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时墙柱梁活荷载需要折减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7-09-30
你可以参考《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附条文说明]》JGJ3-20104荷载和地震作用4.1竖向荷载4.1.1高层建筑的自重荷载、楼(屋)面活荷载及屋面雪荷载等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采用。4.1.2施工中采用附墙塔、爬塔等对结构受力有影响的起重机械或其他施工设备时,应根据具体情况确定对结构产生的施工荷载。4.1.3旋转餐厅轨道和驱动设备的自重应按实际情况确定。4.1.4擦窗机等清洗设备应按其实际情况确定其自重的大小和作用位置。4.1.5直升机平台的活荷载应采用下列两款中能使平台产生最大内力的荷载:1直升机总重量引起的局部荷载,按由实际最大起飞重量决定的局部荷载标准值乘以动力系数确定。对具有液压轮胎起落架的直升机,动力系数可取1.4;当没有机型技术资料时,局部荷载标准值及其作用面积可根据直升机类型按表4.1.5取用。2等效均布活荷载5kN/m2。4.2风荷载4.2.1主体结构计算时,风荷载作用面积应取垂直于风向的最大投影面积,垂直于建筑物表面的单位面积风荷载标准值应按下式计算:4.2.2基本风压应按照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规定采用。对风荷载比较敏感的高层建筑,承载力设计时应按基本风压的1.1倍采用。4.2.3计算主体结构的风荷载效应时,风荷载体型系数μs可按下列规定采用:1圆形平面建筑取0.8;2正多边形及截角三角形平面建筑,由下式计算:3高宽比H/B不大于4的矩形、方形、十字形平面建筑取1.3;4下列建筑取1.4:1)V形、Y形、弧形、双十字形、井字形平面建筑;2)L形、槽形和高宽比H/B大于4的十字形平面建筑;3)高宽比H/B大于4,长宽比L/B规范在不大于1.5的矩形、鼓形平面建筑。5在需要更细致进行风荷载计算的场合,风荷载体型系数可按本规程附录B采用,或由风洞试验确定。4.2.4当多栋或群集的高层建筑相互间距较近时,宜考虑风力相互干扰的群体效应。一般可将单栋建筑的体型系数μs乘以相互干扰增大系数,该系数可参考类似条件的试验资料确定;必要时宜通过风洞试验确定。4.2.5横风向振动效应或扭转风振效应明显的高层建筑,应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影响。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的计算范围、方法以及顺风向与横风向效应的组合方法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的有关规定。4.2.6考虑横风向风振或扭转风振影响时,结构顺风向及横风向的侧向位移应分别符合本规程第3.7.3条的规定。4.2.7房屋高度大于200m或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宜进行风洞试验判断确定建筑物的风荷载:1平面形状或立面形状复杂;2立面开洞或连体建筑;3周围地形和环境较复杂。4.2.8檐口、雨篷、遮阳板、阳台等水平构件,计算局部上浮风荷载时,风荷载体型系数μs不宜小于2.0。4.2.9设计高层建筑的幕墙结构时,风荷载应按国家现行标准《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玻璃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02、《金属与石材幕墙工程技术规范》JGJ133的有关规定采用。4.3地震作用4.3.1各抗震设防类别高层建筑的地震作用,应符合下列规定:1甲类建筑:应按批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结果且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的要求确定;2乙、丙类建筑:应按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计算。4.3.2高层建筑结构的地震作用计算应符合下列规定:1一般情况下,应至少在结构两个主轴方向分别计算水平地震作用;有斜交抗侧力构件的结构,当相交角度大于15°时,应分别计算各抗侧力构件方向的水平地震作用。2质量与刚度分布明显不对称的结构,应计算双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其他情况,应计算单向水平地震作用下的扭转影响。3高层建筑中的大跨度、长悬臂结构,7度(0.15g)、8度抗震设计时应计入竖向地震作用。49度抗震设计时应计算竖向地震作用。4.3.3计算单向地震作用时应考虑偶然偏心的影响。每层质心沿垂直于地震作用方向的偏移值可按下式采用:4.3.4高层建筑结构应根据不同情况,分别采用下列地震作用计算方法:1高层建筑结构宜采用振型分解反应谱法;对质量和刚度不对称、不均匀的结构以及高度超过100m的高层建筑结构应采用考虑扭转耦联振动影响的振型分解反应谱法。2高度不超过40m、以剪切变形为主且质量和刚度沿高度分布比较均匀的高层建筑结构,可采用底部剪力法。37~9度抗震设防的高层建筑,下列情况应采用弹性时程分析法进行多遇地震下的补充计算:1)甲类高层建筑结构;2)表4.3.4所列的乙、丙类高层建筑结构;3)不满足本规程第3.5.2~3.5.6条规定的高层建筑结构;4)本规程第10章规定的复杂高层建筑结构。注:场地类别应按现行国家标准《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的规定采用。4.3.5进行结构时程分析时,应符合下列要求:1应按建筑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选取实际地震记录和人工模拟的加速度时程曲线,其中实际地震记录的数量不应少于总数量的2/3,多组时程曲线的平均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应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在统计意义上相符;弹性时程分析时,每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65%,多条时程曲线计算所得结构底部剪力的平均值不应小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80%。2地震波的持续时间不宜小于建筑结构基本自振周期的5倍和15s,地震波的时间间距可取0.01s或0.02s。3输入地震加速度的最大值可按表4.3.5采用。4当取三组时程曲线进行计算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宜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包络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当取七组及七组以上时程曲线进行计算时,结构地震作用效应可取时程法计算结果的平均值与振型分解反应谱法计算结果的较大值。4.3.6计算地震作用时,建筑结构的重力荷载代表值应取永久荷载标准值和可变荷载组合值之和。可变荷载的组合值系数应按下列规定采用:1雪荷载取0.5;2楼面活荷载按实际情况计算时取1.0;按等效均布活荷载计算时,藏书库、档案库、库房取0.8,一般民用建筑取0.5。4.3.7建筑结构的地震影响系数应根据烈度、场地类别、设计地震分组和结构自振周期及阻尼比确定。其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αmax应按表4.3.7-1采用;特征周期应根据场地类别和设计地震分组按表4.3.7-2采用,计算罕遇地震作用时,特征周期应增加0.05s。注:周期大于6.0s的高层建筑结构所采用的地震影响系数应作专门研究。4.3.8高层建筑结构地震影响系数曲线(图4.3.8)的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应符合下列规定:1除有专门规定外,钢筋混凝土高层建筑结构的阻尼比应取0.05,此时阻尼调整系数η2应取1.0,形状参数应符合下列规定:1)直线上升段,周期小于0.1s的区段;2)水平段,自0.1s至特征周期Tg的区段,地震影响系数应取最大值αmax;3)曲线下降段,自特征周期至5倍特征周期的区段,衰减指数γ应取0.9;4)直线下降段,自5倍特征周期至6.0s的区段,下降斜率调整系数η1应取0.02。2当建筑结构的阻尼比不等于0.05时,地震影响系数曲线的分段情况与本条第1款相同,但其形状参数和阻尼调整系数η2应符合下列规定:1)曲线下降段的衰减指数应按下式确定:4.3.14跨度大于24m的楼盖结构、跨度大于12m的转换结构和连体结构、悬挑长度大于5m的悬挑结构,结构竖向地震作用效应标准值宜采用时程分析方法或振型分解反应谱方法进行计算。时程分析计算时输入的地震加速度最大值可按规定的水平输入最大值的65%采用,反应谱分析时结构竖向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可按水平地震影响系数最大值的65%采用,但设计地震分组可按第一组采用。4.3.15高层建筑中,大跨度结构、悬挑结构、转换结构、连体结构的连接体的竖向地震作用标准值,不宜小于结构或构件承受的重力荷载代表值与表4.3.15所规定的竖向地震作用系数的乘积。4.3.16计算各振型地震影响系数所采用的结构自振周期应考虑非承重墙体的刚度影响予以折减。4.3.17当非承重墙体为砌体墙时,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自振周期折减系数可按下列规定取值:1框架结构可取0.6~0.7;2框架-剪力墙结构可取0.7~0.8;3框架-核心筒结构可取0.8~0.9;4剪力墙结构可取0.8~1.0。对于其他结构体系或采用其他非承重墙体时,可根据工程情况确定周期折减系数。本回答被提问者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