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芯点评」“碳中和”进行时:绿色新基建成产业链下一个风口?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09


2002年,南极洲一块面积为3250平方公里的冰架脱落,并且在35天内融化殆尽。美国宇航局的数据显示,格陵兰岛平均每年要融化掉221立方公里的冰原,是1996年的两倍。

这些数字让人类深刻意识到碳排放所带来的深远影响,因而“碳中和”的概念被推上了高峰。

高瓴创始人兼CEO张磊在日前举行的中国发展高层论坛2021年会经济峰会上指出,全球正处于从高碳向低碳及净零碳转型的重要 历史 时期,促成包括能源、制造、 科技 、等众多行业的价值链重构。

张磊也透露,高瓴按照“碳中和”技术路线图,深入布局了光伏、新能源 汽车 和芯片等产业链上下游。

“碳中和”将“倒逼”企业的低碳转型,围绕新能源技术、材料、工艺等“绿色新基建”领域,一条静默无声的新赛道已浮现身影。

“碳中和”进行时

“碳中和”即以植树造林、节能减排等形式,抵消人类自身行为产生的二氧化碳或温室气体排放量,实现正负抵消,达到相对“零排”。自1997年以来,“碳中和”的概念在西方逐渐走红。

如今,世界各国都已制定从碳达峰到碳中和的中长期目标,大多数发达国家从达峰到作出2050年碳中和承诺的过渡期约60年,而中国承诺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过渡期不过30年。

同时,国内外也有越来越多的企业正主动作为,去抓住“碳中和”这一 历史 机遇。

特斯拉去年光靠出售碳排放积分就获得了15.8亿美元的收入 ,这一收入源于美国11个联邦州要求当地 汽车 厂需在2025年之前销售一定比例的零排 汽车 ,如果完不成就必须从特斯拉等能源企业购买积分,否则就要受到巨额惩罚。与特斯拉相同的是, 国内的蔚来 汽车 在2019年便产生10万个新能源积分,折算下来能产生1.2亿元的收入。

亚马逊在2019年上架了大批贴有“气候友好承诺”标签的低碳商品,均使用了低碳环保技术。苹果在去年秋季发布会上宣布取消随机附赠耳机和充电插头,称将为生产和物流等环节每年会减少200万吨的碳排放,而苹果此前早已成立了绿色能源公司直接开卖绿色电力。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直接投资了很多碳中和相关的项目如碳捕集、碳封存技术,他认为如果不能把碳排放扼杀在摇篮里,那就必须间接消碳。

国内互联网 科技 企业如腾讯、阿里、百度在数据中心等节能管理手段上不断创新,基于各自的节能技术,每年能减少碳排2.33万吨,能耗降低七成以上。而它们与国外的 科技 巨头一样每年购买的清洁能源量都在逐年增加。

全球多家企业投身于碳中和的事业中,一方面是环保追求使然,另一方面是其背后巨大的商业价值与发展前景。

产业链的新机遇

张磊指出,实现碳中和可以带来许多新的经济增长点,在低碳领域创造更多高质量就业和创业机会,带来经济竞争力提升、 社会 发展、环境保护等多重效益。在电力、交通、工业、新材料、建筑、农业、负碳排放以及信息通信与数字化等领域,正在不断涌现一些新的绿色技术和模式,孕育着重要投资机遇。

以“新能源 汽车 ”为例,涉及到整车、电池、电机和锂矿资源,覆盖领域之广,关联公司之多,在这条碳中和的赛道之上,受益的上下游企业都将呈现可观的增长态势。

推动绿色能源技术、低碳技术是新兴产业的增量创新,同时也是驱动数字化、智能化较为弱后的传统产业的助推力。比如,像农业这样的行业,长期以来在互联网高速发展的过程中人们很容易忽视乃至遗忘它,但技术创新为农业 科技 孕育新的生机。

技术的发展可以有选择性地倾向绿色和低碳。比如,为了帮助应对气候变化,IBM已经连续四年发起“代码集结号”全球挑战赛,吸引了179个国家和地区的40多万开发人员和问题解决专家加入,并开发了15000多个应用程序。IBM“代码集结号”倡议负责人Ruth Davis表示:“气候变化是我们这个时代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之一,我们必须运用我们的集体创造力和尖端技术来取得持久的变化。”

去年获胜的解决方案Agrolly是一款旨在通过提供气候和农作物预测和建议来支持小农户的应用程序。自去年10月以来,Agrolly团队将其解决方案扩展到了新市场,并为蒙古、印度和巴西的500多农民提供了手把手的培训,这些农民正在测试并使用该应用程序来对抗气候变化的影响。Agrolly还与IBM志愿服务队合作制定了部署计划,在未来几个月改进和测试他们的技术。

今年早些时候,IBM 还宣布将在2030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在其运营的175多个国家和地区优先减少排放、提高能效,并增加清洁能源的使用。近期IBM研究院宣布在加速发现新的碳捕获、分离和存储技术方面取得了进展。

张磊表示,对企业而言,低碳转型是打破发展惯性、应对环境变化的挑战,更是主动作为、重塑核心竞争力的 历史 机遇。因此,推进“碳中和”既是企业应对产业变革的关键举措,也是影响企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抉择,将奠定企业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优势。

当绿色转型成为明天最大的确定性,将有力地引导大量 社会 资本转向碳中和领域。无论是政府层面的策略,还是企业自身迈入碳中和领域的举措,都预示着将来这条新赛道会上演激烈的追逐战。(校对/Carr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