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规的酒规-地方民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16-06-02

酒规
神农架人勤劳朴实、粗犷豪爽、热情好客。农户家家都会酿酒,人人都会喝酒。酒主要是黄酒和包谷酒。待客必以酒,客人越醉主人越高兴。酒宴很热烈,酒规十分繁杂,达一百零八种之多。首先是敬酒,敬酒者得先喝空门杯才有敬酒资格,还得向敬酒者声明,叫“叫杯”,叫杯后将杯子斟满双手奉到被敬者面前。被敬者喝完后又斟满还给敬者,叫“还杯”。为了表示礼貌,被敬者一般都先将自己门杯喝空敬给敬者,叫“回敬”,回敬后再喝空敬者的杯子斟满归还,叫“还杯”:或“先敬后还”。一般是主人先敬客人,客人间也可彼此互敬。其次是碰杯,碰杯无需交换酒杯,相碰后各自喝完再斟满即可。最繁杂的是“转杯”,有正转、反转、隔单转、隔双转等多种形式。一般只主人有发转杯的权利,客人逢到面前敬杯太集中时,为了威慑众人,也发转杯。不同的是主人发的转杯到每人面前只一杯,客人发的转杯却往往包括席上所有的酒杯,必须杯杯见底才能往下转。这种转法又称赶“麻雀”。接还“赶麻雀”的杯子又分两种情况,一种是往下转时将自己的门杯留下,这样可以越转越少,最后回到发起者手里只有一杯。另一种是按顺序往下转,最后八个杯子都回到发起者面前,他再一一还给众人。因此,没有相当酒量是不敢轻易赶麻雀。还有一种叫“填空”,即发现有人将杯子敬出去了,立即敬上一杯。又有一种叫“请人还杯”,即不直接将杯子还给敬酒者,而是先敬给第三者,再有第三者将杯子还给敬酒者……五花八门,只要能说出一点理由,找到一条借口,就算一条酒规。目的只有一个,尽量让人多喝,场面越热闹,人们越高兴。
喝冷酒
神农架下谷乡是土家族聚居区,若到山民家做客,主人首先端出一杯酒说声“请喝茶”,这种以酒代茶的习俗叫喝冷酒。客人接过酒一饮而尽主人才会高兴,若不会饮酒应向主人讲明,浅尝一下,以示对主人的尊重,喝过冷酒,主人这才泡上热茶。 在滨海的宴席上,客人熔唪后.每桌便要产生斟酒人,滨海人把他尊称为“酒司令”.一般每桌设两人。大部分是主人任命位次最低的年轻人.有时也有毛遂自荐的。五六十年代,酒司令专司斟酒,并不入席。改革开放以后,酒司令即住席中产生,既为大家服务,又是席中成员,对其要求也增加了新内容,要其善饮、能言、机灵、年轻。掌此职者。尽管资历最浅,辈分最低,年龄最轻,席位最次,但掌握着斟酒大权,饮酒开始后。却是左右席上风云的人物。任何人不准摸酒瓶。否则要遭到“摸瓶三杯”的惩罚。
斟酒动作在滨海极为讲究,首先要按座次顺序斟酒。浅茶满酒,表示对人尊敬,每杯酒都要满上。斟酒时胳膊肘需向外,壶嘴不得对着人脸.斟酒不得洒掉,所有人面前不得空杯。否则就是酒司令失职,要向受影响者致歉。酒席开始后,主人先要简单致词,内容有两条.一是请客原因,二是表示谢忱。客人为表尊重,都是举杯站着听。致词后开始喝酒,第一杯酒全体同饮,没有特殊原因,一般是不得不饮的。能吃酒的人要全部干掉,量浅的人也要少吃一些,如原封不动,那就有些失礼了。
第一杯酒吃过以后,掌瓶的两个酒司令便要对饮两杯,表示“宣誓就职”,要求此酒喝得爽快、干净、滴酒不留,以示为大家楷模,以后即按此模式喝酒。川令两杯酒落肚以后,表示树立了威信,有了发号施令的资本.便开始执壶赏罚了。惩罚的内容有“窜席三杯,洒酒三杯,滴酒三杯。摸瓶二杯,不听指挥三杯”等。南上还规定“酒不斟两次”,一瓶酒斟到最后一杯,不论多少不得补斟,少斟者则兴奋地说:“巧酒,巧洒。”
以后便是“放开搞活”,相互对酌,一般是先敬首席,然后依次敬洒.或是主人先敬客人,客人答谢主人。常规敬酒内容结束后,便是相互敬酒.滨海人有个诚恳而又朴素的说法:敬酒无恶意。所以在酒桌上是有敬必喝,而且是来而不往非礼也。你敬我一怀,我再敬你一怀,作为对对方敬酒的回报。也有酒量不大的人,经双方达成协议。同饮一杯,称之为“一杯双意”,算成互敬结束。敬酒者须先饮,等对力“饮完验杯行.方同时放下酒杯。有不少好事者执拗地以对方是否喝光束评判给自己面子大小,说什么“感情深一口吞,感情浅舔一舔”.这足令量浅被敬者踌躇、为难。现在有些人除熟知对方酒量较大强喝光外,对远客、长者、高亲、领导、女客,则要求端端杯,上上嘴,以表互敬之:哉就行了。也有酒量较大者,双方喝得较劲时,一次同饮二、三、四、五杯的,喝两杯称为“好事成双”,喝三杯称为“三元及第”.喝四杯称为“四四(事事)如意”,喝五杯称为“五福临门”,喝六杯称为“六六大顺”。少数豪饮者,则相互翻扑克喝酒,相互比点子,谁输谁喝酒。个别人喝酒也有技艺,用食指和拇指同时夹两杯或三杯洒.央两杯你“两层楼”,三杯称为“三层楼”,最精彩的应属“四层楼”。饮者一手夹起四只斟得满满的酒杯,笔直排列在两指之间,如
四层楼房.递至唇边,一口饮尽,绝不洒出一滴,动作之奇巧、惊险,表情之沉着、冷静。四座无不为之喝彩。个别客人往往会提出一次喝“半打”(六杯)或“打”(十二杯),大都被主人或长者婉言劝止。以免洒后生事。
滨海人从来不敬无名之酒。长辈、领导、远客、同乡、同学、同事、同行、同龄、邻居、战友以及同坐一条凳子、亲友的亲友等关系都是敬酒的名目,以酒进行叙旧、联谊、社交,个个能言善辩,题目出得有理有据.住敬酒之中,令都淋漓尽致地显现出来。还有人在敬酒中插科仃浑.悯侃逗趣,则时不时地引起满席哄笑,使宴席更增加融洽、欢乐、喜庆的气氛。
滨海人在酒席桌上也有四忌。一忌开始推说不会喝酒,或身体有病.拒小肯喝,等别人喝得差不多时,破门而出,找人较劲,这种酒风.常常引起公愤。二忌乱洒乱倒,要人家一口吞,自己则把酒在暗处倒了。一经发现则受到对方的指责。三忌明知对方量浅不会喝,硬要揪住不放,甚至打躬作揖,叩头爬行、钻桌肚都干,将会严重损伤对方的感情。四是以水充酒,与对方较劲,如被察觉,则会受到苛责。这都是洒风不正的表现。
自占有“酒逢知己干杯少”及“饮酒不醉量为高”的训诫,在杯盘狼藉、酒意阑珊之时,主人便会满面春风端上最后一道红烧鱼或清蒸鱼,鱼到酒止,表示喝酒要结束了。首席则适时地站起来,和全桌碰杯,共同饮尽最后一杯,是谓“满堂红”。 郑州人不但豪饮,而且有酒规:凡入席者,不管会饮不会饮,也不管酒量大小,每人先饮三杯,之后便是轮流过关。划拳,吆三喝四地大喊大叫,输酒者每饮一杯,要杯底朝天亮杯一次,滴下一滴罚酒三杯。若输酒者不愿喝,就会有人按住硬往嘴里灌。划拳就得分个高低、见个输赢,一方醉了或双方都醉方可罢休,醉者丑态百出,惹得众人哄堂大笑。
过年时喝酒,老郑州还有一条不成文的规矩,就是大年初二新媳妇回娘家、新女婿“走丈人”时,要找几个能喝的陪酒人,目的是把新女婿“打发得劲儿”。 荆山地区,尤其是保康县,制酒喝酒独具特色,特别是饮酒时繁琐的酒规、酒法更是独树一帜,酒在当地已经成为一种礼仪,一种文化,一种规矩。
每逢过年过节或因需接客,就要办酒席,主人要提前给客人打招呼,并且当家人亲自登门请客。客方倘若答应主人家邀请,一定得到,否则就是瞧不起主人家。
上酒席时,主人家按客人年龄、辈份、职务等情况,合理安排客人就座。而喝酒时却总听到“酒席上无大小”一说,这是特指喝酒的量要一样多,否则被视为不公平。同时,也劝告客人不必介意主人的不周到或欠考虑。
开饮前,主人家自己或由大家推举一个酒量大又能劝人喝酒的人当“酒司令”,一般不习惯服务小姐代劳,“酒司令”作为酒席上的主角,给客人斟酒,让客人喝好,直到客人满意。所以“酒司令”必须德高望重,而且八面玲珑。
开席前每人面前放一个酒杯,不斟酒时叫门杯,斟满酒叫门盅。门盅是上酒桌的“底码”,这杯酒一定得喝,否则主人家会说“嫌酒薄”“怪酒不怪菜”的话儿,以表待客不周、心有不安。
敬酒的规矩在唐代以前就有,当时保康有一个寨主,宴请朝廷一位差官,喝酒时那差官不敢喝,怕是毒酒,寨主就自己先喝一杯,斟酒后才请差官喝,这样你来我往,以示真诚,时日一久,逐渐成为地方规矩。
另外,荆山酒规还有催杯、跳杯、赶麻雀、留杯、转杯。催杯是敬酒人张口不喝者要回杯,是一种劝酒形式;跳杯是隔一人喝一杯;赶麻雀则是喝酒到了旗鼓相当时,斗酒的一种形式,一桌子宾客一齐向其中一个人敬酒,被赶麻雀的人要一次喝完面前所有的酒,然后往下一个对象传递;转杯是酒过三巡,主人或其子女或主妇出来敬酒,以表心意,一人必须喝一杯,最后由主人收杯。
到了酒宴的尾声,二三知己或量大者比手指划拳,以此交流彼此的感情。
散席时,主宾各自面前斟满酒,俗称“元宝归库”,希望客人下次再来。 这里座次排列非常“严格”:首先是主副陪,对面相坐,位置居中,这一点和我们大体相同。其他的陪客则坐在中间两侧,称之为三陪、四陪。(这一点和我们截然不同)然后是客人的座次,非常讲究。从所有的客人中选出四位主要客人,分别坐在主陪和副陪两侧,主陪两侧右侧谓之一客,左侧谓之二客;副陪右侧为三客,左侧为四客。这些就定下酒席的主要格局,然后就要各司其职。
首先是主陪敬酒。一般是主陪敬三个酒,往往是三个高脚杯,低度白酒或红酒,大多是一口一杯;高度酒则一杯分三次喝。主陪首先带头,其他在座的紧紧跟上,一个都不能少;然后是副陪敬酒,降低为两个酒,大家一起再喝两个;然后是三陪、四陪敬酒,大家再依次喝,这期间没有客人发话的权利,只有等陪客敬完酒,一、二、三、四客才能开始敬酒,实际上到这时许多酒量不大的客人已经招架不住了,强撑着也要表示,敬酒的数量视自己的酒量而定,一般不作硬性要求。就是这样,四客敬完酒,酒量稍小的也基本招架不住了。最后还要进行自由活动,相互敬酒。 “开宴先举‘门面杯’”。开宴后,第一个节目是大家共饮三杯酒。这三杯又叫门面杯。一般第一杯分三次饮干、第二杯两次饮干、第三杯一次饮干。“门面杯”主要是让宾客们慢慢适应酒宴的环境、气氛,边饮边吃,相互熟悉。同时,也是对来宾酒量的试探,如果你爽快地干了三杯,便取得了敬酒的主动权,而主人和其他宾客则认为你有“两下子”,可作为敬酒的重点对象。因此,面对“门面杯”,还是保守一点为宜,列为“重点”压力可不小。
斟酒有讲究。斟酒者一般由主家指点,或在客人中推选,有的则自告奋勇,一般是年轻人或晚辈。斟酒用壶不用瓶是响水县酒宴的一个特点。“司令” 斟酒颇讲究把式,如左边客人用右手斟酒,右边的用左手,一轮酒斟下来要换手数次,既表示敬意,又方便客人用餐。
“‘暖壶’临门有喜气。”“暖壶”就是斟酒时,酒杯尚未满,但壶中酒已斟完。如果你碰上了“暖壶”,众人便说你有“喜气”,应按酒规饮干或自饮三杯。这可算是行之有效的劝酒术,谁让你摊上这个“好运”呢?不过,你也不必过谦,“酒桌之上无真理”,可以两方面寻求“变通”,一是追究酒“司令”的责任,对壶内“库存量”失察,同罚三杯。二是据“礼”力争,一人不喝酒,乘机把“对手”拉住同饮。
“礼尚往来情义长”。响水敬酒一般是“单兵较量”,逐人相敬,每次两杯或四杯,如果除“皮”(门面杯)则可再加上一杯。敬酒者先起立饮干,让对方检查,以示意诚情深。被敬者自然坐不住,来个“感情深一口吞”。之后,还要以相应的方式回敬,“来而无往非礼也。”不过,对这种拼实力的酒礼,响水人是掌握分寸的,一般内外有别,男女长幼有别,“劝酒无恶意”,能饮多少是多少,领了那份情就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