咬文嚼字析“修身”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7-17
“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有所恐惧则不得其正;有所忧患则不得其正;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味。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修身”是领悟大学之道的第五步,“修”意为整治,“身”在这里并非我们的肉体,而解释为“自身”——生命的个体,进一步可解释为“自身的品德”。“修身”即为涵养自身的德行。本段文字重在介绍修身的方法——正其心。

怎么才算“心正”?直接解释比较晦涩,所以古人采用了“反证法”:自己有怨恨,愤怒,恐惧,忧虑,欢喜的情绪就不能端正内心。在这个文中的排比段里“身”的意思不同于前一句“修身”的“身”,而应译为“自身”。因为从逻辑关系解释,本段意在论述可“心正而后身修”,这说明“心正”是“身修”的前提。而“身有所忿懥,则不得其正”,说的是“身”产生的不良情绪,是"心不正”的原因,说明“身”的种种是心正与否的前提,如果将这里的“身”等同“修身”从而解释为“品德”,就会使“身”和”心”互为前提,逻辑不通。并且人是产生情绪的主体,因此,将“身有所忿懥”的“身”解释为“自身”更为合适。

“有所好乐”中,“好乐”怎么读关系到它的意思怎么解释。学生认为:应该为好(四声):喜好,乐读yao(四声)时,作喜好讲,与“好”同义。为什么要这样解释?学生采用了类比推理的方法:该排比段前几句描写情绪的“有所忿懥”“有所恐惧”“有所忧患“其中“忿”和“懥”,“恐”和“惧”,“忧”和“患”都为字异而义同。以此类推,“好”和“乐”应该也是同意义不同字的。

有人要问:“人有七情六欲,很难做到不怒,不惧,不忧,不喜。这么说来,只有寡情冷漠的人才能做得心正君子喽?”非也,儒学强调“中庸”,“正”即不偏不倚,凡事要求过犹不及。情绪也是如此。并且用两个意思相同的字组成一个词语,本身带有语义强调的作用。因此,文中的“忿懥”等词,是指正常的情感过度泛滥而产生带有负面影响的不良情绪。

就拿“好乐”带来解释。

培养自己的爱好没错,但过于沉溺于自己的喜好中,就不可以。比如《伶官传序》里五代十国中,晋王庄宗,曾灭仇敌为父报仇,却终因沉溺优伶而造成灭身亡国的悲剧。用欧阳修的话解释为“智勇多困于所溺。”因而“有所好乐,则不得其正。”

人一旦产生负面情绪,过度纠结于令自己产生负面情绪的事情上,便容易对自己正在的事情心不在焉。所听,所见,所食都只是从自己这里路过,对自己起不到一点作用。“修身”的过程类似于参禅,只不过参的是自己的内心。然而.自己的心都不在家,“修身”,又修之何处呢?

前一章《都上大学了,还要“慎独”吗?》讲“慎独”——谨慎独处时的自己,而“修身”便是在“慎独”时进行的,没有外界因素的干扰。“心正”——摒弃过度的情绪,同一个赤裸,透明的自己交流,了解自我,涵养自身的品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