,但支持你说话的权利”在脑海中回响。

还能做什么呢?

讲道理,他们听不进去;讲故事,他们说你“真能编”。

这也验证了为什么孩子那么难教育。说服一个“懂道理”的成年人,都这么难,何况“不懂道理”的孩子。

孩子的好处是,“讲道理”,他不听;“讲故事”,他信。故事比道理好使。

面对家长,没辙了。你说一句,他们有一万句;你讲一个故事,他们给你讲10条道理。

如果有一门课叫“家长教育”,那它的难度,远比青春期教育复杂得多、困难得多。

所以多数情况下,我的选择是:我说我的,爱听不听。

即便你听了,教育也是一个长期的坚持,很难立竿见影;即便你不听,打孩子打出问题来(送到医院、跳楼之类的小问题不算),问题的出现,也往往是十年甚至几十年之后的事了。

有一部分家长可能会醒悟,一般是在他们成了姥姥姥爷、爷爷奶奶的时候。儿子打孙子,他忽然觉得有点不对劲,后悔了。

也有的一辈子都不会醒悟,家暴像基因一样,薪火相传。

当然,凡事都有例外,任何事情,都不能绝对化。

“打孩子”也是如此。前提是,必须给它带个引号。

有这么几种情况,家长可以对孩子“略施惩戒”,但一定要把握好尺度;最好能及时控制局势,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第一种,是孩子打人的时候。

孩子打人,也分两种情况!加个叹号,提醒你一下。

一种是孩子一两岁时,出于 探索 世界、 探索 自己肢体运动极限的好奇心,而开始“打人”。

注意!这种“打”,孩子不是故意的,只是在 探索 世界。

婴儿能够翻身、爬行之后,肢体的运动逐步协调,到可以站立、步行之后,孩子会有一个极度活跃的时期。

想想你刚学会骑自行车的时刻,或者你刚刚学会开车的时候,你会骑上瘾,会开上瘾,恨不得每天都待在车子上。

幼儿刚学会走路时的心态,和刚学会骑车、开车的你,一模一样,兴奋不已——世界变大了!

除了“不着调”地到处走,他还发现,原来自己的胳膊、手能干那么多事情,对“肢体运动”也充满了兴趣,看见什么都想抓一下。

挖掘机驾驶员为什么要去蓝翔培训呢?不培训,挖掘机就跟喝醉了一样。

婴儿胳膊、手指的配合,也有个“训练”过程,一开始很不协调。

明明想表示一下亲昵,摸一下妈妈的脸(妈妈经常这么做,他会模仿),但动作不熟练,于是亲昵变成了闪亮登场的“打脸”。

稍大一点之后,肢体动作越来越协调,有的孩子依然喜欢打人,这时候则不是因为肢体动作不协调,而是他在 探索 人和人之间的边界,事实上是对自己的 社会 地位进行定位的过程。

家长只要及时制止就可以了;或者在他打人的时候,用手指敲敲他的手背,告诉他这种行为不合适。

另一种情况,则不属于成长过程中的自然现象,而是孩子带有攻击性,欺负他人。

这种情况,家长一方面要及时制止,另一方面,也要让孩子体会到“被人欺负”的感受。

要做两方面的工作:一是了解冲突的原因,孩子有意还是无意;二是无论原因如何,告诉孩子打人是最坏的处理方式,不仅无助于事情的解决,还会给双方带来糟糕的感受。

打的目的,是让他知道“被打不舒服”,知道什么叫“疼”,增强他的同理心。目的不是惩罚,记住这一点。

第二种情况,是孩子打你的时候。

很多家长并没有好的养育方法,该讲道理的时候,对孩子一顿痛打;该略施惩戒的时候,对孩子又过于骄纵,毫无章法。

孩子当众打骂母亲、父亲的场景,并不鲜见。此时的家长,即便身高体壮,往往也会逆来顺受,因为怕丢面子。

家长爱“面子”,所以在家里打;孩子看重“里子”,于是在外面打。

打既然成了一种教育方式,自然就成了教育的结果之一。

这个时候,家长是可以还手的,只要控制好节奏和力度。

其他情况,打孩子无一例外,都是最坏的教育方式。

高金国,笔名高了高,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专栏作者,高级编辑,著有《好父母养出好孩子——给家长的35堂教育思考课》《写给孩子的趣味中国 历史 (12册)》《少年读史记故事·先秦之治》《少年读史记故事·秦汉霸业》《少年读史记故事·列国春秋》《人生是一场修行》《唐朝那层窗户纸》《齐国那些事儿》等图书26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