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堂极简物理课》:物理科普的第一本书,豆瓣评分8.3,谁不看谁后悔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3
作为物理科普的第一本书,一定要简单、不枯燥、足够吸引人读下去。我推荐的是一个叫 卡洛·罗韦利 的意大利物理学家写的一本小书——《七堂极简物理课》。

当时我在图书馆偶然看到这本小书,翻开第一页,就再也停不下来。最后,我用了一个小时读完了全书。读完后只有一种感觉,wonderful,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怎么会这么精彩!

物理世界绝不是只有中学那些枯燥的公式和推导,更多的人类对这个世界探索求知的过程,当然还有被赋予伟大历史意义的物理理论的建立。

如果你手里有这本书,或者你在图书馆看到这本书时,你就会发现,作者不是标题党,这本书配得上“极简”二字。这本小书只有94页,分成7节课, 从20世纪现代物理学两大支柱——广义相对论和量子物理,到宇宙空间,最后再到我们人类自身,简洁、美妙。

更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写科普的水平可谓高超。他把很多复杂难懂的理论用一句话总结出来,让读者能够大致理解物理学家们的理论成果。

比如,在第一课,作家谈到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的时候,他说:“即对每个人来说,时间的流逝速度可以是不一样的。”接着作者还举了一个例子,经科学证实,如果一对双胞胎,一个住在海边,一个住在山上,只要经过一段时间,住在海边的那个就会发现,住在山上的兄弟要比自己老得快一些。

而对“广义相对论”的理解作者浓缩成一句话:引力场不“弥漫”于空间,因为它本身就是空间。

虽然我们不知道引力场究竟是什么,但我们从上面这句话可以得知:”广义相对论“最核心的内容就是探究了空间到底是什么,空间就是引力场。

书中谈到了许多有趣的事件和现象,下面我说一下我最感兴趣的 “爱因斯坦与玻尔(哥本哈根派)之战” 。

当时海森堡认为电子只有和其他东西相互作用时它们才会存在。当它们与其他东西相撞时,就会以一个可计算的 概率 在某个地方出现。从一个轨道到另一个轨道的“量子跃迁”是它们现身的唯一方式。

当然,“量子跃迁”是玻尔提出来的,他也拥护”概率“这种解释。而且,玻尔当时是哥本哈根派的老大。

重点就在“概率”二字,要知道,在量子理论之前,经典物理体系所有的计算都是十分准确的,根本没有“概率”二字的存留之地。但是到了量子物理这里,哥本哈根派却提出了“概率”,这实在令爱因斯坦很难想象。

他依然坚持准确完美那一套,因此后面很长一段时间直到去世都是在与玻尔(哥本哈根派)争论不止。

不过,直到最后一刻,两人依然不可罢休,依然要证明自己的正确性。下面是书中原话,十分感人:

当然,除了讲述20世界现代物理的发展历程外,更重要的是,在小书的最后一课,作者谈到了“我们”人类。

下面最后一刻的两段内容:

大多数现代人似乎已经习惯了他们眼中的世界,学生每天上课、下课、学习、复习、通过考试,大人们每天上班、下班。

就连每天看到的沿途的风景都是一模一样的,他们对这个世界失去了好奇心,开始“习惯”这个世界。 “习惯”不是一个好东西,一旦习惯了这个世界,生活变得麻木,变得毫无色彩。人们对世界剩余的那一点点感知力也会逐渐消失殆尽。

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最后,希望正常人能够珍爱自己的感官,特别是自己的眼睛。看得见的人大多已经习惯了这个世界,海伦希望我们用眼睛用心观察、用耳朵用心倾听这个依然充满活力、精彩非凡,而不是毫无生气、条条框框的被人们习惯了的世界。

我们的爱与真诚与生俱来,我们天生就对这个世界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我们渴望学习,渴望了解世界的本质。

也正因为学无止境,在大自然和宇宙这两个庞然大物面前,人类应当意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知。我们以为我们已经懂得很多了,可是上帝坐在云端挥手笑了笑,还早着呢,在水面上的仅仅是冰山一角。

这需要我们不断学习,不断探索,需要重新点燃我们那原生的好奇心,那被现实一点点侵蚀但仍残存的求知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