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治秘史:清朝皇帝顺治为何出家当和尚?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11-07

顺治皇帝放下荣华富贵,放下至高无上的权利去当和尚,这听起来是有点不可思议的。然而在顺治去当和尚的背后原因是什么?一起来看看。

破解顺治皇帝退位当和尚之谜?

在中国古代社会,当皇帝可以说是所有男人的最高梦想。然而,这世上却有这么一个人,在已经做了很多年皇帝,也得到了皇帝应该有的一切的时候,他却腻烦继续坐龙椅,开始抛弃一切物质与荣耀,非要做一个光了头的只能吃斋念经、不许接近女色的和尚,这个人就是顺治帝。他的这一反常行为,被后世称为清初三大疑案之一,即“顺治出家”。

皇帝不做了,去当和尚,这件事听起来的确很新鲜,甚至令人感到不可思议,但在历史记载中,顺治帝出家当和尚这件事,还确有其事。

据记载,顺治帝信奉佛教已久。清皇室在关外时,藏传佛教就对其有着深刻的影响。顺治帝的生母孝庄文皇太后是蒙古族人,自幼就深受佛教的熏陶,加之国事沉重繁忙、政治气氛紧张,又恰逢年轻寡居,故此,孝庄皇太后更需要依靠佛教信仰来解脱内心上的苦楚。她的这种思想和行为,在无意识中,也深深影响了幼年时期的顺治帝。另外,在宫中服务皇室人员的太监,也由于孤独和寂寞,大多都信奉佛教,他们的行为和言语,也或多或少地影响着顺治帝。而且顺治帝的家庭生活并不是甜蜜和美的,为了找到一个精神寄托,所以他也对佛教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据考证,最早记录顺治帝接触和尚的时间,是顺治八年十一月初八日(1651年12月20日),地点是今河北省唐山市迁西县的景忠山。那次出行,顺治帝不仅更加深入地认识了佛教,还把作一名高僧当成了人生的信仰和追求。顺治十四年,在太监的安排下,顺治帝在北京的海会寺,与主持憨璞聪和尚见面交谈,应该说那次见面很是成功,相谈甚悦,令忧郁寡欢的顺治帝心花怒放。憨璞聪和尚高深的佛学造诣以及高雅的言谈举止,都深深吸引了20岁的顺治帝。于是,顺治帝就想将憨璞聪和尚召进皇宫讲经说法。

憨璞聪和尚(1610―1666),清代临济宗高僧,字憨璞,福建延平顺昌人,俗姓连。15岁出家于天王寺,三年后剃发。25岁起游历四方,后在杭州太平寺修行佛法。顺治十三年五月,开始在北京城南的海会寺做主持。康熙五年十二月八日圆寂,享年57岁,遗有《明觉聪禅师语录》十六卷。

关于憨璞聪和尚进皇宫讲经说法一事,《憨璞禅师语录》上曾有记载:

顺治十四年十月初四,召对万善殿。上问:从古治天下,皆以祖祖相传,日对万机,不得闲暇。(朕)如今好学佛法,从谁而传?对云:皇上即是金轮王转世,夙植大善根,大智慧,天然种性,故信佛法,不化而自善,不学而自明,所以天下至尊也。

在皇宫的佛法参禅活动中,顺治帝的精神得到了寄托和极大的充实,于是,在兴奋欢喜之下,顺治帝赐憨璞聪和尚为“明觉禅师”封号。憨璞聪和尚见顺治帝对佛教如此痴迷和虔诚,就向其推荐了玉林、木陈等另外几名高僧,其中,玉林和尚在日后被尊为顺治帝本师。

玉林和尚(1614―1675),又称玉林通和尚、玉林通禅师,法号通,字玉林、玉琳,世称玉琳国师。江苏省江阴人,俗姓杨。明末清初时期的名僧,任浙江湖州报恩寺主持,1658年奉诏入京,在万善殿弘扬佛教大法,受“大觉禅师”封号。未久,留其弟子茆溪行森和尚在北京继续佛教弘法事业。翌年,进封“大觉普济禅师”,赐紫衣。

也许,这时候的顺治帝觉得自己还达不到对佛的真正虔诚,他突发奇想,决定玩点大的:自己也要有个正式的佛家弟子法号。

顺治十六年,顺治帝终于按捺不住自己对佛的那颗仰慕已久的心,于是,就请玉林和尚为自己起法名。

玉林和尚哪里敢做天下大不敬的事情,但这时候的顺治帝决心已下,固执地坚持,不仅声称这种做法是自愿的,而且还提出“要用些丑点的字眼”。玉林和尚被逼得实在没有办法了,只得遵旨,写了10余个字,供顺治帝选择,顺治帝选择了“痴”字,认为只有这个字,才能表达自己对生活、对佛教的一片痴情真心。按照佛教中,龙池祖法派行辈规则,号在前,名在后,普通只称名号,玉林应称为玉林通和尚。“通”是玉林的行辈,而玉林和尚的弟子均用“行”字,于是,按照这种规则,顺治帝的法名被称为“行痴”,法号“痴道人”。自此,顺治帝在与玉林和尚一起禅佛时,自称弟子福临;与玉林弟子之间则称师兄师弟。玉林和尚为了安抚顺治帝,则称他为“佛心天子”。为此,顺治帝还刻有 “尘隐道人”、“痴道人”、“懒翁”等称号的印章。

顺治十六年,虽然顺治帝与僧侣之间的禅佛活动相当频繁,但作为九五之尊的顺治帝,当时其弟子身份还仅限于佛门,对此,尽管官方没有任何记载,但是在《玉林国师年谱》上,却有如下的表述:

师自前三月十五日面圣,留供西苑万善殿者两阅月,常不卸帽,不脱伽黎,上传师真,留供大内,恩蒙顾问者非一一。然上如不问,则不敢强对。语不及古今政治得失,人物臧否,惟以第一义谛启沃圣心。盖不敢孤徵召僧伽之明诏也。

佛法的教义、僧侣的禅佛,对顺治帝的影响的确很深,也许佛法的修心养性、戒骄戒躁法以及淡泊人世一切名利是非的观念,正好能填补性格焦躁、粗暴的顺治帝的空虚的内心,这也是他所需要的精神寄托和生命支柱。在木陈和尚的《北游集》里面,曾这样写道:

上龙性难撄,不时鞭扑左右,偶因问答间,师,启曰:“参禅学道人,不可任情喜怒,故曰:‘一念嗔心起,百万障门开’者此也。”上点首曰:“知道了”。后,近侍国柱语师云:“如今万岁爷,不但不打人,即骂亦希逢戏。又万岁爷极赞老和尚胸怀平坦,亦最慈和乐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