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pen(/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data/md5_content_title/1b/1b6adfbde408629991556dd3df161937.txt): failed to open stream: No space left on device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68

Warning: flock()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69

Warning: fclose() expects parameter 1 to be resource, bool given in /www/wwwroot/www.wendadaohang.com/inc/function.php on line 2475
有哪些表现现代女性的男艺术家? - 22问答网

有哪些表现现代女性的男艺术家?

如题所述

鲁明军,上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观念与反观念、感性与后感性等话语潮流,喻红的绘画实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他们之间虽然看不出有什么直接的关联或影响,但她似乎不自觉地也被卷入其中。作为“新生代”的一员,她更擅于捕捉日常生活中那些不起眼的瞬间,常常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语言将此瞬间“凝固”为一种极具个人色彩的形式或美学。1999年的“目击成长”系列无疑是一个新的起点。就像一部个人的编年史诗一样,它以复调的叙述方式,描绘了艺术家自己(包括女儿)的成长经历中的一些片段,两条线索几乎没有交叉,除了微观/个人和宏观/公共的简单对应之外,二者源于或展示的都是照片。关键在于,无论绘画和照片,还是复调式的叙述结构,都依赖于一个文本的逻辑。和观念(艺术)有所不同的是,文本并不清晰传达某种意识形态立场和态度,它更接近一种认知、思维和创作方式,所以也就无所谓感性与否。
温馨提示:答案为网友推荐,仅供参考
第1个回答  2019-06-08
90年代初,喻红就有点迷恋人物的肢体动作,比如91年的《恋人们》、94年的《舞者》、96年的《丽人行№1》等,后来在对艺术史经典图像母题的替换中,她所选择的人物造型也同样强调了不同的肢体动作。对此,喻红的想法并不复杂,她是想把具象绘画当作抽象来画,画面诉诸一种建筑式的结构,以此规避写实绘画的文学性和琐碎感。但在我看来,这一方面是给自己施加一种造型的难度,另一方面也赋予了画面一种能动性和视觉感,比如《天梯》中右下方悬空的几个人物,《天幕》中处在画面中间的上下两个舞者,等。我相信,这种肢体动作的选择和表现,还是基于对原图像的一种感知,而这种能动性其实也是为了回应原图像本身的潜力,如《天问》中不同视角的人物造型及其关系,就是根据《赴会佛与菩萨》中云和菩提树的关系重构的。
第2个回答  2019-06-08
王璜生,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的藏品中,有两件喻红的作品,经常被展出并引发话题:一件是喻红本科学习期间画的《大卫》素描头像,整开的大纸,刻画得极为深入、到位、细致与生动,这件作品往往被用来说明中央美院的学生是如何之既有才气又有一扎到底的功夫。而另一件作品是喻红本科毕业创作,题为《川》(1988年),画的是一组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迎风而走的形态,其中最前面的一位女性,大概是喻红自己身影的写照。
第3个回答  2019-06-08
在艺术史家斯托伊奇塔,看来,背景的抽离和转化,意在将画面还原为一张“空白的画布”,而此处,“空白的画布”不仅封死了纵深的结构,同时也抽离了其原本历时性的叙事维度。需要注明的一点是,这一方式并不是此时才出现在她的画面中,其实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她就已经在使用这种方式。只不过到了这里,图像的逻辑虽说依赖于构图形式,但替换的标准还是不乏阿比·瓦尔堡(Aby Warburg)的图像志色彩。她尤其看重人物的动作、姿态、手势和表情,由于抽调了背景,其不仅改变了人物之间的叙述关系,而且像“雕塑”一样,拉开了与观者(心理经验)的距离。可见,这一在“空白画布”上的图像拼贴还是一种文本的逻辑,比较典型的如以克孜尔石窟壁画《四相图》作为形式母题的《天幕》(2010),其“画中画”的结构无疑更是凸显了其文本性。直到2013年的“忧云”系列和《云端》,她似乎放弃了这一形式结构,重新赋予画面以背景,以及视觉的纵深感。
第4个回答  2019-06-08
塞吕西耶,他可以说是纳比画派的创始人了,他就是受到了高更的影响,才有了纳比画派的由来,他也是一位出色的理论家,因此导致很多人都忘了他是一位画家,他的画构思缜密,画作朴素简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