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时代我们追过的美食有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12-23

大家都在点童年的菜谱、零食。我就不跟风了。作为一个八零后,我早前做记者的时候,曾经根据一个七零后弟兄的口述,按照他的视角写过一篇《回忆缺粮年代:下乡打牙祭》,端出来,给大家品品不同的风味吧。


从我有记忆开始,上世纪70年代中期依旧是一个什么都短缺的时代,似乎任何东西都不能满足供应,都要凭票证供应,无论买什么都要排长队。肉类是非常缺乏的,每人每月半斤,还不能保证月月有货。好不容易买了肉,往往要吃很多顿,家里又没有冰箱,闻到臭味,也舍不得扔掉,用醤油再卤一下,遮住味,除去霉,继续吃……

 


那时候父母亲都是双职工,按阶级成分划分是工人老大哥、老大姐,而我也因为根正苗红没吃过什么苦,唯一吃的最大的苦就是在吃饭问题上。奶奶是在我五岁的时候从乡下搬过来照顾我这个长孙,因为是农村户口,没有粮票,村上的大队又因为某些原因从奶奶过来以后就没有在分过一斤粮食给她。所以在吃饭上,一家四口就只能靠着每个月50斤粮票过日子,加上我们家族有饭量大的遗传,结果可想而知,就是无论怎么吃,一家子都吃不饱。奶奶为了这个事情没少在家里埋怨自己,也总不时的提出要搬回乡下去住,给我们减轻点负担,但是父母考虑到奶奶回乡下后一来没人照顾,二来村上大队也确实没有多余的粮食分给奶奶了,便一直不同意。

 

日子便这样紧紧巴巴的过下去了,不过我还是幸运的,每年奶奶总会要单独带我一个人到乡下去走几次亲戚,小住上几天。在乡下的日子是我童年最快乐的时光,因为乡下不是供应体制,而是大队按工分分粮食,家家户户总有些余粮,而且因为大家都喂了猪,所以肉也是不愁的。乡下的亲戚很多,吃完东家打西家,顿顿都有肉,餐餐吃米饭,每天都能吃的肚儿圆。特别让我嘴馋的是,还经常能喝上点甜酒,要知道那时候城里粮食紧张,别说家里没办法挤出多余的米来酿甜酒,就算有也不敢,谁知道会不会飞来顶“资本主义尾巴”的大帽子。临走的时候,几乎每家还会送我点东西吃,比如十几个糍粑、三五个土鸡蛋、一壶甜酒或者是一小块腊肉……总之在童年时代的我看来,这些“馈赠”都是城里看不到的,丰盛的让我直咽唾沫星子。回到家后,靠着乡下亲戚送的东西,我们家里总能慢慢的吃上好一阵子。

 

有了第一次的经历,就想有第二次、第三次,几乎每隔不久,我就开始吵着嚷着要奶奶带我下乡去打牙祭,总算等到奶奶同意了以后,我又开始板着指头数日子,盼星星盼月亮一样盼着下乡的日子早点到……直到时光进入了80年代中期,慢慢的城里的粮食政策放开了,吃穿住用行都不在紧张了,我下乡的次数和愿望也与日俱减,直到奶奶过世后,便再也没去过了。

相似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