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洋务运动与新式学堂的建立

不止是洋务运动单方面的 主要是它与新式学堂的建立的关系
急需此论文

第1个回答  2006-11-25
洋务运动是新式学堂建立的实践需要,也为新式学堂的建立提供了物质前提,同时其先导性为洋务运动的深入提供了智力支持.
第2个回答  2006-11-23
  近代新式学堂的创办
  中国在鸦片战争中战败,对国人是一个不小的震撼。特别是英国侵略军拥有的军舰、枪炮的巨大威力,使用传统武器的清军难以与之匹敌。一些有头脑的思想家、政治家开始认真进行反思,呼吁国人要正视西方列强的威胁,实行改革,变法图强。
  例如中国近代思想史的开拓者龚自珍,他猛烈抨击了当时社会政治的腐朽,学术及教育的空疏无用,造成“士不知耻,百官无能”,“庠序无才士”。他希望朝廷痛下决心实施变法。他指出:“一祖之法无不敝,千夫之议无不蘼。与其赠来者以劲改革,孰若自改革?”希望统治者能自行改革,争取主动,不要等到迫不得已时再行动,失去了机遇,那就相当被动了。
  林则徐的好友、另一位近代思想史开拓者魏源,更是敏锐地体会到了解西方、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重要性。他撰写了《海国图志》一书,比较全面地介绍了当时世界各国的基本情况。在该书的序言中,他指出:“是书何以作?曰:为以夷攻夷而作,为以夷款夷而作,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而作。”明确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的主张。但是,中国在鸦片战争中遭受的打击还是有限的,割地赔款而已,开放地区仅限于五个通商口岸。因此,战后的一二十年间,尽管思想界发出了一些时代的强音,但引起的社会反响并不够大,尤其是执政当局,还是依然故我。
  1856--1860年的英法联军侵略中国,历史上称为第二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在这次战争中可以说是一败涂地,它的号称最精锐的部队“八旗劲旅”在北京近郊被彻底击溃,皇帝仓促出逃,中国文化艺术精华的杰作圆明园被侵略军抢掠焚烧,化为废墟,清政府和列强签订了更为屈辱的不平等条约。列强由此取得了在北京驻扎使节的权利,清政府再也无法回避和外国人直接打交道了。
  于是在1860年,朝廷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即后来的外交部的前身,由恭亲王奕欣任大臣。国家外事机关的设立,要求它的官员必须懂外语及涉外业务,特别是中英《天津条约》中规定,今后正式文本一律用英文书写,凡英汉文字兼有的文件,如果在词义的理解上产生分歧,均以英文本为准。这样一来,中国人如果不懂外语的话,在交涉中就只能任凭对方摆布,所以,培养官方的外事人才就成为十分迫切的任务。
  1862年 6月,在恭亲王奕欣的主持操办下,京师同文馆正式建立,它是一所外语专门学校。最先开设的是英文馆,第二年春,法文馆和俄文馆也相继建立,德文馆设立于70年代中,甲午中日战争后又设立了日文馆,可见同文馆的设立,主要是为了应付外国侵略者。
  根据恭亲王等请求设立同文馆的奏折及所附同文馆章程,同文馆的学生最初都是从八旗子弟中选送的:“应由八旗满、蒙、汉闲散内择其资质聪慧、现习清文、年在十五岁上下者,每旗各保送二至三名,由臣酌量录取,挨次传补。”可见它又是一所贵族学校。同文馆的外语教师最初都是由外国人担任,这些所谓“洋教习”多是由总理各国事务衙门聘任的总税务司、英国人赫德所推荐的。除了学习外语之外,同文馆学生还要学习中国传统学业,为此,专设有汉教习进行《四书》及传统经史的教学,对于没上过学的儿童,还要进行识字、习字的启蒙教育。
  同文馆的考核分月课,也就是平时考查,季考,也就是阶段测验,和岁试也就是年度考试三类,每三年,由总理衙门举行结业考试,成绩优秀的即可授予官职。
  京师同文馆是中国人自办的第一所近代新式学校,它从一开始就被操纵在西方入侵者手里。英国人赫德是促成同文馆设立的关键人物,人称同文馆的“父亲”。美国传教士丁韪良自1869年至1894年,任京师同文馆总教习长达25年之久。至于那些洋教习,都是在自己的教学领域随心所欲,不受管束。另一方面,同文馆又保留了封建传统教育的基本内容,管理方式也是封建官学的那一套规章制度。中国近代新教育,就是带着浓厚的半殖民地半封建色彩出现的。
  在两次鸦片战争中,英国和法国的军队都是从海上入侵,他们的军舰速度快,射程远,火力迅猛,又机动灵活,为了对付侵略者,清政府感到最为急要的就是加强海防,要建立自己的新型舰队。中国最早的军工企业,以及相应的技术教育,就是从制造和驾驶船舰开始的。
  福建马尾,位于闽江入海口处,台湾海峡北端,环山临海,形势险要,这是马尾的罗星塔,是福州的标志性建筑之一。1866年底,即将离任的闽浙总督左宗棠在这里设立了福建船政局。这是船政局的界碑。这是船政局的全景。船政局主要是经营造船事业,相当于造船厂,同时兼习驾驶船舶的业务。
  船政局建局的同时设立了培养技术人员的船政学堂,最初称为“求是堂艺局”,于1867年 1月 6日开学。左宗堂呈报朝廷的奏折中指出:“开设学堂,延致熟悉中外语言文字洋师,教习英、法两国语言文字、算法、画法,名曰求是堂艺局,挑选本地资性聪慧、粗通文字子弟,入局肄业。”这是艺局学生在学习绘图。左宗棠还强调要重视学堂培养人才的事业,学生一定要打好外语、数学和绘图的基础,目标是掌握造船和驾驶技术,成为未来的海军将材,以至担任船长的重任。所以要给予丰厚的学习津贴,而且要保证学成者能够获得相应官职的前途,这样才能激励他们奋发学习。
  福建船政学堂的主持办学者是左宗棠的继任者沈宝祯,他也是洋务派的重要人物。船政学堂分为前学堂和后学堂,实际上是两个专业。前学堂学习船舶制造,引进法国造船技术,无论是技师还是教官都由法国人担任。后学堂学习船舶驾驶,主要是仿效英国,教官聘用英国人。可见福建船政学堂也像京师同文馆一样,其教学完全被外国人所把持。此外也安排中国传统教学,不过是在正课之外的时间进行,主要是学习《孝经》、《圣谕广训》等,属于清王朝的政治道德教育。船政学堂的学生,从当地十四、五岁到十八岁以下的少年中考选,学生食宿医药均由学校供给,每个月还可以领到四两银子的津贴,用来资助家里。船政学堂每三个月考试一次,分一、二、三等,即上、中、下等。考列一等赏银洋十元,考列三等记过,连记三过者开除。船政学堂注重实际训练,这座楼房的上层是绘图室,下层就是生产车间,这是制作的船舶模型。驾船专业的实习教学,从水手做起,直到枪炮训练、练习驾驶等。学生学习期限为五年,学成者通常到水师,即海军中任职,也有出洋深造的。
  1877年初,李鸿章、沈葆桢联名上奏,指出西洋船舶设计制作以及驾驶操纵的技术改进很快,中国人在国内仿习的都是已经过时落后的东西,因此必须派人到国外去,以便直接接触最新的技术。他们提议由福建船政学堂挑选驾驶专业学生十二名赴英国学习,制造专业学生十四名加上艺徒四名,赴法国学习。这个建议得到皇帝批准(清实录·德宗光绪五年十月六日)。这是中国官方第一次派遣学生到欧洲留学。近代著名的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想家严复,自十五岁进入福建船政学堂学习,这时又被选中赴英国留学。这是严复等留学生在英国皇家海军学院门口的留影。
  福建船政学堂是中国最早兴办的专业技术学校,清政府南、北洋舰队的许多舰长都出自这所学校,刘步蟾、林曾泰、方伯谦、林永升等,萨镇冰后来还当上了民国政府的海军总长。造船方面的专家,如魏翰,林杼等。福建船政学堂在中国教育史上占有一席突出的地位,民国时成为海军学堂。
  就在福建船政学堂开办的同时,原来是专门学习外语的京师同文馆也开始了重大变革。1866年底和1867年年初,恭亲王奕欣两次上奏朝廷,他援引船政学堂建立之事,指出学习西方技术应该是当务之急。因此主张在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招生对象是科举举人及国子监贡生等所谓有“正途”出身的人,后来又扩充到进士出身的中下级官员都可选送入学。这样一来,本来被传统儒家看作是末流小技的天文、数学,竟然要进入儒家士大夫阶层学习领域,引起了守旧分子大为不满,一场争论随即爆发。
  皇帝的师傅、大学士倭仁上奏指出,立国的宗旨在于崇尚礼义道德,而不能注重权宜之谋略;治国的根本在于正人心,而不能依赖技艺。他抨击设天文算学馆的建议是追求末流小技,而且还要拜洋人为师。他慷慨激昂地说,洋人侵犯我京师,焚毁我园林,残害我臣民,此深仇大恨怎么能忘了呢?恭亲王奕欣又上奏答辩,承认倭仁讲的虽然有理,但现在确实有不得已的苦衷。正是因为洋人依仗武器先进,大肆侵略,国家危在旦夕,所以必须“卧薪尝胆,共深刻励,以求自强”。倭仁又上奏,质问对方能否保证完全学到西方技术,而且还要保证中国学者不会受洋人的不良影响,并且能彻底歼灭洋人,如果做不到的话,那就不如干脆别学。这实际上是用苛刻条件来加以阻挠。所以奕欣等人又上奏,除继续讲明道理之外,也反唇相讥,倭仁如果有拯救国难的良方的话,倒不如也开办一个馆来培养这类人才。对于那些只会空讲大道理的守旧派来说,这倒是将了他们一军。争论历时半年多,务实派最终占了上风,朝廷批准在同文馆设立天文算学馆,于是同文馆也就从原来的外语专科学校发展成近代新式的综合学校,但外语仍是基础学习科目。
  这是1876年京师同文馆的课程表:同文馆学制为八年,外语贯穿始终,有逐年递进的翻译水平的要求。自三年级开始,逐步学习各国地理、历史、数学、物理、机械、航海天文测算、国际法、财政经济等。同文馆也招收学习外语有困难的成年学生,学制为五年。这是1898年京师同文馆的校历,有关考试、升降、放假等日常制度都有具体规定。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京师同文馆停办,次年,清政府将京师同文馆并入京师大学堂,成为大学堂的译学馆。
  由私人创办新式学堂,最早当属近代著名科学家徐寿。他精于化学,对制造船舰枪炮也颇有研究和实践。1874年,徐寿在江南制造局任职时,创建上海格致书院,这是他向李鸿章禀报建格致书院的条陈,虽然沿用书院的旧称,但宗旨是格物致知,即学习各类自然科学和制造业的知识技能。办学经费来自各方士绅捐资,书籍图册、机械设备、器具模型等则由英国人傅兰雅筹办,并主管教学。格致书院于1876年正式开学,徐寿亲自从事化学实验演示教学。西学造诣很深的著名教育家王韬从1885年起担任格致书院山长多年。书院设矿务、电务、测绘、工程、汽机、制造六科,学生专攻其中一科,这是其中电务科的全课目录,又有简易应用型的所谓专课。格致书院是一所多科性的专业学校。
  从19世纪60年代到90年代中,是洋务运动产生和发展时期,也是中国新式学堂开始创办的时期。新式学堂是洋务运动的产物,因此都是从事专业技术教育,而且集中在外语和军事两大系列,包括李鸿章1880年创建的天津水师学堂,1885年创办的天津武备学堂,张之洞1887年创办的广东水陆师学堂,曾国荃1890年创办的江南水师学堂,其他如电报学堂、医学堂等,往往也首先是为军事服务的。这些学校的出现,打破了封建传统教育的一统天下,成为中国自己培养出第一批新型专业技术人才的摇篮。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