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礼随份子钱是不是相当于早期的众筹?为什么?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9-07-23
这种可能源于古老互助形态的份子钱, 形成了一种习俗式的社交, 从某种程度上是对社交关系产生稳定效果. 只要你继续在本地发展, 那么你脱离不了与本地亲朋邻里的社交, 份子钱就是一种非契约关系的俗成社交, 只要你还在参与这种社交, 就表明了你重视并维持这种社交关系的态度, 使其他在此社交圈内的人感觉到你的这种友好态度. 因为你不是免费参加这种社交的, 而是在付出了份子钱的前提下参加了社交, 你付出了经济代价, 因此别人就能感觉到你对待这个社交圈的重视程度. 如果你参加了这场社交(也就是赴了宴吃了饭)却没有凑份子钱, 你没有付出和别人相同的代价, 别人就可能认为你不重视这场社交. 因为份子钱已经不是单纯的经济互助, 而变成了社交, 付出份子钱的人多少都有一种投资心理, 即:我付出一定的代价参加这场社交, 希望维持与此圈子的稳定关系, 是有求回报的. 所以, 如果有人不出份子钱作为代价, 那么这个人可能不期待在这个圈子中保持稳定和互动的社交关系, 不求在此社交圈内获得回报, 不会为社交行为负责.
第2个回答  2019-07-23
份子钱”的起源和农耕文化密切相关。农耕时代凭一人之力或一家之力难以办到的红白喜事,如果集合了亲朋好友的“众筹”,每人出一点“份子钱”,办起来就简单多了。而且,这个月“出份子”帮助了别人,下个月自家有事,别人也愿意过来为你筹资,主要是可以相互帮助。清末民初:送份子钱成为上流社会举办喜事必不可少的项目。尤其是满族八旗,为了体现身份更讲究送份子钱的礼节。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描述过家里为了凑份子钱发愁作难的情景。
第3个回答  2019-07-23
人生的所谓真正朋友或者说知己/知音, 可能没有这么复杂而功利, 但是在一般社会交往里, 人心隔肚皮, 只能通过人的行为结果来判断人心, 所以对于大多数非真朋友/非知己的交往, 不得不通过一些礼品/物质/利益的游戏规则来驱动人际关系.路遥知马力, 日久见人心. 时间将证明一切交往的结果. 比起高攀不降的房价, 份子钱尚不足以埋青春葬理想. 这个份子钱, 只是壮阔人生中的一点涟漪而已.
第4个回答  2019-07-23
婚宴份子钱的确有亲朋邻里互相帮衬的意思, 别人结婚你凑份子, 等你结婚的时候别人凑份子, 不仅捧人场, 也捧钱场.物质文明发展到现代社会, 一个家庭已经不像古时候那样需要依靠亲友互助来完成结婚, 但是社会发展出了文化, 发展出了社交心理, 或者参杂了我们常说的面子/排场/虚荣心.
第5个回答  2019-07-23
我们结婚的时候确实是最困难的时候,买房首付装修买车婚宴钻戒蜜月等等加起来把我们小两口和公婆的积蓄都掏空了还欠了很多外债。结婚时的份子钱真的是雪中送炭,直接解决了近十万的牌照问题。老实说要不是份子钱我们拍到牌照了都没钱去上牌。婚后一两年经济立马好转,公婆不仅把外债还了,我们手里也开始有了积蓄。当我同事朋友逐步也开始结婚时,我还礼时都是略多于对方当初给我的礼金的,而且毫无压力,毕竟不可能所有人都同时结婚不是吗?即使有人没邀请我参加婚礼,我知道了也会微信转账把礼给还了。在我结婚前已婚的,我也会趁他们生娃或搬家这种大事时把礼给还了。真的就是众筹的感觉,在你最困难的时候帮你来解决经济困难,而以后一家一家慢慢还几乎也没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