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城人口增量断崖式放缓,说明了什么?

在全国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的背景下,人口主要流向的大城市去年增长也大幅放缓。

第1个回答  2023-04-03
大城市们磨刀霍霍:新一轮吃鸡开始啦~
去年我刷到一个“东京人口26年来首次下降”的新闻
当时第一反应:你个老龄化王者,又是长期经济停滞,再遭到疫情的流动限制,人口肯定下降啦,东京也不会例外。
第二反应:
等一下,东京从96年就开始恢复人口增长了?
直觉上有点不对,因为96年是日本GDP正式下崩元年
也就是在泡沫破灭全面蔓延的时候,东京人口就开始恢复了?
查了一下,确实
东京的人口流出并不发生在全面衰退期,而是发生在衰退前期。
一,现代经济风险集中在城市,经济衰退首先在大城市爆发;
二,衰退之前,市中心疯狂的地价已经造成“郊区化”,大量新兴产业区和人口密集机构(例如大学)已经被挤到了大城边缘;
三,局部衰退前夜,流入人口连边缘地价也承受不起,大城人口转入外流。
所以大城人口流失早于总衰退期。
但正式进入总衰退后,大城反而能产生回流:
从平成3年(91年)的3850万円/平米,跌到平成8年大概1300万円/平米,东京地价正式进入谷底期。
伴随谷底期的,是“都心回帰”。也就是人口向三大都市圈回流,东京最为明显。
首先是企业。在确认东京地价确实进入谷底后,企业基于长期持有角度,会开始逐步购入;
然后是各种机构,典型如大学。出于求职便利和产业联系的两大需求,学生和校方都都愿意回归
最后是普通人。投资(意味着就业)和年轻人(意味着增长和公共服务)都在回流大城,咱也回去吧。
而且这种回流不是只回大城郊区。如果在上一轮衰退中没有负债守住了积蓄,这轮回流里有望直插市区,
最后就形成了“全国在衰退、大城在复苏”的双城景,东京高档公寓的房价甚至超过了泡沫期
日本是少子化先锋,非常适合来观察存量模式。
传统思路:大城爆发衰退了,那我就去小城和农村搞基建、公共服务、产业投资。
用低成本地区的高增长来对冲高成本地区的债务出清。
但这在明确人口长期下降的环境里,不好搞。因为那些低成本地区,大概率已经没多少年轻人。
你建成的资产没人用,回报率无法支撑负债,起点就跑不动。
于是像日本就很自觉地选择了保大城:放低对大城的土地准入门槛(没有人口准入门槛的概念),鼓励企业回流,允许机构回迁。
把有限的年轻人聚集起来,形成总体停滞下的局部增长热点,保留部分产业和地区的竞争力。
这就是存量模式:我不用跑得比熊快,比你快就行。
所以我不认为:大城流入人口下降,等于“强省会”、“强大城”的路线失败了、要动摇。
相反,我感觉这种“集中化”会加速:
大城们会用实际的产业手段吸纳(甚至是用行政手段强取)区域内省内的产业资源;
有远见的大城可能会执行长期稳价。因为土地财政,大城也不能承受房价暴跌,但可以利用通货膨胀来阴跌;
并进一步放宽人口准入,压低近郊地价。
核心思路是保持自己在区域内的相对优势,哪怕是以破坏区域内其他城市的竞争力为代价,也在所不惜。
两个三角是整体流入,所以本区域内的竞争还不会太明显。但对于很多只有一个中心城的中西部省份,这种竞争烈度会走高。
总之,人口下降下,省际竞争转入城际竞争。
如果这时国家投资的平抑力度减弱,那么人口增长会继续放缓。
小城和农村刺激人口增长的成本是相对低,但假如本地财政养的年轻人最后都去大城纳税消费,账算不过来,不如只维持基础民生。
而大城则乐于见到小城的普遍衰落,这样可以坐等收益率倒逼年轻人和投资进城,反而降低了自己的改革压力。
人口下降就像缩毒圈,大城们要开始跑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