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如何答好中考历史非选择题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0-29

中考历史试题中,非选择题都是压轴戏。

非选择题注重考查学生的识图、读表、分析理解、归纳总结等综合能力,考查的范围非常广,不仅包括知识与能力,还包括过程与方法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就非选择题涉及的内容目标言,所考查的都是课标要求的、教材也用一定篇幅呈现的重要知识点;就学生的实际情况言,对非选择题涉及的材料以及信息提示等,颇有似曾相识的感觉。

然而,从考查结果看,失分率仍然比较高。

下面就如何审清题目、用好教材、归纳概括、组织语言、圆满解答赋分最多的非选择题谈一些粗浅认识与具体做法。

首先,夯实基础,加强训练。

在学习教材内容和复习相关知识的过程中,向学生说明历史中考开卷的意义与要求,开卷并不等于简单的抄书。

既然是开卷,就不会直白地考查基础知识点,而是对多种能力的综合考查,否则,开卷就失去了意义。

与解答选择题相比,解答非选择题对课本的应用率还是比较高的。

如何在考场上用好四本教材,迅速找到与题目相关内容部分,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

要走好这关键的一步,需要熟悉教材基础知识点,如精读细读教材中大字,阅读小字、图、表以及框图中所引用的名言与材料等,争取做到熟悉课本的每一个角落。

因为,一些材料或读图读表题的试题内容可能就来自课本或与课本表述相类似。

这就要求平时的教学要注意总结归纳,做到有层次的学习与复习。

要想取得实效,加强训练也是必不可少的。

开卷考试对考生的要求是准确而迅速,所以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注意提高解题技巧。

老师在平时的作业讲评中,多引导学生理解并牢记重点,进行答题方法与技巧的指导。

同时,选择经典习题组织练习,提高做题的能力。

如2006年山东威海中考试卷第33题:材料一 我们以这些殖民地的善良人民的名义和权力,谨庄严宣告:这些联合殖民地从此成为、而且名正言顺地应当成为独立自由的合众国,它们解除对英王的一切隶属关系,而它们与大不列颠王国之间的一切政治联系也应从此完全废止。

材料二 (在叛乱地区)为人占有而做奴隶的人们都应在那时及以后永远获得自由,合众国 *** 行政部门,包括陆海军当局,将承认并保障上述人等的自由。

本题的材料一与材料二均出自教科书中的文献资料’部分;三则材料旨在考查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

三个问题涉及美国纵向发展的历史,知识点包括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及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基础知识。

这类题涵盖的知识点多,只有熟悉教材,熟练掌握主干知识,才能做到圆满回答,得到理想分数。

第(1)(2)问对于复习充分的同学来说,迅速回忆识记就能轻松作答;第(3)问相对复杂些,内容较多,但只要对美国纵向发展史有一个清晰的轮廓与基本了解,便可以利用教材,快速准确的解题。

由此可见,在平时的学习中把分散的知识点串联成知识链,对临场发挥、有效作答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科学审题,认真分析。

拿到试卷看到试题后,不要急于翻书,而是要有层次的审题。

就图表题言,要先仔细观察图表的形状、注释、标题、说明等,结合问题找出相关有效信息,再思考这些有效信息与所学知识的联系,查找教科书中与此相关内容的表述,然后依据题目要求组织语言、规范作答。

对于判断题、材料题、问答题,也要先仔细阅读,找出关键词语,对关键词进行综合分析,再结合教科书中的内容,在理清思路的基础上,一一作答。

遇到与平时练习比较接近的试题,千万不要以为可以照搬答案,而是要认真思考,仔细推敲,找出区别与联系。

如2006年河北省(课改区)文综历史部分第33题:下列图片反映的是关系到中华民族命运的两个历史事件。

图一中的新闻标题是:争取中华民族生存张杨昨发动对蒋兵谏;图二中 *** 与蒋介石会面的主要目的是共商国内和平问题。

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本题要求考生在读图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来回答问题。

应该说,据题目所提供的信息解答第(1)问即判断事件的名称是比较容易的,但第(2)问难度相对较大,只有审清题目、得出有效信息,进而联系教材叙述,才能抓住问题的实质,得到这样的认识: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与国共联合抗日局面形成有联系,重庆谈判的结果与全面内战的爆发有关联,二者对中华民族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要想答好这道题,既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有一定的联系与分析能力,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进而理清历史进程的脉络,形成对历史事件本身以及历史事件之间联系的整体认识;而重要启示也只 能在史实与历史过程中得出,在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升华。

再次,找对要点,语言准确。

叙述史实部分要简明扼要,条理分明,语言准确,尽量按时间顺序、发展过程叙述。

谈论对历史现象、历史人物等的认识或对历史问题的看法时,观点要鲜明,有论有据,密切联系教材,认识的视角、评判的标准要科学而客观,并且联系个人、社会、国家甚至世界的发展进程。

如2006年安徽省(课改区)中考试卷第16题:新中国成立后,新生的人民共和国一改旧中国屈辱的外交形象,挺直了民族的脊梁,以独立自主的姿态,展开了和平外交事业,中国的国际影响与日俱增。

某校九年级(2)班准备举办一次主题为新中国外交成就的小论坛。

(2)在谈到中美关系时,有同学认为美国常给中国制造麻烦,我们不应该和美国建立外交关系;还有同学认为中美之间虽然有矛盾和斗争,但有更广泛的合作领域,应该增进了解,扩大共识,发展建设性合作关系。

简要谈谈你的认识。

活动总结:通过探究新中国外交发展的风雨历程,同学们认识到中国国际地位提高的根本原因是上?这是一道活动与探究题,也是一道综合性较强的试题,设计灵活而巧妙,能很好地测评学生的学习能力。

这种试题开放度较大,考查相对全面,已经逐渐成为各地区中考试题中分值较高的试题。

就本题言,以新中国的外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新中国外交成就方面知识掌握情况的同时,要求考生联系中美关系谈看法,因而包含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的考查。

如果说完成知识卡片是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那其他各问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

考生要回答这样的试题,除掌握基础知识外,判断能力也很重要,应立意明确,有条有理地阐述自己的观点与看法,切忌漫无边际,脱离问题中心。

在解答的过程中,要联系教材,将教材作为辅助答题的工具;还要结合时政热点,深入挖掘;还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论从史出,形成自己对历史事件的正确认识。

最后,分析分值,细心回答。

一般情况下,试题的分值分布与知识点的多少有一定的关联,考生可根据分值大小判断知识点多少,以便充分回答,不遗漏应该回答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