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墓碣文)之赏析》读书笔记 90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6
一:《墓碣文》原文

我梦见自己正和墓碣对立,读着上面的刻辞。那墓碣似是沙石所制,剥落很多,又有苔藓丛生,仅存有限的文句——

“……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

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

,终以陨颠。……

“……离开!……”

我绕到碣后,才见孤坟,上无草木,且已颓坏。即从大阙口中,窥见死尸,胸腹俱破,中无心肝。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但蒙蒙如烟然。

我在疑惧中不及回身,然而已看见墓碣-阴-面的残存的文句——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我就要离开。而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

二:赏析如下

本文以梦幻为由,引人契入。为了便于理解,从三个方面进行归纳。诚然,对于先生的每一句阐述,我觉得每一位读者都会有各自的艺术审美和解读方式。因为,在一千个读者眼中,就会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1:梦中,作者对立在一块历经岁月的墓碑前,碑由砂石雕琢而成,表面已经分化剥落,上顶面苔藓丛生,正面隐约看到几句仅存之碑刻文。

“……于好歌狂热之际中寒,于天上看见深渊。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于无所希望中得救。……”

“……有一游魂,化为长蛇,口有毒牙。不以啮人,自啮其身,终以陨颠。……”

“……离开……”

作者以“热与寒”,“上与下”,“有与无”,“舍与得”。这几组相互对立的字词就是佛家讲的相对存在。其究竟之义在于不被分别心所缠缚,只有放下贪执才会有所得救。其中蕴含了作者对天下太平的美好愿望。表现了作者对自己生命存在的真实觉悟,是深层生命的升华。它即是诗,又是哲学,也是真理。

如“游魂”、“长蛇”、“毒牙”、“自啮其身”等词中解读到,作者的信仰徘徊于中西方文化之间游荡。他一时寻觅不到可以信赖的依附,而只能在孤独中彷徨。鲁迅是一个天性的怀疑主义者,甚至怀疑自己的思想有毒,会害了他的读者,追随他的青年。因此,以“毒牙”来“自啮其身”,他是可以放心去做的,即使舍去生命也是乐意的,他至少是做了先行者该做的事。此乃,导师毛泽东概括鲁迅精神之一的“牺牲精神”所在。

2:在墓碑后也有一段文字,是全诗的重要部分,也是关键部分。

“……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

“……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

“……答我。否则,离开!……”

这一段文字,就是告诫每一个活着的人,对自己生命所存在的真实意义,加以深度审视所不可避免的。读这样的诗句的目的在于提醒读者观照自心,进入或了悟原本具足的本具光明。倘若不能觉知真实的自己。就无法彻底超脱逆境所带来的各种痛苦。否则,自己的心永远得不到笃定和安住。如此看来作者对生命存在的本义探究得颇深。

如果对本味的存在尚未生起超凡脱俗的定解;那么只有在失望之中无奈地离去!

3:在文章结尾写到作者即将离开之际:。“无心的死尸已在坟中坐起,口唇不动,然而说——”  “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

既然那无心的死尸,口唇不动;那么能和谁在对话呢?在我看来,作者在内心深处以过去的“我”和现在的“我”在对话。过去的诗人指望着将来的成尘;而现在的诗人只有尽快逃避。

因为,“本味”的问题是一个巨大的难于探究的问题。有些人只有靠信仰和践行去实现;有些人装聋作哑,得过且过来蒙混过关,最终还是一梦不觉天地老。但是天生质疑性超强的鲁迅先生,这些都做不到。为了不在反顾,不再被纠缠,就必须另辟蹊径来创立一个抗衡的新世界。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