茂陵石雕的石雕造型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1

今存茂陵石雕共16件,其中人和动物造型的石雕为“马踏匈奴”、“跃马”、“卧牛”、“卧马”、“伏虎”、“野猪”、“怪兽吃羊”、“人与熊”、“石人”、“卧象”、“蛙”、“鱼”(一对)、“蟾”等14件,石刻文字“左司空”、“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两通。 马踏匈奴 西汉。高168,长190厘米,是霍去病墓上最具纪念意义的石刻作品,马的气势轩昂,庄重有力,威风凛凛,一个战败的匈奴仰面倒在马下,手持弓箭,呈恐惧状,形象生动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霍去病战功的赞扬,象征着正义不可战胜的伟大力量,雕刻手法朴实浑厚,具有高度的概括力和大胆的想象力。卧牛 西汉。长260,宽160厘米,成功地表现了牛的温良驯服,粗壮有力的特点。神情安祥宁静,显示出坚韧耐劳、质朴敦厚的性格,圆睁的眼睛,肥大的喘息的鼻和宽厚的嘴,使牛的形象更为真实而生动。卧马   西汉。高150,长240厘米,其头部线条刚健有力,眼眶呈三角形,炯炯有神,前半部几笔大的勾勒,流畅遒劲,极富于动感,前蹄紧扣地面,前肢弯成直角,形象刻划出了烈马一跃而起的瞬间动态,刻工简练而精巧。卧象   西汉。高58,长180,宽103厘米,前肢盘曲,表现出睡眼惺松的憨态,鼻子斜搭在前足上,宁静中透出顽皮可爱的神情,头部轮廓采用圆雕的手法,刻划出了小象的温驯性格,栩栩如生。野猪   西汉。长163,宽62厘米,刻划手法简洁,猪的双目锐利,尖嘴前伸,缩颈贴耳,显得顽劣而又机警,拱身伏地,形象非常逼真。卧马(二) 西汉。高144,长260米,头部平仰,一只前腿向前伸出,马蹄用力 着地,另一只前腿微屈抬起,准确细致地表现了卧马由静面动的动作过程,挽起的马尾,突出战马的特点,庞大的驱体,成为一种顽强不屈的力量的象征。伏虎   西汉。长200,宽84厘米,着重刻划其机警凶猛,伺机捕获猎物的兽中之王形象,刀法简洁,全身刻有条纹,显示了皮毛的丰满、轻柔和斑斓,尾粗有力,卷曲在背上,更增添了其咄咄逼人的威猛气势。怪兽吃羊  西汉。长274,宽220厘米,依石块自然形态就势刻划,怪兽的眼与嘴透露着凶残和贪婪,线条简练准确,用线雕勾勒出怪兽的前肢,用石面自然形状表现羊身上的肌肉,羊在怪兽中挣扎的痛苦表情,通过前蹄的用力和肌肉的抽搐,形象地再现出来,结构十分巧妙,形成紧张恐怖的气氛,产生出一种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人与熊 西汉。高277,宽172厘米,采用大胆夸张的手法,缩小熊的比例,突出巨人硕大的头部和粗壮有力的身躯和四肢,再现了一位力士和一只恶熊搏斗的情景,显示了人决心征服自然界任何天敌猛兽的坚强意志。 石人   西汉。高222,宽120厘米,人的面相表情奇特,头部后仰,嘴大露齿,后掌置胸前,表示匈奴被西汉王朝击溃后垂头丧气,无可奈何的神态。石鱼 西汉。高50,长112厘米,宽41厘米,利用原石尖端,刻出鱼头,并大致刻出鱼尾、鳍等部分,古典朴拙,不仅实用,且有美感。 蛙 西汉。高55,长285厘米,体形抽象写意,整体艺术加工痕迹极少,状如天然原石,突出重点,巧夺天工,充分显示了返朴归真、追求神似、大胆想象的艺术风格。蟾 西汉。高70,长154.5,宽107厘米,体形似蛙而口中有齿,头部简练概括,鼻孔异常富有深度感,口裂自然,嘴下两条线纹尤能表现皮层的质感,后半部由大块棱面来显示后肢,具有非同凡响的高度概括性,从侧面看去,不仅轮廓象蟾,而且姿态盎然,有欲跃入水前的动态。石鱼(二)   西汉。高55,长112,宽44.5厘米,这件鱼形石刻背上平阶部分,疑曾作“座子”用,推想前一鱼形石刻,可能用途相似。 左司空   进入东石刻廊,首先看到的是“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和“左司空”两通石刻题记。“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这10个字,刻在一块厚度约0.43米,宽约0.85米,长约2.18米的长方形石头上。“左司空”是汉代的官署名称,刻在一块厚0.64米的三角形石头上。平原乐陵宿伯牙霍巨益 同上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