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售企业扩张发展战略及路径选择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5-12-29
目前中国零售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2012年各大零售集团的销售业绩普遍大幅下滑,关店现象时有发生,电子商务冲击力越来越大,当前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的一个拐点。所有的零售商必须具备识别风险、调整战略方向的能力,才能顺利度过这个拐点,战略调整到位的零售商甚至可以利用这样一个拐点实现质的飞跃。

转型7大驱动力

行业发展驱动力
国际零售商以及国内大型零售商在组织架构设计、管理手段应用、先进技术推广等方面都在不遗余力的创新,推动了零售行业的变革,紧跟先进零售商的成功经验,是长期扎根于行业的首选捷径,零售企业可以在学习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的过程中加以总结和运用,使得企业自身避免重蹈覆辙,快速高效的发展。社会技术手段的不断变革使得信息壁垒不断消除,消费者信息的透明化推动着零售业态进行转变,消费者购买行为随着信息技术的变化而转变,引导着未来零售商服务手段、营销手段、沟通手段、管理方式和供应商合作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这些变化一点一点渗透到零售行业中,要求零售商不断跟进和创新,随时保持活力。
经济大环境驱动力
当前经济大环境下,国家出口前景黯淡,经济低迷,消费乏力,国际知名品牌对国内品牌竞争产生挤出效应,致使很多国内品牌出现库存积压等危机,对零售商店内品类齐全和商品质量造成影响。在此消费疲软的大环境下,如果企业能通过修炼内功,提升企业管理能力,借助于信息系统,快速兼并其他拥有好的商圈资源,但欠缺经营能力的零售企业,为企业日后的发展奠定基础。
顾客信息对称驱动力
原来顾客购买商品前获取信息的渠道很少,无法及时有效地进行商品价格、功能等的比较,更多的消费为冲动型消费,所以零售商更多以营造冲动型消费为与顾客沟通的出发点。而现在随着网络的发展,天猫、京东、亚马逊等电子商务平台的运营,智能手机的运用,微博、微信等多种信息技术的运用,消费者对信息的掌握从信息不对称发展到信息对称。消费主力年龄结构的变化、消费者更加知识化、理性化,新一代消费者从购买商品转变为购买服务和消费体验,对于商品本身更注重实用。零售企业所拥有的商品信息及其外延已经完全不能服务于未来消费者购物时所需要的体验。零售企业可以通过技术手段和流程优化实现与顾客的有效对话和真诚沟通,从而在新的环境下赢得消费者的再一次亲睐。
新技术发展驱动力
智能手机、电子价签、客流统计、平板电脑、云平台等新技术逐步成熟,其成本也在逐步下降,将这些技术有效的渗透到企业管理中会对企业的生产效率大幅提升,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这些新技术的运用到企业管理的细节中,为零售企业发展带来生机。
成本增长率驱动力
当前情况下人力成本、租金成本、管理成本、交易成本都在不断的攀升,零售商每年成本费用的增长率普遍大于6%,而这6%的费用增长率是刚性的,不可逆的。所以零售企业面临控制好自己的成本增长率低于行业水平或者低于竞争对手水平是企业在低迷的经济环境下提升企业经济存活能力最主要的一个手段。全面预算管理下的成本控制方法优化是实现控制成本增长率的最有效的工具,在信息化过程中也会作为重点项目深入到企业各个层面。
劳动生产率驱动力
劳动生产率是衡量资源产出价值的指标,高劳动生产率是企业生存的起码条件。前几年,零售行业快速扩张,导致人才供不应求,企业间互挖人才,导致导购、收银、一线管理人员的素质下降很快,但岗位薪水却上升了很多,很难与顾客当前升级的需求匹配,最终导致行业内工资不断上涨但劳动生产率下降。信息化的手段是提高劳动生产率,提高工作满意度,提高工作业绩的有效途径。应该通过信息化固化优秀的管理思想,优化管理流程,打通管理结点,复制管理人才,通过信息系统让各种能力的人才各尽其用,凝聚成高效卓越企业。
内部控制驱动力
国内零售上市公司越来越多,上市企业对内控要求也就更高。上市后对组织架构、战略发展、全面预算、财务核算、资金管控、资产管理、人力资源、招商采购、工程项目、信息系统、选址装修、风险评估等各个方面都按照上市公司《中国企业内控规范体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并成为通过审计的硬性指标。企业的透明化、全流程化、精细化、平台化是内控对上市企业管理的引导方向。
通过具体分析,我们更有了内在动力去提升零售企业的服务能力、管理能力,认清零售行业变化的内在规律,联合供应商、员工、管理层为顾客提供更优质、更鲜活、更高效、更贴心、更放心、更创新的服务。

五大方面全面提升

零售企业在七大驱动力下,需要从战略、管理、资源效率、成长方式、手段五个方面入手,齐头并进,全面提升,实现战略转型。
战略路径
零售企业走向集团化多业态管控模式是未来趋势,建立强势集团管控中心,以九大职能板块入手实现整个集团从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涵盖人力资源管理、集团财务管控、顾客服务平台、零供协作平台、协同商务、地理资源管理、集团招商管理、智能决策分析、现场服务管理。无论百货业态、超市业态、购物中心业态、专业店业态、服务品牌分销业态、物流业态、酒店业态、餐饮业态、文化休闲业态、置业业态等各种实体运营层面的组织均需要基于集团管控下来运作。
集团化战略更加有利于于未来企业自身拓展多业态、多区域,企业间收购、兼并,在收放之间能很好地找到集团企业管理的平衡点。通过集团信息化的建设,集团实现了对各业态在九大职能方面的收放自如,找到企业管理的更高境界。
管理路径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强势消费者时代已经来临。面对这种市场环境,零售企业需要为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管理层搭建互动融合平台来打通信息,消除信息壁垒。互动融合平台基于业务流程一体化、多渠道一体化的理念,满足消费者服务体验,员工创新体验,供应商互动体验,实现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管理层之间信息需求透明化管理。消费者利用碎片化时间,沟通更加方便;员工反馈、建议、指导、贴心服务响应更加迅捷;供应商创新设计、服务等快速送达,并得到商圈反馈;管理层决策思想及时得到执行,实现人性化的管理。将信息化服务于企业管理的每个环节,员工、供应商与管理层协同快速响应消费者不断变化的需求是面对强势消费者时代来临的重要手段。融合平台的理念正体现了平等互利的基本价值观,这是未来社会关系行为的准则之一,基于平台实现流程优化的自适应,动成长;基于平台实现消费者需求的碎片化收集、整理、分包设计、分包生产、最后形成完整供应链优化。社会意义上极大地降低整个社会的无效库存、盲目生产,成为未来环保、绿色社会的标准化平台。
资源效率路径
当前零售商更多将关注点放在以商品资源及品牌资源管理,以每一个商品的毛利来核算实际财务收益,这属于事后利润管理,这个利润只体现过去管理水平,对未来企业的盈利能力并不能充分反映。
零售商在未来应该借助于信息化平台资源融合地理资源、消费者资源、供应商资源、资本资源、员工资源,充分发掘各种资源的独有价值,将资源分级、分生命周期管理,将各种级别资源实现效用最大化。比如利用卖场资源系统充分挖掘基于地理与空间信息的商圈价值;利用CRM系统充分实现对消费者的个性化服务;利用招商系统与零供协作平台实现供应商服务全面信息化;通过财务管控实现资本效率最大化;通过人力资源系统为员工打造成长与创新平台。资源价值综合性的体现到整个盈利模式中去,形成一种良性互补最优化的组合,这是资源效率优化的重要方向。良性健康的企业,才能更好地应对来自经济、行业、政策、供应商、技术等风险。
成长方式路径
目前在零售企业大多数总经理、部门经理、采购经理、门店销售主管等管理层以销售额、毛利额和增长率等经营指标作为主要的考量指标。考量指标过于单一,并不能很好地反应企业各个方面的运营状况。
未来将向精益化成长多角度考量方向发展。通过对财务数据、消费者服务、供应商服务、员工成长、运营过程、员工学习等多角度作为考量指标,综合考量企业的成长价值、长期盈利能力,为企业带来创新,迎合时代的发展,满足顾客的需求,提高服务能力,提高与供应商的沟通能力和商务能力,为企业带来独有的核心竞争力。
手段路径
零售企业当前更主要以员工操作数据采集过程为主,信息的消费也主要集中在企业内部。信息搜集渠道单一,内容不丰富,效率低下。信息的使用效率也不够,没有发挥出信息的最大价值。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未来将朝着以云平台社会化移动互动技术方向发展。北京长益公司的商友BRES平台基于云计算,实现全角色服务。通过对电子商务、移动POS、电子价签、自助导购、平板电脑、移动支付、智能终端APP、PDA应用、客流统计、自助收银等终端技术渗透到企业与员工、消费者、供应商互动过程中。通过智能分析对海量数据分析并将结果实时向消费者、供应商、员工、管理层展示的可视化信息消费;融合微信、微博、社交网站、电子商务等社会化沟通工具,成为与员工、顾客、供应商、管理层进行沟通的主要手段。这些体系实现了消费者和供应商之间自主数据的交互,实现了消费者与供应商自助服务,员工创新服务的动态成长平台。
零售商与供应商的合作模式转变在当前技术手段下,完全可以改变现在大类码销售的固定、粗放式合作,这一点是零售行业转型的关键核心,占到零售销售额最大部分的百货服装类商品一定能利用好当前的有利技术条件,分析供应商困境状态,创新出打通供应商与消费者全流程供应链的新模式,降低消费者购物成本,优化供应商交易成本,实现零售行业的良性发展与转型。
文/吴雪军(零售科学研究中心主任)本回答被网友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