危机公关︱一家银行的危机“断舍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断舍离,是日本山下英子在其同名的家庭生活类著作中推出的概念:断=不买、不存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没用的东西;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自在的空间。

这里借用断、舍、离的表面含意,谈一例银行对危机事件的处置。

事件的主角是青岛一家银行的城区支行。

一年的12月,青岛下了大雪,路面湿滑。

一天早晨,一位83岁的老太太出现在银行的门前。

老人们都睡觉少,起得早。他们有的不会用网银和手机银行,有的不信任网络,有的既不会上网也不信任网络。他们即使存取10块钱,也要亲自到银行办理。

这位老太太来到银行时,银行还没有开门。就在银行门前,老太太一个不小心,滑倒了。

银行工作人员通过监控看到老太太摔倒的画面,立刻派人把老人送到了医院。老太太的家人也来了,说银行有责任,要赔偿损失。赔偿多少呢?18000元。

工作人员把老人家属的意见反馈给了行长。行长审时度势,最终拍板:赔!

律师起草协议,行长说,病人家属索赔18000元,没问题,我们不打折扣。但是,必须在协议里写清楚,在赔款之后,老太太发生任何情况,都与银行无关。

家属同意了,于是双方签字,银行立刻支付,协议执行完毕。

老人家属很满意,银行的员工则议论纷纷:我们撅着屁股辛苦一个月,绩效也才一两千,老太太在门外边摔一下,一万八就拿走了,领导这叫啥水平呢!

很快,事情出现了反转。

你或许会猜想——老太太去世了?错!哪有那好事呢。

事实是,老太太在医院里住了一个半月,医疗费花了40多万。

如果不是行长当机立断,别说一万八,就是10个一万八都不一定能够了结。

我们来辨析一下这次危机事件里的“断舍离”。

断——决断。 行长决定赔偿时,肯定经过各种利弊权衡。老太太在非营业时间、在银行门外摔倒,按理和银行没有关系。

可是,真的没有关系吗?

如果老太太在银行门外捡了一枚100克拉的钻戒,那当然和银行没有毛的关系。但是,这次是老太太摔倒哎,在我们大中华,老头、老太太是能随便招惹的吗?银行是窗口单位、服务部门,你为什么不把门前的积雪清扫干净?你说和你无关,为什么是你们银行把人给送的医院?

你可知道,就在2017年初,一名逃票者翻过一道铁丝网,两道三米高的围墙,进入宁波动物园,被老虎咬死了。就这样,家属还要追究动物园防护措施不力的责任,要求赔偿呢?!

危机当前,息事宁人是第一位的,千万不要和勤劳智慧的劳动人民摆事实讲道理。经验证明,凡是想掰扯清道理的人,最后都死得很惨。

舍——舍得。 平白无故的掏18000元,看起来确实有点做冤大头的感觉。但如果多一道选项,从风险评估的角度衡量:一方面是确定的18000元损失,一方面是不确定的损失,你会选哪一个?

行长选择了确定的损失,站在他的角度,这无疑是理性的选择。事件的发展证明,他赌对了。

退一步讲,即使在银行赔款之后,老太太拍拍屁股从病床上爬起来,跳着《最炫民族风》回家,银行的损失也只是这18000元。

赵玉平老师在讲《空城计》时说,无悔的选择是好选择。在西城,司马懿弄不清诸葛亮葫芦里卖的什么药。此时,若率大军进城,可能活捉孔明,也可能中埋伏;若不进城,则可以全身而退。

司马懿选择了最小后悔法。这一策略这一次似乎失灵了,但他就是用这一招,让孔明的六次北伐几乎没有取得任何成效。

离——隔离。 几乎所有的危机事件,之所以最后不可收拾,都并不因为事件本身,而是在事件发酵、传导、应对时的不当反应。如果及时扑灭萌芽状态的火苗,阻断事件的传导链,就不会把自己搞得灰头土脸。

行长用一笔钱、一个约定,在银行与老太太摔倒事件之间做了阻断。在银行明显出于好心救人,而且有理可讲的情况下,不纠缠、不说理、不拖延,看起来简单,但其中表现出的理性和执行力,启人心智,发人深思。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