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的第五章 转变工业发展方式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3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大力实施“5785”发展战略,促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技术改造和自主创新,推进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通过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和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促进我省工业转型升级。 “5785”发展战略,即打造5条特色产业带、7大支柱产业、8个重点园区、50户龙头企业。“5785”发展战略以企业为点、以产业带为线、以五大经济区为块,推动全省工业面上量的扩张和质的提升,逐步形成四川工业发展的新格局。
(一)构建5条特色产业带。根据资源优势、区位条件、产业基础和主体功能区规划,依托不同区域发展定位,以城市、产业园区为载体,形成比较优势突出、区域特色鲜明、区际良性互动的产业带状、集群、集聚发展。
——成德绵广遂内电子信息产业带。重点发展计算机、智能视听、集成电路、通信与网络、新型显示、军事电子、软件与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技术应用设备及装备、电子节能照明与光伏等。
——成德绵自内资装备制造产业带。重点发展汽车及零部件、清洁高效发电设备、重型机械及容器、石油天然气钻采输送设备、轨道交通设备、工程施工机械、节能环保设备、航空航天装备、智能制造装备、民生用机械设备等重点产业链。
——成德资眉内宜泸饮料食品产业带。重点发展优质白酒、烟草、肉食品、粮油制品、方便食品、泡菜、饮料与果蔬加工等产业链。
——成眉乐自泸宜遂南达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带。重点发展石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盐化工、氯碱化工、磷硫化工、煤化工和新材料等产业链。
——攀西和三江流域特色资源产业带。加快水能和钒钛、稀土、稀贵金属、有色金属等矿产资源以及烟叶、热带作物等特色农业资源的开发和综合利用。
(二)打造7大支柱产业。着力打造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汽车制造等7大支柱产业,力争到“十二五”末每个产业工业增加值均超过1000亿元。
(三)建设8个重点园区。把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产城融合的重要结合点和有效突破点,根据产业园区建设需要布局城市新区,通过城市新区建设服务产业园区发展。大力实施“521计划”,到“十二五”末,力争建成8个销售收入超千亿元的园区(基地),其中1000亿元园区(基地)5个,2000亿元园区(基地)2个、3000亿元园区(基地)1个。全省产业园区工业增加值占全省工业的比重达到70%。
(四)培育50户龙头企业。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继续实施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工作,推动大企业大集团迅速做强做大,发挥好龙头企业的引领带动作用 。到“十二五”末,力争培育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企业50户。 坚持把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作为加快全省新型工业化进程的战略重点,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在工业各领域的应用、渗透和融合。
(一)实施重点工程。区域上聚焦成、德、绵、眉、广、攀、宜等地区,以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1525”工程培育园区为载体,启动实施区域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行业上重点在重大装备、钒钛钢铁、能源电力、食品饮料等“7+3”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内部各行业,推广和深化信息技术应用,启动实施行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工程。企业上重点支持100户大企业大集团、小巨人企业、成长型中小企业等龙头企业和产业链关键企业,启动实施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示范工程建设,普及10000家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应用企业。
(二)推进项目建设。以数字化研发、智能化生产、精细化管控为重点,围绕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绿色发展四大环节,大力实施一批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示范项目。在研发设计环节,支持电子信息、工程机械、航空航天、重大装备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计算机辅助设计集成应用项目,提升工业产品研发的智能化水平。在生产制造环节,支持机械、汽车、纺织、钢铁、电子等行业企业,实施一批生产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改造项目,提高精准制造、高端制造、敏捷制造能力。在经营管理环节,支持企业加快采用基于网络和面向市场的供应链管理、企业资源管理、客户关系管理等先进管理信息技术。在绿色发展环节,实施一批对钢铁、石化、有色、建材等行业主要耗能设备和工艺流程的智能化改造项目,加强对能源资源的实时监测、精确控制和集约利用。
(三)完善服务体系。在重点产业园区、产业集群积极培育和发展集信息化规划、咨询设计、项目实施、系统运维和专业培训为一体的信息服务业。探索建立面向中小企业的研发设计平台,提供工业设计、虚拟仿真、样品分析、检验检测等软件支持和在线服务。建立一批面向产业集群的技术推广、质量评价、管理咨询、融资担保、人才培训、市场拓展等信息化综合服务平台。
(四)创新推进机制。建立和推广实施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业化融合评估体系和行业评估规范,加快建立第三方开展企业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评估的工作机制,引导企业开展自评估,充分运用评估结果加强对企业信息化的支持。引导和支持民营企业建立首席信息官制度。研究建立和推广企业信息化规划、项目管理规范、项目后评估方法和考核机制。建立定期沟通、协调行动的部门间协同推进工作机制。 以优化产业结构,继续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为重点,加快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产业水平。
(一)扩大技术改造投资规模。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力争“十二五”期间全省技术改造投资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投资中的比重逐步增加。以电子信息、装备制造、钒钛钢铁、有色、建材、化工、医药、汽车、轻工、纺织等产业为重点,积极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和新材料,支持企业技术升级、设备更新和生产流程再造,加快淘汰落后技术和设备,提高产品质量档次。大力提高企业信息化水平,深化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过程、产品集成和经营管理中的应用,推动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产品信息化。积极推广应用节能减排和安全生产技术,重点支持节能、节水、节材等技术和装备的推广应用,促进高污染、高耗能行业实施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清洁生产、安全生产等方面技术改造。
(二)组织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密切跟踪重点产业的技术升级路径和发展趋势,编制和实施技术改造导向目录,突出技术改造投资重点和方向。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科技成果产业化转化、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工业化信息化深度融合、节能减排等领域推动实施一批关联度大、带动作用强、技术水平高、市场前景好的重点技术改造示范项目。建立省、市、县三级技术改造项目库,形成三级重点技改项目库相互支撑、联动推进的新局面。
(三)落实完善支持政策。坚持和完善并联审批制度 ,提高技术改造项目的行政审批效率。认真落实国家各项技术改造扶持政策,对鼓励类产业和外商投资优势产业项目符合条件的进口自用设备免征关税。落实国家关于固定资产的进项税从销项税额中抵扣的有关财税政策,加速企业固定资产折旧。落实国家有关购置使用环境保护、节能节水和安全生产专用设备投资额10%的抵免企业所得税应纳税额政策。落实减按15%的税率征收企业所得税及相关高新技术企业扶持政策。 顺应全球技术革新步伐加快、科技竞争日趋激烈的形势,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突破优势产业链上共性、关键和平台技术,大力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
(一)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以开发新技术、实现产业化为主要目标,从产品设计研发到制造、营销、服务,先行策划制定并同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和策略,加强核心知识产权的创造和相关知识产权系统的集聚,通过创造、收购、继承、保护和管理,提升知识产权工作的整体水平,使优秀创新成果成为核心竞争力。建立健全政府资金引导、企业投资主体、风投资金拉动、金融资本支持、上市融资扩张的技术创新投资新机制,研究实施创新评价体系,强化知识产权在创新中的导向作用,加强知识产权政策的引导扶持和服务,引导企业充分利用创新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二)加速创新成果产业化。紧紧围绕提升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创新成果产业化能力,通过加快推进重大产业技术创新专项、自主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企业技术创新专项、企业信息化专项、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提升专项、工业设计专项等重大专项,培育一批龙头骨干企业,掌握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鼓励推动一批技术创新成果实施产业化,提升我省工业发展水平和综合竞争力。推动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合作,实施“创新成果产业化工程”。结合《军用技术转民用推广目录》,支持和推进军工科技成果转化,实现军用技术民用化。
(三)加强创新体系建设。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骨干企业普遍建立企业技术中心,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建立国家级和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完善形成以国家级中心为核心,省级中心为骨干,市级中心为支撑的三级企业技术创新体系。积极打造企业为主体的技术研发平台、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平台、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产学共建平台等四个平台。 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方针,加强规划引导,强化法律、经济、行政等多种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推动工业结构优化升级,促进工业经济发展方式转变。
(一)提高工业低碳化发展能力。综合运用结构调整、新技术推广、政策引导、法规强制等多种手段,大幅度降低能源消耗强度和二氧化碳排放强度,有效控制工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加强节能调度,实施清洁能源优先、减排优先的有序供能、用能政策。加快低碳技术和设备研发应用,推广清洁发展机制,建立和完善温室气体排放统计核算制度,在各市(州)和重点企业推行碳计量审计和碳减排目标考核,推进低碳企业试点示范。
(二)深入推进工业节能节水减排。坚持“控制增量、调整存量、上大压小、淘汰落后”和“工程减排、结构减排、管理减排”的总体工作思路,突出抓好重点地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节能节水减排工作。完善工业节能节水地方法规,加强用能用水定额管理,制订完善并严格执行主要耗能产品能耗限额和产品能效地方标准,制定并严格执行主要耗水产品水耗限额和产品水耗地方标准。探索开展产业园区节能规划和分布式能源规划工作。抑制高耗能产业过快增长,加强新建、扩建、技改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探索开展新建、扩建、技改项目节水评估和审查。健全工业节能市场化机制,加快推行工业领域合同能源管理,探索推进工业领域合同节水管理,推广先进节能节水技术和产品。加强节能节水能力建设,完善工业节能节水监管体系。深入推进能源审计、重点行业能效对标和能耗限额管理,启动高耗能行业能效在线管理试点。加强能源和取用水计量基础工作,提高重点企业用能和用水统计水平,加快能源管理中心建设和企业能源管理体系认证 。强化工业污染防治,对污染减排工业项目和不稳定达标的企业实行挂牌整治,在重点污染行业推行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全面实施排污许可证制度。加强重金属和持久性有机污染物防治、固体废物监管和危险废物处置。
(三)依法淘汰落后产能。按照“明确目标,加强组织,落实责任,强化措施,完善机制”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市场基础和企业主体作用,以市场手段为主,综合采用法律、经济、技术和行政等手段,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利用财政、金融、价格、税收等政策鼓励和引导企业主动实施淘汰,鼓励企业优先采取兼并重组和转产升级的方式,妥善处理资产债务、人员安置等问题,努力营造有利于落后产能退出的市场环境。充分发挥法律法规的约束作用和技术标准特别是能耗限额标准的门槛作用,严格执行环境保护、节约能源、清洁生产、安全生产、产品质量、职业健康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加大执法处罚力度,依法淘汰落后产能。
(四)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以提高资源产出效率为目的,推进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积极制定地方标准,实行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建立完善循环经济统计评价制度和标准体系。开发应用源头减量、循环利用、再制造、零排放和产业链接技术,推广循环经济典型模式。重点在钢铁、有色、煤炭、电力、化工、建材、轻工等行业开展循环经济试点,深化重点园区、重点企业的循环经济试点,加大对试点园区、试点企业的技术和资金支持,打造一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示范企业,探索建立适合行业特点和区域特色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在重点污染行业全面开展清洁生产审核,在产业园区进行清洁生产审核试点工作,推动企业加强设备与技术更新、工艺与流程更新、产品重组与设计更新,推动生产过程节材节能、废弃减降化、产品环保化。
(五)积极发展再制造产业。加快制定再制造产业发展的政策与规划,建立政府引导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运行机制和管理模式,明确再制造标准体系,提高再制造发展水平。加强再制造重点技术研发与应用,推进废旧汽车零部件、工程机械、机床、大型冶金设备等重点领域的再制造产业发展。加快再制造产业的旧件回收、技术标准、环保安全保障等支撑体系建设,规范再制造产业发展,重点支持和培育一批再制造示范企业。 坚持“积极发展、扩区建园,提高办园水平”的总体方针和“一园一主业,园区有特色”的布局要求,将产业园区作为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互动发展的重要载体,继续实施“1525工程”和“521计划”,推动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加强园区发展规划指导,做大做强园区主导产业,以关联项目形成产业链,以产业链优化提升产业园区,以特色产业园区构建特色产业集群,以不同区域间的产业集群打造产业带。通过产业带、产业集群和产业链的发展,突破行政区域限制,增强区域间的产业联系、利益联系、互利合作,形成5大经济区之间的互动发展、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
(一)互动发展促进产城一体。按照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原则优化城镇空间布局,围绕工业发展需求完善城镇功能,以产业的增长促进城镇的扩张,以城镇综合承载能力的增强支撑产业发展,有序推进产业园区化、产城一体化。切实加强产业发展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交通发展规划和新农村建设规划等多规衔接、统筹共建。依托德阳、绵阳、广元、攀枝花等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创建以重大装备、数字视听、军民结合、钒钛钢铁等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泸州酒业集中发展区、宜宾五粮液工业集中发展区等“中国白酒金三角”核心区建设及五粮液、泸州老窖、剑南春、郎酒、全兴、沱牌等名酒名镇打造,创建以酒窖、酒肆、酒庄、酒街、酒镇为特色,横跨酿酒原料基地、白酒生产基地、白酒物流交易中心、酒文化展示体验和旅游等为一体、三次产业共生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自贡、乐山打造国家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创建以节能环保、光伏硅材料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依托资阳、遂宁城市新组团,创建以汽车、机车制造和现代物流为特色优势产业的示范新城区。
(二)全力推进天府新区建设。抓住全力推进建设天府新区的机遇,重点发展总部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以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宜居宜业宜商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 ,力争再造一个“产业成都”。将天府新区打造为产城互动的示范,促进跨区域的要素优化配置,进一步探索不同行政区域间的利益平衡机制。实现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协调发展,为建设成渝经济区新的增长极、打造西部地区重要经济中心、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提供有力支撑。
(三)提高园区集聚发展水平。强化产业园区科学规划,推动产业园区优先制定主导产业发展规划,牵总带动园区要素保障规划、功能配套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和区域规划环评。围绕规模化、基地化、特色化,深入推动产业要素资源向园区集中布局,支持产业园区集群化发展,着力提高产业集聚规模效应。不断完善产业园区供电、给排水、防洪、供气、道路、环保、通信、消防等基础设施。规划建立一批园区投融资担保平台和技术创新、专利信息、信息网络、物流中心、质量检测、循环经济、员工培训、专业市场等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提高产业园区的开发利用水平,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探索创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加大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成都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千亿元园区的培育力度,布局一批重特大产业化项目,扩大产业规模,提升发展层次,增强辐射带动力。加快培育壮大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积极推动省级开发区扩区、区位调整和转型升级,扶持一批省级开发区升级为国家级开发区,在符合条件的地方增设省级开发区。总结推广“飞地园区”和合作园区的成功经验,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健全利益共享机制,推动区域间协同发展。
(四)推动园区特色发展。不断强化园区产业特色和功能定位,突出产业高端引领和龙头企业带动,推动园区产业关联、成链、集聚、集约、合作“五向发展”,着力推动运行方式集聚化、布局方式集群化、发展方式集约化,按照“一园一主业”的布局要求,建设一批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功能完善、联动发展的产业园区和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带动关联产业和配套产业集聚发展,积极发展具有较强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优势产业集群。支持建设一批省级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产业承接示范基地。 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发展中小企业,构建龙头引领带动、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精特新配发展的现代产业分工协作体系。
(一)培育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培育大企业大集团,建立健全大企业大集团培育的服务协调机制,强化“直通车”服务,简化审批程序,推进战略资源向大企业大集团集中,鼓励和支持有条件的省内企业通过合并和股权、资产收购等多种形式积极在省内外、国内外实施重组整合,加强并购和投资合作。依托万亿产业带打造和培育优势产业的重大机遇,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充分发挥大企业大集团的龙头带动作用和产业带动作用。
(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围绕推动中小企业量的扩张、质的提升,培育“小巨人”、“成长型”中小企业,推动中小企业专、精、特、新、配发展。加快全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建设,打造中小企业公共服务示范平台,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促进规模以下企业成长,提高小微企业发展能力。营造全社会创业氛围,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完善创业政策,培育创业主体,强化创业服务,以创业促进就业。深入实施“国家100万中小企业培训计划”,推动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
(三)深化国企改革。加大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力度,完善出资人制度,健全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推进国有大型企业股份资本改革,鼓励民间资本参股,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逐步提高国有企业证券化率。解决国有企业历史遗留问题,不断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继续放开搞活国有中小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