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轻易对孩子讲这12句话,危害远比你想象中要大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8-09


在抚养孩子的过程中, 有时因为一句话,孩子就会发生改变。

但无意中的言语或仅仅是气话,却会打击他们的好奇心,打击他们的动力,留下长大成人后也会 留下的自我否定和伤痕。

不经意的话语却成了孩子一生的痛处。 即使变成疤痕,疤痕也将保留。

作为父母,预先知道这些言语对孩子的影响吧。

“不能这样做”,“这个不可以”,“这个不行”,本想制止孩子的行为,结果却适得其反。不仅行为没有停止,反而因被限制了行动,大喊大叫,激起逆反心理。 如果总是粗暴地拒绝反而会让孩子变得畏缩孤僻而且没有自信。

当孩子做出不当行为后, 尽量平心静气地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一下, 在接受孩子兴趣的基础上表达自己的想法。“不要追着猫咪跑,你可以用逗猫棒跟猫咪玩。” “不要把脏衣服丢来丢去,你可以丢你的娃娃。” 相对用“你不可以做什么”,不如告诉孩子可以做什么吧!

总被催促“快点”的话, 孩子会失去思考的余地,只考虑结束现在的行动。 因为不擅长思考,所以学习也不能冷静下来,如果这种状态反复的话, 做事情的主体性就会消失。

当想让孩子“快点“的时候

“不快点吃早饭的话,上学就会迟到的。”

说明不得不着急的理由,给孩子原动力。

“快点!” “快点!”

当一次被好几个行动催促的话,只会着急,却不能好好行动。 可以通过一个具体的行动,明确表达出下一步要做什么。

“7点40分从家里出来,7点半之前吃完早饭吧。”

快点!”是多么快才好呢, 在传达行动时,具体的时间也要传达, 这样容易让孩子养成时间观念,也便于让孩子根据时间自己制定计划。

大人往往会把重点放在如何高效地度过一天上,往往忽略了孩子的感受, “等一下”、“马上”、“稍等”这样的词是没有明确时间界限的, 很容易让小孩产生错误的判断。如果在小孩期待的时间内没有到来,反而会失去孩子的信任。

当孩子开始“听我说”的时候,请尽量当场停止家务和工作, 不要随便敷衍,看着孩子的眼睛,稍微探出身子,让孩子感觉到你在认真听,思考后尽量准确的告知孩子具体时间。

不要让孩子漫无边际的等, 他有了盼头,也会安心许多。

没有人喜欢被人催, 当有人催您的时候,是不是也会产生排斥心。孩子也一样,当您催他的时候, 等于是说他懒,说他笨,自然会反感,更不愿意学了。

对于父母来说, 最好的方法是激发孩子的学习内动力, 如果不能激发, 引导孩子自己制定并执行学习计划, 只有孩子自己制定目标,孩子才会有最大的原动力,也会对其负全部责任。

孩子长时间玩 游戏 ,导致视力下降,成绩下滑,甚至部分暴力 游戏 会引起更严重的问题。

但不分青红皂白地说: “请停止 游戏 !“反而容易发生争执。 根据研究结果表明 游戏 也是有积极作用的,适当的 游戏 可以提高空间上的认知能力、推论力提高等。

在与孩子沟通时, 重要的是表现出正确适度的 游戏 方式和时间。和孩子一起做出时间规划表,确认包括 游戏 时间在内的整体规划。

另外要让孩子体验到其他事情也和 游戏 一样有趣 ,从而减少追求 游戏 刺激的欲望。

未来是电子设备高速发展的时代, 虽然 游戏 的中毒性很高, 但请不要强行禁止,也不要让孩子肆无忌惮, 而是和孩子 一起寻找适度 游戏 的正确方式吧!

你是姐姐(哥哥),要做好榜样, 家里有两个孩子总要拿来比较。

想让姐姐成为妹妹的榜样,这没什么错,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变得更好,但 毕竟都是孩子,老大在心理上会有落差,有压力。

“你是姐姐,要让着弟弟”,

似乎这是句常挂在嘴边的话,做姐姐的就要懂事,弟弟就可以拥有一切。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时,你会发现错得很离谱,而且久而久之, 老大会越来越自卑,老二会越来越放肆。

“是不是姐姐(哥哥)欺负你了”

当两个孩子发生争执时,小的总会把委屈扩大,父母看到后就会批评老大,这样的处理方式存在很大的弊端。父母可以问问老二伤心的原因,但不要诱导老二把错误转向老大

当与孩子沟通时, 请尽量避免说“因为你是姐姐(哥哥)”, 无论谁对谁错,这样都会引起孩子的反感。 一视同仁,做到真正的公平公正,才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

家长们在聊天的时候,总会忍不住提到孩子的成绩、性格等等话题,这时就容易拿自己的孩子做比较。 攀比心在内心默默形成, 在面对孩子时就忍不住说出了上述的话语。

当这样说孩子时,尤其是当外人的面, 会极大的打击孩子的自信心, 会让他对自我产生怀疑。 每个孩子在世界上都是唯一的,都有优点和缺点。 如果孩子做错事,请就事论事,千万别拿别人做比较。

“总是把作业往后推”。“光玩,一点也不听话”。“熬夜的话,明天绝对起不来。”…… 恐怕是所有父母都说过的话。

当孩子听到后, 他们的理解大部分都是相反的。 “还是老样子!”“别光玩了!”“我听了一点话!”“之前我有好好起床哦!”…… 他们内心并不会认可父母讲的。

想要好好地说服孩子, 但因强调不必要的话,导致论点产生偏离。 本想传达的是“玩之前先做作业”“不要熬夜,睡觉”。

在与孩子沟通时, 不要把没必要强调的话加进去, 直接传达给孩子,同时也能让孩子更好地接受。

看到孩子的眼泪是很痛苦的。但是,“你不要哭”这句话却是不承认孩子的心情,宣告你不能接受哭泣。这样的话孩子只会抑制心情, 最终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感情爆发。

孩子哭的时候,请稍微保持距离。然后,“你可以哭哦。谁都有想哭的时候。我在这里,随时都可以听你说话”。“现在不能马上去公园真的很遗憾吗?”像这样, 可以用语言表达孩子的心情,使其能更快地认识自己的 感受 。

鼓励他们表达自己的感受,也有助于孩子学习调节感情的方法。 这对于孩子来说将是一生中重要的技能。

父母总会以自己的感受去判断孩子的心情, 有些在大人眼里微不足道的事情, 但在孩子心里却有巨大的价值。 当孩子难过时,请尽量从孩子的角度看待事物,划分好坏。 拒绝孩子要求时,也要理解他们的心情。

相对说“没什么大不了”,更应该从孩子的角度出发, 告诉孩子下一步怎么做!

“我都是为了你好””

“爸爸妈妈为你付出了这么多,你一定不要辜负我们的期望”

“爸爸妈妈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你”

当孩子听到这类话, 会产生很大的愧疚感,可能会因此失去了自我。 他们听话,学习的动机都是为了父母做出的行为。而且当孩子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时,他们会自责,自卑,产生不良情绪。

“不要你了”绝对是对孩子最大的伤害,他们会觉得自己被否定了,认为自己是坏孩子,而且 再努力也无济于事,失去自信,失去安全感。

父母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否定存在的词语被称为“心理虐待”, 虽然没有实际去敲、打、踢,但却是另一种暴力,并深深伤害了孩子。

每个孩子都会犯错,在其承受范围内适度的批评、引导,才能让孩子更好的成长。

曾经做为孩子的我们,也会因为父母无心的一句话,而刺痛很久。

处在童年时期的孩子总是很敏感的,尝试了解孩子的感受和需求,做一个更好的父母。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