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林大佛的建造理念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5-12

东林大佛是净土法门普度末法众生这一时节因缘而兴起建造,是当代佛教的一件大事因缘,也是当代佛教四众弟子的一项共同事业。东林大佛在以东林僧团为主导,以四众弟子力量为基础,和以国家政府为帮助的条件下得以顺利启动,同时东林大佛的建设理念也日益为信众所关注,东林大佛筹建委会在经过几年的反复辩论和思考,建设的理念也进一步趋向成熟和完善。东林大佛的建设理念主要分为下面几点: 佛教造像肇始于优陀延王,后传至中国,于唐代而至于顶峰。明清之时而趋向衰微。而历代造像皆为利世度生,祈福消灾。优陀延王初造佛像是因佛上忉利天为母说,恩念佛故而造立形像,佛下闫浮提后赞叹优陀延王说:“汝今已作无量利益,更无有人与汝导者,汝今于我佛法之中初为轨则,以是因缘,令无量众生得大信利,汝今已获无量福德广大善根。”因此佛教造像即是为令世间众生,生起对佛教信心,见相而生信,因信而入解脱之门。优陀延王因造像而灭无量罪业,获无量胜福故,佛教信众亦为祈福消灾而造佛形像。因此优陀延王以后,历代造立佛像,相继不断,佛教传入中国,东汉平帝年间,竺法兰迦叶摩腾,首先就是齎佛像而至洛阳。魏晋以来皆因造像而令佛法广为流转,到了唐代造像艺术发展至于顶峰,朝野上下无处不造佛形像。而造像的目的也由利世度生趋向求福消灾。著名的敦煌石窟主要就是丝绸之路的商人为祈消灾免难、平安吉祥而建造的,宋元明清造像已普及民心,但却流于世利。因此佛教因造像而得以流传,世间众生因造像而蒙受福利。造佛形像是佛教传播的媒介和端始,是世间众生祈福消灾的依靠和形式,是世出世间积功累德的方式。
但是到了当代的经济时代,由于中国佛教在文革中断了二十年,一些人对佛教造像功德利益不能了解,而将佛教造像与商业经济结合起来,以股份制实行商业化运作,将佛像变成一个谋利的工具,违背了造像利世度生的本怀和祈福消灾的初衷,影响了佛教的形象,国内外佛教同仁对此多有微词。有鉴于此,东林僧团决定以纯宗教理念和品格,依靠佛教四众弟子的力量建设东林大佛,建成后将免费提供社会各界人士和信众礼拜瞻仰。 东林大佛工程以纯宗教理念进行建设,整个工程分为大佛朝礼区、弘法修学区、慈善安养区、隐逸文化区,建成一个集信仰、弘法、教育、修行、慈善、安养、佛教交流为一体的东林净土文化苑,为四众弟子提供一个信仰、闻法、修行的场所,建成一个西方极乐世界的中转站。因此东林大佛工程即是为佛教四众弟子而建设的一个利生工程,同时也是四众弟子共同建设的一个佛教工程。
东林大佛净土苑的整体规划已经完成,几个功能区也在进一步细化。大佛朝礼区由48米高的阿弥陀佛铜像、接引桥、三圣殿、莲池说法殿等几个主要建筑组成,以唐代建筑风格为基调,同时运用壁画和浮雕以及现代科技声光电将西方极乐世界的圣境尽量展示出来,令瞻礼者目睹极乐盛况而生起仰慕欣求之心,引发往生净土之愿,同时也为佛教四众弟子提供一个礼拜供养的境缘,因此大佛朝礼区的建设是东林净土苑的一个中心,是大众朝礼的圣境。
弘法修学区由大愿王寺、净宗学会、东林净土文化基金会等单位组成。在大愿王寺内设立净宗学院,研习净土教典,面向广大的四众弟子授予经教,为广大的净土信众提供修行理念。
慈善安养区有居士安养中心、慈善功德会、闭关中心等项目工程。居士安养中心将为海内外四众弟子提供一个晚年安养的归宿和念佛往生的场所,成为极乐世界的中转站。慈善功德会将以慈善为方便,积极引导广大群众信受佛教,念佛求生净土。闭关中心为海内深信净土的四众弟子提供一个闭关修行的场所。
隐逸文化区主要由比丘尼院、大德精舍和佛教交流会所组成,主要为比丘尼和大德长老提供一个修行静养的环境,同时建有佛教交流会所,为佛教界提供一个相互沟通、交流联系的场所。
彰显宗教品格,不收朝礼门票,旨在利生度世,依靠佛教四众弟子的力量共襄胜举。伏翼诸广大的佛教四众弟子,同心同德,各尽所能,参与东林大佛工程建设,自种无上福田;圆满往生资粮,成就无上佛道。建成后的东林大佛净土苑是一个集信仰、弘法、修行、教育、安养、慈善、佛教交流为一体的多功能佛教场所,是一个新的佛教发展模式,对净土宗及未来中国佛教的发展都具有深远的意义。东林大佛工程的建设将为人类提供一个精神回归的家园,引导无量的有缘众生,出离轮回的苦海,回归弥陀座下,极乐的故乡,利益千秋、泽被万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