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工作机制”专题研究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11-17
一、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的重要性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关键在党。就怎样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根据《决定》的精神,我认为有六个基本要点必须把握好。一是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本领;二是坚持和完善民主集中制,以党内和谐促进社会和谐;三是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四是加强基层基础工作;五是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六是必须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这些要点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现实性、重要性。其中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是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领导的关键。这是因为:

(一)新形势、新要求、新任务要求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党中央提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使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由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三位一体,扩展为包括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容,实现了四位一体的飞跃。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顺应历史发展变化,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作出的重大战略举措,是我国处于体制转轨、社会转型这一特殊历史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的必然要求,是巩固党执政的社会基础、实现党执政的历史任务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必然要求。这些新任务、新要求给各级干部提出了新挑战,给提高构建能力和水平提出了新挑战,为适应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从而把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落到实处,要求我们构建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二)加强党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领导必须靠相应的机制作保证。

《决定》提出了各级党委在领导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所担负的四个方面的职责,即:把握方向、制定政策、整合力量、营造环境。这四个方面集中体现了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原则,突出了党委抓方向、议大事、管全局的领导重点,涵盖了领导工作的全过程。在实际工作中,必须建立一个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通过这个机制来贯彻执行党的各项职责,以保证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有序展开。同时在构建过程中,及时地发现问题、协调解决、整体推进。从而有效加强党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领导。

(三)实现到2020年构建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必须靠相应的机制作保障。

制度带有根本性、长远性、决定性等特点,建立了机制就会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放松,也不会因领导人注意力和看法的改变而放松。从一定程度来说,建立机制也就是把一些好的做法和经验用制度固定下来,以便在今后的工作中完善和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既不是响应形势的“喊喊口号”,也不是构建和谐社会只是一段时间的事情。不可能一蹴而就,也没有任何经验和做法可资借鉴,只能在探索中前进。要实现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显得尤为重要。

二、怎样构建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

健全完善构建体制机制是开展工作的前提和基础,是构建和谐社会能否取得实效的必然要求,是争创全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先进市的根本保证。没有一套科学高效的体制机制做保证,没有一支优秀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做支撑,没有必要的工作条件和阵地,构建和谐晋城只能是一纸空谈。因此, 建立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的内容,就是要按照《决定》上的“六句话”要求。明确工作分工,搞好协调指导,增强政治敏锐性,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认真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明确工作分工,建立健全工作责任机制。在和谐社会建设中,党委要真正担负起把握方向、谋划全局、提出战略、制定政策、推动立法、整合力量、营造环境的职责,落实领导责任,切实把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经常性工作交由政府及其部门去组织实施,发挥政府部门的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政府及其部门要按照转变职能、权责一致、强化服务、改进管理、提高效能的要求,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引导经济社会实现良性发展。人大、政协要履行参政和监督职能,发挥人大、政协对经济社会工作的监督和促进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献策出力,形成党委、政府和人大、政协各尽其职、各展其能、共谋发展的格局。

搞好协调指导,建立健全利益协调机制。要充分发挥中央政策、决策在物质利益、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方面的调控功能,围绕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任务,提高政策措施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针对影响群众利益和社会和谐的突出问题,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研究制定既符合中央方针政策又紧密结合本地实际,既突出重点又整体配套,既立足当前又着眼长远,具有现实针对性、操作性和可行性的政策措施。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统筹兼顾各方面群众的利益。建立完善联系制度,县、乡、村建立纵向联系,加强组织、协调、指导、推动职能。增强政治敏锐性,建立对重大事务综合协调制度和部门之间协同配合机制,提高工作效率。六大创建、八大工程、八大网络涉及的单位和部门,要建立沟通、协调、紧密的横向联系机制,加强配合、形成合力。

建立健全权益保障机制,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建立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保障机制,对于切实保护群众利益,缓解社会矛盾,实现社会和谐,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就是要摒弃好大喜功和急于求成的思想,立足当前、着眼长远、量力而行、尽力而为,找准突破口,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最大限度地减少不和谐因素,不断促进社会和谐。当前在建立权益保障机制方面,要突出解决在土地征收征用、城市建设拆迁、环境保护、企业重组改制和破产、涉法涉诉等工作中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在构建和谐晋城的实践中,要落实省委“五大惠民”工程要求,抓好“八大惠民服务管理网络”工作。根据《实施意见》要求,制定相应的方案,细化目标任务,力争三年初见成效,五年完善提高,使构建和谐晋城的过程变成改善民生、促进民和、确保民安的过程。

建立健全诉求表达和矛盾调处机制。建立诉求表达机制,努力疏通、拓宽民意诉求、表达渠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要大力推行领导干部接待群众制度,完善党政领导干部和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联系群众制度,健全信访工作责任制,建立全市信访信息系统,搭建多种形式的沟通平台,把群众利益诉求纳入制度化、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解决当前出现的人民内部矛盾,关键是建立矛盾调处机制,及时化解。要完善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工作制度,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切实维护群众利益和社会稳定。

加强对社会建设重大问题的调查研究,建立健全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和应急事件处置机制。许多社会不和谐问题都有一个萌芽、发展、爆发的过程,建立发现问题预警机制,对各种不利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苗头、问题和隐患,早发现、早处置,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要形成统一指挥、反应灵敏、协调有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提高危机管理和抗风险能力。要建立干部下基层调研的有关制度,通过深入调查研究,认真查找影响本地区、本部门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找准群众普遍关心的现实问题,深刻分析产生矛盾和问题的原因,弄清哪些是长期性矛盾,哪些是阶段性突出矛盾,有针对性地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一个一个加以解决。

做好督查考核,建立综合评价制度。要把和谐社会主要工作及指标考评方案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考核指标体系、体现科学发展观要求的领导干部综合考评办法有机统一、相互贯通、协调落实,真正通过科学的考核评价,做到工作有标准、事情有人办、效果有评价、好坏有奖惩。今年是省委对和谐社会主要工作考评的第一年,要按照市委与各县(市、区)、市直有关单位签订的《晋城市2008年度构建和谐社会工作目标责任书》,严格监督考核,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构建和谐晋城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三、构建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需要正确认识的几个重要关系

根据我们在工作中了解到的情况,一些同志在构建和谐晋城的认识上,还存在这样或那样不正确或不准确的看法。因此,有必要对以下几个重要关系作进一步的探讨,从而加快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使我们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更好地发挥作用。

(一)社会和谐与科学发展观的关系。两者是内在统一的关系。科学发展观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始终要坚持的重要指导思想,构建和谐社会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要求我们积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要求我们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物质基础,社会要和谐,首先要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内在要求,要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核心内涵,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要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因此,没有科学发展,就没有社会和谐,没有社会和谐也难以实现科学发展。在工作中,我们要辩证统一地认识“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关系,真正把这一理念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去。

(二)和谐社会与社会建设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不能等同于社会建设。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新一届党中央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社会主义社会建设是随着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而提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建设,我们所说的与和谐社会相对应的社会建设,通常指的是狭义的社会建设,指与政治、经济、文化建设并列的社会建设,即社会建设有其确定的内容,它是指社会价值整合、社会制度建设、社会组织建设和社会事业发展等。因此,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不仅要树立加强社会建设的理念,也要树立经济上科学发展、政治上推进民主进程、文化上加快大发展大繁荣的理念。

(三)和谐社会与其他工作的关系。在调研中我们发现,有把构建和谐社会的工作与本部门工作对立看待的现象。认为和谐社会工作是一项独立的工作,存在就和谐社会工作只谈和谐社会工作的问题。其实,我们各个部门所做的工作都是和谐社会工作的一部分,和谐社会工作不是额外加给的工作。从另一方面来说,做好了本部门、本单位的工作,就是做好了和谐社会的工作。同时,和谐社会工作不仅是党委的事情,还与政府紧密相关,和谐社会建设需要党委、政府、社会组织、公众的广泛参与和认同,要努力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形成在共建中共享、在共享中共建的局面。

(四)和谐社会阶段性与长期性的关系。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中指出了到2020年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和主要任务,但这不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最终目标,而是阶段性目标和主要任务。在调研中发现,有的认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阶段性的工作,因此产生了构建完成了或基本实现了的错误思想。《决定》指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个不断化解社会矛盾的持续过程,是贯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过程的长期历史任务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现实课题。因此,我们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和居安思危的意识,紧密结合各县(市、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坚持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多做打基础、惠民生、利长远的事情,不断促进社会和谐。

(五)和谐社会与解决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关系。和谐社会建设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各个方面,涉及各个领域和系统,是一项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在调研中我们发现一些同志对构建社会和谐不知如何入手,这其实是如何找到和谐社会建设的突破口的现实问题,《决定》指出,构建科学高效的领导机制和工作机制,解决好本地区本部门影响社会和谐的突出矛盾和问题。当前,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就是“上学难、看病难、就业难、住房难”等一些事关民生的具体问题。为此,党中央提出了加快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五有目标”,省委提出了“五大惠民工程”,市委提出了“八大惠民服务网络”的举措。构建和谐晋城,当前就是要认真落实这些要求和举措,解决好这些突出矛盾和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