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与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沟通交流?

如题所述

我的母亲刘蕊华,1948-1952在北京辅仁大学文学院中国语文学系读本科、1952-1953在中央文学研究所读研究生、1954起任《文艺学习》编辑,工作之一是协助主编韦君宜筹办名家讲座和回答读者来信。但是,她在我20周岁时,毫无文艺色彩、有意无意地与我沟通说,人生有三关,父母关、夫妻关、子女关。我当时只请母亲解释一下父母关。她说,就是父母双全,都在,离婚的父母,也都在。她是在我青春期的时候,与我沟通和释放信号吧!

又过若干年有电视剧《浪子回头记》请我作主题歌歌词,我才查阅资料发现:人有三个叛逆期,不同的叛逆期,有不同的个性发展、心理生理发育特点,父母应对的方法也要不同。好家伙,叛,叛,叛一一1、2-3岁时,出现的叛逆行为是人生第一个叛逆期的表现,称“宝宝叛逆期”。2、6-8岁时,则来到人生第二个叛逆期,称为“儿童叛逆期”。3、12-18岁时,是人生第三个叛逆期,这是大家最常见熟知的“青春叛逆期”。

可就是,那一次,我还发现我有理由写出人生第四、第五个叛逆期,发生在14-44岁之间!就决定写《金不换》《银发丝》两首歌词一一至今仍然觉得一一青年和壮年两个时期,哪儿还有好日子过,全是需要好好沟通的青春期和更年期,哪里单是大人和小孩沟通好不好的叛逆期?

这也就是说从06岁到60岁的每一年,都应该是人生主动质量年(此前和此后被动性大)。父母与子女就血缘关系而言,似乎都在青春期更年期相互缠绕之中,父母在与子女有关叛逆期的度过与渡过时,度光阴的时间度和渡难关的空间渡,不是同在叛逆期之中的么?于是我好像知道了沟通就是度与渡:

李兰颂:《金不换》 谁走路一走就走出一根直线 太阳温情也有不会微笑的脸 谁办事一办就办成一个灿烂 月亮明朗也有每天难画的圆 飞刀要是真能飞过宇宙飞船 拳头厉害何苦顶多砸碎鸡蛋 看从前你我谁是英雄谁好汉 说到底依然浪子回头金不换

李兰颂:《银发丝》 都说人生三道关 爹妈头一关 夫妻相互又一关 平凡更纷繁 儿女有一个 那也是一关 假如三关过得好 一生保平安 都说人生三个茧 爹妈自作茧 夫妻整天二人转 钢丝伴心弦 儿女叫一个 就钻牛角尖 假如愁还照样苦 笑准带来甜 哦 爹妈 哦 夫妻 哦 儿女 走过了一关又一关 裹上了一层层新的茧 要问咱每个人 青发丝咋变成的银发丝 这苦乐人生人生苦乐 不进围城就当春蚕

根据我的经验,有以下几点:

1 理解,你想与叛逆期的孩子沟通,必须理解孩子的想法。想一想自己这个年龄的时候的想法,你就很容易理解孩子的想法。能够理解孩子,沟通起来一般都不困难。

2 赞同,沟通的时候先赞同他的观点,这个很重要,如果你赞同他的观点,大部分孩子会把心里话告诉你,这样一来,你就可以根据他的想法去告诉他,什么事情是错的,什么是对的。这样的沟通,孩子会听你的。

3 把孩子当成自己的朋友,平等关系去沟通,不要用家长的口气,这样的方式,几乎所有孩子都会觉的你是一个好家长,沟通起来会轻松很多。

4 换位思考,如果作为一个家长能够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孩子的想法,那么效果会事半功倍,沟通起来就会引起孩子的兴趣,孩子就会变得喜欢和你交流。

如何与处在叛逆期的青少年沟通交流,这个问题困扰了很多家长,一方面需要考虑孩子的感触,另一方面还要努力纠正孩子的种种思想和做法。根据我长期的观察,为大家分享一些建议,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一、理解接纳。孩子出现的一系列身心变化,孩子自己也是始料不及甚至难以控制,此时特别需要父母的理解和接纳。千万不要看到孩子的某些变化,或者发现孩子的反常行为就大呼小叫、惊慌失措,更不要打骂训斥,横加指责。否则,只会加剧孩子的逆反心理,增加与父母的隔阂。有时孩子的见解虽然不完全正确,但父母的态度必须好,要有耐心听完孩子的话题,然后再谈自己的意见,这样才能让孩子有存在感。

二、换位思考。据调查,90%以上的青少年有了苦恼后不是向父母和老师诉说,而是找朋友倾诉。那些顺利、平稳度过青春期的孩子,大多具有和谐的家庭气氛。青春期叛逆期孩子的最大愿望就是渴望尊重、渴望独立,希望别人把他们当成大人,平等相待。这就要求家长必须转变角色,改变居高临下、命令式的单向教育为平等探讨式的双向教育。从单纯关心孩子的生活起居转变到指导孩子的发展和成长,努力成为孩子的良师益友。我认为其实叛逆期的孩子还是很好沟通的,需要做的就是把叛逆期的家人当好朋友,而不是觉得他处处都是有缺陷的晚辈,可以采取书信的方式沟通,也可以面对面的谈心。

三、忌谈成绩。同青春期叛逆期的孩子交流,家长不要老以学习成绩入题,这样只会让孩子有压力,怀疑家长交流的动机。从而产生逆反心理。交流时,家长可以从家事入手,将孩子的情绪稳定下来后,再谈正事。

四、不做比较。凡事不要一味的把孩子与别人家的孩子作比较。每一个孩子都有每一个孩子的闪光点。我相信孩子们最害怕听到的就是谁家的孩子成绩好、谁家的孩子怎么优秀、你怎么不向别人学习一类的话,孩子不是没有不学习,只是每个人的学习方法不同,所以学习的效果就不同。一味的施加压力,他的压力更大。相互比较,孩子幸福感低,这其中社交网络“功不可没”。个别所谓“神童”的案例在网上被无限放大,广为流传。我越发感到,不要让同龄“神童”的传说扰乱大人的心智,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智慧优势,他们终将活出自己人生和节奏来。

五、允许犯错。这个阶段正是孩子形成主见的关键时期,小错是在所难免的。所以,家长应该允许孩子犯一点错、吃点亏,不要过分束缚孩子的手脚。同时,家长是孩子最好的榜样,家长的良好言行能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六、适当减负。孩子在学校的时候学习压力已经很大了,回到家里可能想放松一下,家长不要强迫孩子去学习,给孩子适当的放松空间,休息过后才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中。

做好以上几个方面、建立信任感是一个慢工出细活的过程,需要家长有足够的耐心和坚持,让孩子真正从内心感受到父母的无条件的关爱和陪伴,信任感会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培养,沟通也会自然和谐起来。

把孩子当成朋友和他平等交流,而不是来命令和说教。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看法逐渐有了自己的理解和认识。逆反心理的产生主要是突出自我的独立性自主性,尊严和存在的价值。当孩子产生逆反心理的时,我们要从这些方面入手,仔细斟酌哪方面存在的问题比较大,然后方法巧妙有针对性的解决。

态度友好的沟通是会直接影响孩子的心理变化,面容和善语言温和的交流,营造一个融洽的交流空间,会使孩子的情绪得以稳定心里踏实。在交流过程中,要用平等的态度,做到细心倾听,适当的给孩子以夸赞,鼓励和肯定,突出孩子自我存在的价值和尊严。

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对某些事物产生兴趣和爱好。有些兴趣和爱好家长不看好甚至难以理解和接受,可孩子的心里非常认同,总是有跃跃欲试的想法,甚至不切实际的去尝试。如果家长用否定,怀疑,打击的态度相对,就会激化矛盾,助长孩子的叛逆心理。这时候你要控制情绪方法得当,态度友好的和他交谈,针对孩子和爱好之间作出分析。如果还不能得到孩子的认同,根据情况可以放手让他去尝试,以满足孩子的独立自主性。也许孩子的兴趣和爱好能得以良好的发展呢?即使碰壁了,悔过之后再面对大人的意见时,也会好好思量用心斟酌。

每个孩子的情况各有不同,家长可根据个人孩子的情况,要有正确的态度做到耐心有针对性的解决问题。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体谅他们的心情,尊重他们的意见,但也不是毫无尺度的放纵,必要时给他们适当的教训,以免孩子走向歧途。

多包容,择时沟通开导…

01
叛逆期孩子最大的特点是:

反叛——你叫我往东,我偏往西,和大人对着干;

自由——争夺更大的自主权,讨厌被束缚,渴望自由;

孤独——认为父母不理解自己,内心孤独、无助;

敏感——想要证明自己,不惜用错误的方式;

求异——我就是我不一样的烟火。

02
和叛逆期孩子相处最大的难点在于:

①父母总想通过打压批评的方式,让孩子服从以及改变,却事与愿违。

②父母把对孩子的爱表现在“过度保护”上,导致孩子拼命想要挣脱。

③父母总觉得孩子还小,不懂事,缺乏对孩子的信任。

④父母总是着眼于孩子的缺点,而对孩子的优点视而不见。

⑤父母习惯于以长辈自居,无法放下身段与孩子平等沟通。

03
父母到底应该如何与叛逆期的孩子和谐相处呢?

①理解

父母要充分表达对孩子的理解。

孩子顶嘴了,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希望有更多自己的空间;

孩子不说话,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在学着自我相处与独立;

孩子发脾气,父母要充分理解——孩子充沛的能量总需要排泄的通道;

结论:父母还有理解之心,是与孩子和谐相处的前提。

②接纳

教育孩子之前先接纳孩子。

孩子和同学打架了,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说教,而是先接纳他的气愤与不满。

孩子考试考砸了,他需要的不是父母将的指责,而是先接纳他受挫的心。

孩子厌学不想上学,他需要的不是父母的说服,而是先接纳他真实的感受和态度。

结论:父母先接纳孩子,孩子才愿意尝试着接纳父母,这是与孩子平等沟通的条件。

③传达

不要想分个输赢,准确传达父母的意见和态度即可。

父母少说以下这几句话:

“你到底有没有在听我说话?!”

“你到底知道自己的错误没有!”

“你下次还敢不敢这样做了!”

“跟你说了多少次,为什么老是改不掉?”

切记,意思传达到位即可,不必和孩子针锋相对,偏要分个对错输赢,多说这几句话:

“这是我的意见,给你参考”

“我认为这样做不好,要不要这样做,你自己决定吧”

“这件事情,妈妈不认可,但我尊重你的决定”

“你对妈妈说话的语气,妈妈很难接受……”

总之,不要奢望孩子能够即时给你反馈,他只要耳朵不聋,他就会思考你传达的意思。

④信任

父母要对孩子表达出足够的信任。

孩子出去玩晚归了——“妈妈相信你能够照顾好自己,但是这么晚回来,妈妈的确放心不下。”

孩子在玩 游戏 没写作业——“妈妈相信你能够安排好自己的事情, 游戏 可以玩,但不要影响功课和休息哦。”

孩子不想去上学了——“妈妈相信只要你感兴趣的东西,你一定可以做好,我们一起看看,哪些科目,我们是比较感兴趣的?”

总之,用表达信任的方式,来和孩子沟通,更能够激发孩子内心的责任感以及信心。

⑦同频

孩子受委屈了,他要的不是大道理,而是父母的感同身受:

“妈妈知道你很难受,很委屈”

孩子受人欺负了,他要的不是父母的警醒和讥讽,而是父母的同理和关爱:

“那个人怎么这样呢,你当时肯定很气愤吧,难关你会这么生气,疼吗?”

孩子想和你说话,他要的不是听你的意见和看法,他需要的是父母专注的倾听:

“嗯,你说的对,然后呢?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

切记,孩子只有在尽情倾述的过程中,他才能够感受到父母的存在以及无限的爱。

《话说叛逆期》

李玫瑾,女,1958年出生,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现为中国人民公安大学教授,研究生导师。

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曾对许多个案进行过详细调查,由此提出预防犯罪要从未成年人教育抓起。

最近各个网络平台上都流传李玫瑾老师的视频,说明大家对李玫瑾老师的 育儿 经验还是非常认可的。

我这里整理了李玫瑾老师的所有视频,并对李玫瑾老师的经典语录做了文字整理,希望能帮助大家学习。

12岁前(依恋期)是孩子性格养成关键期(韩:3~6最关键,6~12潜伏,12弥补)

人在生命早期长期没有得到这种依恋的满足,就容易产生不满足感,从而产生烦躁、敏感、神经质等性格障碍。

犯罪心理学的研究发现:许多杀人恶魔,其冷酷无情的心态往往源于他们在幼年时就没有过形成“心理上的依恋对象”,或者是因为他在10岁前后曾失去“心理依恋对象”。

鉴此,需要所有的父母明白:在准备怀孕、准备养育孩子时,一定要做好思想准备,在孩子出生后的第一年不管如何辛苦,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当然,在孩子12岁之前,依恋现象一直存在,依恋现象与年龄成反比,年龄越小越重要。

青春期出现的隔阂原因在依恋形成期

12岁后发生的问题,缘由在12岁之前。孩子最先发育的是 情感 ,然后是语言,然后是 社会 性发展(即与人交往),接着是观念和性格的发展。

观念来自父母身体力行潜移默化的影响(观的同时形成了念)。性格是后天形成的,与别人有关的行为表现。

情感 满足

人和人的关系始于人的需要的出现,而需要的满足一定和他人有关,在满足的过程当中建立 情感 。所以:

人和人的关系第一是需要,第二是 情感

母亲对孩子想有真正的控制力,尽量在孩子1岁半之前自己抚养孩子。乳儿期孩子无法翻身,如若没有得到到位的抚养,可能导致孩子容易生气、激动。

语言唠叨

依恋期有爱的抚养都是唠叨的,有助于孩子未来言语发展。父母应在孩子3岁前多说话,以培养孩子言语发展。听说话说的多的孩子,语言表达也较早。 社会 性发展与言语发展密切相关, 情感 发展决定言语,言语决定 社会 会性, 社会 性决定认知方式和性格。

性格训练

三岁后的哭声是具有目的性,需要训练。如何训练?

【韩:李玫瑾——性格培养六方面

①克制任性——说不(有闹回家卧室教);

②防止压抑——要东西,多交流,三比一;

③学会控制——防诱惑,等吃有奖;

④学会忍耐——防诱惑,等吃有奖;

⑤防止自私——饭桌不动筷。

⑥经历挫折——跑步,游泳。】

克制任性训练

在孩子三到五岁期间做一次训练,当孩子提出不合理要求时,比如在商场要求购买重复的小 汽车 ,不要打也不要骂,任他哭,不要管,抱回家后放到卧室,且要一对一,关住门,记住“四个不要”,不要骂他,不要打他,不要说教,不要走开。看着孩子闹或者哭,等其精疲力尽时,给点爱,比如擦把脸,并说“还哭吗,想哭可以接着哭”。等冷静后,和孩子讲:“以后有什么事情好好说,如果你能说服我,我没准可以考虑你的要求。”鼓励孩子与家长交流,但保持约3比1的比例满足要求,不可以每次都保证同意。

克制诱惑训练/自我控制训练

比如找点小吃的东西,好吃的东西,刚开始有意识的三天给一次。等形成习惯,约半个月到1个月时间。你向孩子提出一个要求,说明这次给的东西能不能先不吃先保留三天,三天之后妈妈给你加三份。但是如果你吃掉了,三天之后的那份就不再给了。最终要严格执行这个方案,以告诉适当的等待可以获得更大的满足,来克制孩子的冲动。等到上学的时候告诉孩子,你现在的克制是为了今后的长远。

克服自私训练

孩子三岁后开始上桌和大人吃饭开始,立规矩:大人不动筷子,孩子就不可以先吃饭。家人无法按时吃饭,需要孩子先帮忙拨出来缺席的人那份。比如,过年一家人团聚,剥桔子后,让孩子先给爷爷奶奶姑姑爸爸,最后在给孩子自己吃。

经历挫折训练

比如学校的体力训练,再比如带孩子学游泳。学游泳第一天问孩子,第一天下水的感觉,听孩子表述完,再问是不是顺利上岸了?再做总结,孩子一辈子要记住这个感受,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你觉得自己快死了,只要你使劲扑腾,你肯定死不了。以后孩子遇到挫折再次讲述此道理。

在孩子六岁前对他说“不!”

父母若在6岁之前(最晚别超过10岁)对孩子说“不”!,他尽管会因为你的拒绝感受痛苦:但最多也就是痛哭一番,严重些就是哭的气噎、哭得地上滚来滚去……;

可是你若等他12-14岁之后的青春期,你再开始对他“说不”时他不会再哭闹、再气噎,也不再打滚……,他会离家出走,他会服毒自杀、他会跳楼方式威胁父母,因为那时候他已经有对付你的各种能力和选择。

那么,如何对年幼的孩子“说不”呢?

选择孩子早期表现出任性的时间,一般应该在3-5岁。

“说不”的环境要讲究,要让孩子单独面对你,而不要让他在众人面前、或在其他亲属而前面对你。最好选择在卧室内,因为房间里没有危险物品。

你将他置于卧室中,将门关上,让他单独面对你,他会感受一种情境压力,然后,告诉他“你今天这样是不对的!下次不许如此!…

初次这样做,孩子可能会继续哭……,这时一不要打他,二不要骂他,三不要在这时给他讲道理,最好的方法是坐在他面前,看着他哭。他开始时会很伤心,还很气愤,这没有关系。大不了他在哭闹时将头撞在床脚上,但他自己一定知道疼,不再撞……所有的孩子都会从中感知你的反应。

只要你坚决,他就明白了。从此之后,他不会再如此辛苦地与你闹!然后你再进行疏导性教育,恩威并施,让他知道,父母爱他,但父母不迁就他——这种“较量”最早越好。

青春期的的常见问题和对策

青春期又被称为:1.心理危险期;2.人的“第二反抗期”(韩:有说第三反抗期);3.早起教育缺陷的补救期。

青春期的主要变化

生理变化:身高和性发育;

心理变化包括(六点):独立性、自尊、逆反、结伴、幻想、性意识觉醒。

· 青春期教育方式的调整

· 进入青春期父母要少说话,改变唠叨,关键时刻说几句即可,无需孩子承认错误

· 改“要求和命令”口气变“商量”口气

· 将孩子视为自己的“同事”或“朋友”尊重待之

· 让孩子“参与”家中的大事,让他分忧和分责

· 善于从孩子的态度发现自己教育方式中的问题,和孩子沟通什么人生的真谛

· 给孩子以信任,让他自己把握分寸!

· 每个孩子都需要自信和别人的认可,多在外面夸夸自己的孩子,为他的善良、成功、负责表现而骄傲学习是无穷尽的

· 和知识相比,最重要的是孩子的自信和性格的培养。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内心阳光和智力相比,阳光更重要

中学初恋原因及应对方法

初恋原因:家中性别缺失;同学相互影响;生理反应

·注意事项:不要僵持目光对视;建议用文字交流,比如可以采取写信的方式

· 性话题的交流:不要回避与孩子该话题的交流;要和孩子共同讨论异性吸引人的特质;保持家中异性亲人的接触;告诉孩子性交是怎么回事;可以通过书信交流。

网瘾

当孩子迷上网络(成瘾是一种替代的心理和行为),用另外一种更有意思的事给孩子带出来。

给孩子灌输法的意识

当孩子14-16岁生日时,告诉他:将需要对自己负哪些责任?

当他遇到来自 社会 的麻烦时,告诉他:法律的意义首先是保护,如何寻求合法手段解决生活难题。

第一反抗期:2~3岁,挑战扶我;

第二反抗期:7~8岁,挑战权威;

第三反抗期:12~18岁,青春期。

依恋期: 0~12岁;

青春期:12~18岁;

稳定期:18~老年。

叛逆期的孩子蔑视权威、讨厌说教、喜欢尝试新奇甚至是大人坚决反对的事情。

这个阶段要做到:

1、给孩子足够的尊重。不去评价他的玩伴,不翻看他的手机、日记、不随便进入他的房间等。

2、和孩子平等交流,不斥责孩子、不唠叨孩子。因为叛逆的孩子蔑视权威,越斥责,越反叛。要和他站在同一个角度谈事情,让孩子慢慢认可家长的观点,换句话说,就是得让孩子服。

3、让孩子知道爸爸妈妈爱他。叛逆的孩子往往在幼年时或者被骄纵到没有边界感,或者因为父母不在身边或者忙碌而让孩子感觉缺少爱。

感受到尊重、平等、爱是让一个叛逆期孩子回归到正常状态的法宝。

孩子进入青春叛逆期,这时的孩子思想已经从儿童过渡到大人,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和想法,想要独立,不再依赖父母。而父母没有发现孩子的变化,还把他当作儿童来看待,就造成孩子和父母的正面冲突。这时父母觉得孩子变的越来越不听话了,不知道怎样和孩子沟通了。其实这时要改变的是父母,父母要学会怎么和叛逆期的孩子相处,侯妈从事亲子教育十几年,现在跟家长朋友谈谈怎么和叛逆期的孩子相处。

1. 处在青春叛逆期的孩子已经是大人了,父母要尊重孩子,把他当作大人来看,适当的调整一下自己。

2. 多关心孩子,把孩子当朋友来看,倾听孩子的想法,支持孩子并帮助孩子,取得孩子的信任,从而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有什么话也愿意和父母讲了。

3. 尊重孩子的自尊心,青春叛逆期的孩子自尊心非常强,多鼓励和表扬孩子,对孩子多作正面的评价,不打骂孩子,特别是在外人面前,让孩子觉得没有面子,甚至造成与孩子的冲突。

4. 父母要反思自己的言行,注意说话语气,与孩子平等交流,平等相处,不要以父母的名义压制孩子。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