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性论主要围绕什么谈人的本质?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4-04-29
一、自然人性
自然人性从人的个体论角度出发,作为独立的自然人,具有动物和人或一切生物遗传所既有的特性,一出生就具备的先天性。人出生时只有与生俱来的动物性,并无人性。由于这是与生俱来的,所以也称为本能。人在出生以前没有思想的能力,在出生以后一段时间内也没有思想的能力,所以本能不是思想的产物,无所谓善恶。如果人只是一个独立个体,就是具有思想,由于没有思想实施的对象,他所具有的人性只是自然之性,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无所谓善恶。这是中国人性论的起点。人性起源及其本性为何的论题,在春秋末的老、孔时代并未被显题化,仅呈现出隐含性的思想观念;心性问题被显题化而成为显明性的概念,要到战国中期的告子及孟、庄诸子。“伴奂尔游矣,优游尔休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似先公酋矣。尔土宇昄章,亦孔之厚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百神尔主矣。尔受命长矣,茀禄尔康矣。岂弟君子,俾尔弥尔性,纯嘏尔常矣。”《诗.大雅.卷阿》。(祖伊)曰:“天子!天既讫我殷命。格人元龟,罔敢知吉。非先王不相我后人,惟王淫戏用自绝。故天弃我,不有康食。不虞天性,不迪率典。今我民罔弗欲丧。” 《商书·西伯戡黎》。意思是祖伊说:“天子,无意恐怕要终止我们殷商的国运了!贤人和神龟都不能觉察出吉兆。不是先王不扶助我们后人,而是大王淫荡嬉戏自绝于天。所以上天将抛弃我们,不让我们得到糟糠之食。大王不揣度天性,不遵循法律。如今百姓没有谁不希望大王灭亡。《诗》和《书》所说的性为天性、自然之性。告子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 《孟子•告子上》意思是天生的资质叫做性、吃饭繁殖叫做性。告子曰:“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 《孟子•告子上》。意思是人性就像那急流的水,缺口在东便向东方流,缺口在西便向西方流。人性无所谓善与不善,就像水无所谓向东流向西流一样。告子认为人性是天生的资质,无所谓善与不善,是自然之性。告子可以说是中国人性论的开创者,他对人的本性以及人性起源提出了系统性的论述。老子没有直接讲人性问题,认为人性来自于“道”,他说“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人的本性应该是“朴”, 如同保持如婴儿一般的无私无欲无知,无所谓善恶,这就是老子的自然人性。庄子学派承继告子“生之谓性”而提出“性者,生之质”《庚桑楚》。意思是生来具有的资质叫做性。庄子继承老子人性来自于天道,以人类受命成性之初的真朴状态为人的本性,其最本质的特性就是质朴自然。荀子说:“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意思是自然存在的,不是人为的叫做性。“凡性者,天之就也”《荀子.性恶》。意思是人性是上天成就的。荀子以为的人性,是指人还未进入社会生活之前、生来俱有的自然本性,天赋予人的自然属性。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论语.阳货》)。意思是人的自然本性差别不大,后天形成的习性差别很远。孔子所说的性也是自然之性,认为人的本性是有差别的,提出“性三品”说,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三个品第。通过人的心智差别导向人本性差别,人性就有了等级,可以把人性纳入礼制范畴,所以孔子主要谈人的后天习性很少谈人的本性。
二、原意识人性
原意识人性是动物性生存进化意识的总和,对本能需要的反射活动。它是人与动物意识的共性,具有四种原始欲望,即生存欲、繁殖欲、群体欲以及移植欲。生存欲是指食欲、安全、排泄等基本生理欲望。繁殖欲是指性欲以及与性欲相关的种种求偶意识特征总和。群体欲则是个体人为了强大自身的力量要求融入并支配群体的原动力。移植欲则是支配人的意识感知“审美、怜悯、悲伤、舒适、愉悦”等情感的深层欲望,之所以称其为“移植欲”,是因为这些感知闷拿结果是个体人出于自身意识替代的目的去感知。随着人从动物中分化出来,在人改造客体的活动中便逐渐形成人的意识。由于正在形成中的人,仍然受着强大自然力的主宰,人和自然处在狭隘的关系中,也就使人的意识仍然处于类似动物的本能意识的水平上,还没有人的自我意识。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亩拆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迅罩枣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原始人只有部落的意识和由血缘关系形成的母子意识、长幼意识等等。在原始人的意识中,意识的内容没有分化,意识的形式也没有分化,缺乏对不同事物的专门认识。他们只有群体的意识,没有个人的意识。每个人所想的问题都是相同的。孟子说:“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孟子•尽心上》。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是原意识产物,生存必须的意识行为。与良知良能相对应必然也存在恶知恶能,即人之所不学而恶者,其恶能也;所不虑而恶者,其恶知也。这里的“不学而良能、不学而良能”、“不学而知”和原始欲望是自然形成的意识,无所谓善恶。
三、思想人性
思想人性是客观存在反映在人的意识中经过思维活动而产生的结果,是人类一切行为的基础。人从动物中完全分化出来,形成了个人意识,有了自我意识,亚当和夏娃偷吃禁果后产生了我意识,上帝就把他两赶出伊甸园。自我意识具有意识性、社会性、能动性、同一性等特点。人具有有了自我意识后,人的群体意识上升到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指大群体特有的人类对世界和自身的态度和信念的总和。每个人对客观存在反映都不相同,所以每个人的思想也不相同,在思想支配下的人的心理和行为也不同,这也是孔子所说的“习相远”,人的思想人性。孟子说:“天下之言性也,则故而已矣。故者以利为本。所恶于智者,为其凿也。如智者若禹之行水也,则无恶于智矣。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如智者亦行其所无事,则智亦大矣。天之高也,星辰之远也,苟求其故,千岁之日至,可坐而致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天下人讨论人的本性问题,以前的人都集中在人作为个体来探讨人性的本质。以前的人从利出发讨论人的本性。所以聪明之人令人厌恶,是因为他穿凿的原因。如果聪明之人像禹治水那样,聪明就不令人厌恶了。禹治水,只是顺应水势,因势利导,看来就像无所作为。如果聪明之人也能这样无所作为,那就是大聪明了。天极高,星辰极远,如果研究它们,千年以后,可以坐着推算出来。孟子是从人的思想社会性出发探讨思想人性。孟子说“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舜明于庶物,察于人伦,由仁义行,非行仁义也”《孟子•离娄下》。意思是人和禽兽的差异就那么一点儿,一般人抛弃他,君子保存他。舜明白一般事物的道理,了解人类的常情,于是从任意之路而行,而不是为行仁义而行仁义。孟子只承认人“生而自然”中贵于禽兽的部分才是人性。孟子以为的人性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特性,是人区别于其它动物所具有的根本标志。这个根本标志就是人具有了思想,人和禽兽一点儿差异就是思想。荀子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其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夫禽兽有父子而无父子之亲,有牝牡而无男女之别。故人道莫不有辨,辨莫大于分,分莫大于礼。”《荀子·非相》荀子认为人与动物的差别在于礼。荀子则说:“水火有气而无生,草木有生而无知,禽兽有知而无义。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力不若牛,走不若马,而牛马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义。故详情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