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位国学大师告诉你,正确的读书方法(一)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5
看了三联书店出版的《怎样读书》。

这是一本关于读书的文章合集,收录了25位国学大师的关于读书方法的相关文章,他们虽然都在讲读书这件事,然而观点各异、侧重不同。因此,我将书中精华加以整理,辑录如下。

1,胡适先生关于读书的方法,根据他个人的经验,有两个条件,一是精,二是博。

关于精他说:要眼到、口到、心到、手到。

口到,就是把一篇能熟练地背出。

心到,很重要的几句话,宋人张载说:“读书要先会疑”,“于不疑处又疑方是进矣。”“学贵心悟,守旧无功。”

手到,其中包括:标点分段、查参考书、做札记。札记分为四种:抄录备忘、提要、记录心得以及参考诸书而融会贯通之,做有系统之文章。

关于做心得,张横渠曾说:“心中苟有所开,原便札记,否则还失之矣。”倘若费一番功夫,把他删除的删除,整理的整理,综合起来做成札记,然后那经过整理和综合的思想,就永远留在脑中,于是这思想,就属于自己了。

关于读书的博,胡先生讲:读书要博,就是什么书都要读。读书越多,则所能读的书越多。读书越多,越能读书。意思是说,有许多书,我们读起来是不懂的,一定要读了许多别种书,才能读得懂这本书。所以不读书便不能读书,要能读书才能多读书。所以“读一书而已,则不足以知一书”。这样说来,我们为要读书,哪能不读书呢?

博与精的关系,好像埃及的金字三角塔。塔的最高度代表最精深的专门学校;从此点以次递减,代表那旁搜博览的各种相关或不相关的学问。塔底的面积代表博大的范围,围深的造诣,博大的同情性心。这样的人,对于社会是极有用的人才,对于自己也能充分享受人生的趣味。

2,蔡元培先生讲:我尝见胡适之先生有一个时期,出门时常常携一两本线装书,在舟车上或其他忙里偷闲时翻阅,见到有用的材料,就折角或以铅笔做记号。又说,我因从来懒得动笔,所以没有成就。

3,陈钟凡:在古代,一切书籍多为一般智识者或贵族所垄断,没有现在那样流通。(可见古代能读书是贵族的专利)

《诗经》是中国最大的文学宝库,所描写的多是社会实际生活。至于屈原、宋玉的作品,则是属于理想派的,超实际生活的。

词和曲两者的性质刚刚相反:词含意很深,带有弦外余音,曲则尽量发挥,痛快淋漓;词极雅而曲极粗,甚至粗俗得令人看不懂。

4,王云五:读书好比和名人对谈。

我们不要怕没有时间读书,我们要尽量享福,有一半时间也好,有四分之三的时间也好。

精神是越用越好的,刀是越磨越快的。少吃不会弄坏身体,我一星期中倒有三四天不吃早饭。但身体是很好,而且还可以剩下钱来买书。

我们知道做文章的方法,是多读多作,和多看,这些方法也可以应用到读书上去,不过我再加上一个,就是多想。

孟子所谓“尽信书不如无书”,这句话委实不错。好奇、怀疑,是读书的好方法,怀疑并不是说对于任何事都要怀疑,乃是说脑子要多想。一个人没有幻想并不能有所发的。

滥读也有好处,我以前不敢做文章,但滥读书后,写出来就是文章。(多读的好处)

到现在,即使我不预备也能用英语演讲,这全是自修的结果。从前美国大发明家、大政治家、大文学家富兰克林,他是一个自修的人。(利用业余时间自学的意义)

要多做,多做就是多实行。读书要多做笔记,横竖给自己看,自己修改,也无须怕难为情。多写几回就有进步。有文化就是有习惯,所谓熟能生巧。

5,章衣萍:我的祖父每次替我讲一篇书,或两三页,或四五页,总叫我一气先念五十遍。我幼时记性很好。有时每篇书念五十遍就能背诵了。但我的祖父以为就是能背诵了也不够,一定要再念五十遍或一百遍,往往一篇书每日念到四百遍的。

未完待续……

这是我的第3篇读书札记,关注作者扶苏,即将看到:

二十万字的《精进》,整理出的15条思想精华,免费干货分享

《瓦尔登湖》――理想的精神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