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150字4篇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0-08-30
不知道楼主的经历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我们老师也布置过XX日记给我们写【我是小六的,比楼主大两岁哦~~】

但是根据每个人不同的经历,日记的内容也会不同,

写作文最重要的是真情实感,要写的真实才能博得老师的喜爱,如果瞎编或者抄

袭的话,老师是很快就能发现的呢~~

所以,还是自己写的作文最好。虽然总是没有头绪,但是只要提起笔来就能写得

很精彩、很流畅。

愿你能写出最真实、最有感情的作文!!

参考资料:自己的经历

第2个回答  2010-09-12
一天, 我正捧着一本课外书津津有味地看着。
突然,妈妈大声问我:“红红,你在看什么书啊?是语文《每课一练》,还是数学《同步练习》?”说完又走了过来,突然,她像发现新大陆似的大叫起来:“你怎么在看这种书啊?赶紧让这种书消失,不然我就让它变成碎片!”妈妈的脾气我是知道的,她敢作敢为。但我还是请求妈妈说:“妈,这不是一般的书,它是高尔基写的《童年》。再说这书是我向同学借的,你可不能乱来。”“我可不管你...
第3个回答  2010-08-29
郑板桥(1693—1766),名燮,字克柔,号板桥,泰州兴化人。康熙秀才、雍正举人、乾隆进士,曾作七品县官。兼擅诗、词、曲、文、联、印、书、画,为“扬州八怪”的重要代表,以“诗书画三绝”名世。

郑板桥绘画,学于现实,博采众长,自成风格。他一生最喜画竹、兰、石,兼画梅、松、菊等,效法“四时不谢之兰、百节长春之竹、万古不移之石”,做“千秋不变之人”,这是板桥所欣赏的“四美德”。竹、兰、石代表着作者顽强不屈、坚韧不拔、正直无私、虚心向上的精神品质,是他“倔强不驯之气”的象征。
小知识:
板桥画竹,“神似坡公,多不乱,少不疏,脱尽时习,秀劲绝伦”。《清代学者像传》他一生的三分之二岁月都在为竹传神写影,他曾有诗写道:“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少年时,屋旁有一片竹,他于是在窗上糊上白纸,白天的日光和夜晚的月色将竹影投射到窗纸上,他觉得零乱的竹影就是天然图画。后来他说:“凡吾画竹,无所师承,多得于纸窗粉壁日光月影中耳”。他通过观察和艺术创作的实践,提炼出“眼中之竹”、“胸中之竹”、“手中之竹”的理论。“眼中之竹”是自然实景,是对自然的观察和从中体验画意;“胸中之竹”是艺术创作时的构思;“手中之竹”是艺术创作的实现。他把主观与客观、现象与想象、真实与艺术有机地融为一体,创造了师承自然,而又高于自然的境界。
在《题画竹》中,他总结自己的画竹之法:故板桥画竹,不特为竹写神,亦为竹写生,瘦劲孤高,是其神也;豪迈凌云,是其生也;依于石而不囿于石,是其节也;落于色相而不滞于梗概,是其品也。
他的《墨竹图》,嫩竹老竹,泼墨有香有淡,11枝竹,新、老、前、后,层次清楚,既互相交叉,又各自独立,极富立体感,是一幅优秃的作品。
他画兰石,也与别人不同:“兰叶用焦墨探毫,以草书之中竖长撇法运之”《清代学者像传》,既撤撒得开,又收得拢,未开、初开、半开、全开的兰花;山上、岩下、石畔、盆中的兰花,他都画。“画石亦然,有横块,有竖块,有方块,有圆块,有欹斜侧块”,既有细皴,又有乱为,有时甚至用畅笔酣墨画“一笔石”。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第4个回答  2010-09-12
今天,表妹来我家他今年6岁,他长着明亮的眼睛,一张胖嘟嘟的脸,还有一张能说会道的嘴,家里来了客人她总是会很有礼貌的打招呼,头上扎着两条羊角辫子。我的表妹很善良。我给他讲《三毛流浪记》,他很认真听着,当我讲三毛被流落街头,饥寒交迫的时候,表妹突然离开了,我郁闷了,表妹去了哪?过了一会儿,表妹回来了,手里拿着一个馒头说:“姐姐三毛没东西吃很可怜的能帮我把馒头给三毛吗?”我当时郁闷了一下说:“小小三毛只是一个动画片的人物不是真的,”表妹就把馒头给我了一半。
第5个回答  2010-09-12
你自己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