醉美洛阳,书院归来话成长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2021年,我首次参加教育时报主办的河南教师成长书院,似醍醐灌顶。归家数日,将导师所讲,反复消化,人生留痕,遂以此文记之。

                  初识

第一次来到成长书院,虽是自费来的,但是收获颇丰,五天的头脑风暴,再加上成长力海选,其实心里有很大压力,加之这几天眼角上火,每天睡眠很差,天天早起让两个眼睛肿成了桃子。事情很多,但也要一件件完成,不仅要完成,还要高质量,听课就认真听课,业余时间准备成长力海选的稿子。朱老师的讲座内容无暇即刻整理,很是遗憾,现在才有空详细整理了一期讲座。

去年党老师给我们推荐朱老师的书《让课堂说话》,由此开始读朱煜老师的书。书中多处被我圈画批注,感觉他的一些课堂理念,还是蛮实在,基于儿童语文的立场,设计感很强。疫情期间,《中国教师报》组织了一次线上讲座,其中就有朱煜老师的讲座,2020年2月10号,我正好在读这本书,朱老师讲话语速不快,于是我几乎全部记录下来了,虽字迹潦草,但还能看清。写满了这本书的目录、代序,地方实在不够了,只好写到扉页上,我请朱老师签名的时候,不懂规矩,很激动,连笔都没有拿,随便翻到空白的一页上请朱老师签字,朱老师却一下子翻到扉页上了,看到了我这字迹潦草的听课笔记,问我是什么时候听的课,我说在网络上,大概是去年。我这脑子,真是糊涂,什么重要的事情都记不住。

归程

从成长书院归回鹤壁,高铁停运,汽车站也不发车,我们鹤壁的老师一行五十余人,在唐芳校长的英明决策下,决定包车回家,唐校长很早就联系车,从17座一直换到55座,各种辛苦,自不必说。

车上了高速,临近牧野,我看到窗外满目疮痍,水漫过玉米田,漫过卫辉整个城市,远处那几座高层住宅默默耸立在水中,像做错了什么事,它们大概也是惊恐的吧,根基和第一层已被洪水淹没。我特意和朋友换了座位,到更接近窗户的位置,看到对向车道上各地贴着“河南加油”“万众一心  抗洪救灾”的车辆,不禁泪目。后来,到了家乡鹤壁,浚县的灾情也很严重,一只粉嫩的胖乎乎的猪仔静卧在高速路边的杂草中,一动不动,脑袋朝向已成一片汪洋的家园。

追问

洛阳的雨不是特别大,天气晴了以后就特别闷热,所以后来我在听自己手机里和录音笔里的音频时,总能听见窗外知了的鸣叫,学习的最后一天,朱老师要赶乘飞机,三点半就匆匆离开了,我们又在教室里继续发表感悟,我也即兴来了一段,讲述自己参加成长力海选的感受。有时听着学员们的感受,望向葱葱绿绿的窗外,看着那些空了的课桌,有一种恍若隔世之感,悲从中来,不禁感叹:来来去去,人间过客,如何不困于心,从这里出发以后,更加坚定地成长?

然而,想不是办法,最重要的是做。25号回来之后,27号就开始了区里的班主任培训,同样是头脑风暴,我又误打误撞地发表了两次小小的感悟,勇气又多了一分。31号培训结束后,我就一直在看这次买来的书,做笔记,还有制作杏坛网研社的年会讲座课件,焦头烂额,二宝身体不适,心情也混沌不堪,今天讲座和文字稿终于有了点眉目,赶紧就开始整理音频资料。后天还要在另一个团队进行成长汇报。确实,快有快的好处,慢有慢的优点,我买来这些朱老师的书,看了一些之后,再来整理他的讲座时,就更加明白一些什么了。

印象

朱煜老师师从贾志敏老师,所以他的课堂和贾老师的课很像,板书也像,矫健有力。尤其是在阅读这些书以后,我渐渐感觉,朱老师其实是一个文人,是一个学养很深的知识分子,他内心对课堂有一种朴素的追求,对学生有一种敏锐的洞察与思考,对文本有一种深刻的解读与体会。文化修养极高,对文字极度敏感,专业素养极深,因此,他往往能在细小处着手,找到绝佳突破口,我很早就关注他的微信公众号了,是“朱煜讲课”,在里面也曾看过他的一些教学设计,简单列出几个目标,提出几个问题,统共300来字,乍看上去实在没有什么奇特之处,可是当我们听了几节朱老师的课以后,才觉得这些简简单单的设计背后是一双犀利而又温和的眼睛,对语言文字如此熟悉的人,还需要备课吗?只需大概有个思路,其余的课堂生成是要看具体的学生,巧妙的引导,合适的评价,以及课堂中那一点点的触景生情、对文学的那种迷恋和沉浸,都可以让一节语文课变成思维决堤的现场。我为此还激动地在学习的间隙,草拟了两篇小随笔:《讲好课先读好人》《讲好课先做好人》。还有一篇有了题目,内容没有梳理,是《讲好课先读好书》。情怀太多,理论太少,不成体系,恐难以形成论文。

觉察

朱老师的课以及他的教学思考都在他的书中有详细的记录,比如在《教书记》中,他说,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用已有的语文经验解读文本,学习新的语文知识,体会作者的情感与语言表达之间的关联,从而激发学生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观照作者的人生经验。

对于解读文本,朱老师也说,在平时掌握尽可能多的资料,不断比较分析找出学科教学的规律,再由规律设想教学形式、教学方法。有了丰厚的储备,就能在教学中发他人之所未发。

对于年轻人期待的一课成名,朱老师在《教书记》说:“成名”之前我们做了很多积累,我们苦练教学基本功,一遍一遍地磨课。研读教材,琢磨教案自不必说,就连课堂上如何走路、如何写板书也是要反复练习的。更重要的是,这样的磨炼使我养成了经常反思、不断改进、写教学笔记的习惯。每个学期,我都会选择一些课,用录音笔将自己上课过程录下,主动与同行交流,以便寻找不足。每当有所长进,便觉得十分满足、开心。

教师在职业道路上要走得长远,得靠“吃萝卜干饭”练好基本功,得靠勤学深思记录“内力”。

朱老师还提到:教师怎样才能教得好,我想,一要用普世价值锤炼思想,让自己变得通透练达。二是要从学生需求角度出发锤炼自己的教学技艺,真正做到心中有人。

由此我对朱老师的课堂理念更加明白了一些,语文老师请把自己培养成一个文人,一个雅人。一个能吃得苦与寂寞的文人,一个能欣赏美景与天籁之音的雅人;一个有独立思想且天真的文客,一个能区别丑恶和虚无的雅士。

讲儿童的语文,讲自己眼里的语文,踏踏实实,一步一步,练好基本功,每天再忙,也别忘了读一会儿书,会一会老朋友,相互慰藉,以期忘却嘈杂。

作者简介:

王瑜,董文华名师工作室成员,鹤壁市山城区第五小学语文教师,中小学一级教师,河南省百姓学习之星,鹤壁市优秀班主任,市名班主任工作室主持人,第13届最具成长力教师候选人,获得市优秀少先队集体、山城区文明班集体、山城区教学教研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