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小说创作之历代服饰资料参考(四)隋唐五代服装(7)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26
1)羃[mì]䍠[lí]

羃䍠也叫羃罗、羃帷、羃巾等,源于北朝时传入的一种大头巾。

羃䍠是 隋至唐初 妇女出门的必用品,即用纱帛罩住头部并蔽障全身,既可防尘,又能避免路人窥视。

贵妃、贵妇或富有家庭可以在羃䍠上缀以珠玉。《隋书》卷四五《秦王俊传》记载,隋文帝时,秦王俊长于工巧,曾亲手为他的妃子做 七宝羃䍠 。所谓 七宝 ,就是 指金玉珠翠的饰品 。

2)帷帽

帷帽,也称席帽、帏帽,是一种高顶宽檐的笠帽,在笠帽的周围垂下一层黑色纱帛制成的围帛,下垂及颈,遮住头部,起到防沙、防窥的作用。

这种帽式也 来源于西域 。由于王昭君出塞时戴的是帷帽,所以又叫“ 昭君帽 ”。

唐代永徽年间妇女戴的“帷帽”类似现代闽南的 惠安女头上的笠帽 。

3)浑脱帽

浑脱帽是 胡帽的一种 ,在隋唐时代最为著名。

所谓浑脱帽,原指西北方民族中流行的用动物的皮制成的帽子,也称 番帽 ,后来发展为用毛毡或锦缎制成。

特点 是帽顶呈圆弧形、顶部高而呈尖圆形,两旁有护耳小扇,裘毛饰边,可翻上折下。

隋唐时期,妇女讲究面部化妆,并把面部化妆视为重要的礼节。

“ 脸上金霞细,眉间翠钿深 。”女子娇艳夺目、华贵雍容、富丽堂皇,张扬个性、绽放生命力。

1)文眉

唐朝妇女黛眉名目繁多, 初唐 时以“ 细眉 ”为主, 中唐 以“ 阔眉 ”为主, 晚唐 的眉妆则 归于纤细 ,且 多种眉妆并存 。

盛唐 时妇女常将原来的眉毛剃去,然后用一种以烧焦的柳条或矿石制成的青黑颜料画上各种形状,名叫 黛眉 。

除了黛眉外,还有 翠眉、黄眉 等。

从画眉方法看,有 扫黛、薰墨 。

杜甫有诗曰:“ 却嫌脂粉污颜色,淡扫蛾眉朝至尊 。”

唐玄宗曾命画工设计出 十眉图 ,即 鸳鸯 (又名八字眉)、 小山 (又名远山眉)、 三峰、垂珠、月棱、分梢、涵烟、拂云、倒晕、五岳 ,并点拨给不同妃子使用。

2)化妆

隋唐时期妇女化妆有多种,如: 花钿妆、酒晕妆、寿阳妆、蛾眉妆、啼妆、飞霞妆 等。

面部的 装饰花钿 可以是画上去的,也可以是贴在脸上的。

化妆顺序 是:一敷铅粉,二抹胭脂,三涂鹅黄,四画黛眉,五点胭脂,六描面靥,七贴花钿。

( 1)花钿妆

花钿妆是指在眉宇、面颊、太阳穴等处用颜色 染绘纹样 或用 金片、银片、羽翠 等 制成的“花钿 ”来进行妆靥。

花钿传说来源于早期面颊上有疤痕或雀斑的妇人,以丹青、朱砂红等颜色点出圆点、月形、花形等图案。两个唇角外酒窝处也用红色点上圆点等图案作为面颊的掩饰。

(2)斜红妆

斜红妆也称 酒晕妆 、 胭脂妆 。

胭脂俗称 红蓝花 ,用它制成膏或粉,化妆时先施白粉,然后将胭脂在手心调匀,搽在两颊,犹如一抹斜阳。

《妆台记》中记载:“美人妆面,既敷粉,复以胭脂调匀掌中,施之两颊, 浓者为'酒晕妆 ’, 浅者为'桃花妆 ’。”

斜红一般涂在鬓部到颊部之间,或似伤痕,或像卷叶,或如弯月。

(3)蛾眉妆

是指像蚕蛾触须似的弯而长的眉毛。

李白《怨情》:“ 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

隋至初唐时期,眉妆大多以细为美。

(4)寿阳妆

也称“ 梅花妆 ”。

传说在南北朝时,一日,宋武帝女寿阳公主卧殿檐下,一朵梅花正落其额上,染成颜色,拂之不去,经三日洗之乃落,宫女见之奇异,争相效仿。

唐代妇女仿效在额心 描画梅形 为饰,并产生了唐朝面妆的特有形式。

(5)啼妆

啼妆因其“ 状似悲啼者 ”而得名,盛行于 唐朝元和年间 ,主要流行于长安、洛阳等地,由西北少数民族传来。

特点是 两腮不施红粉,只以黑色的膏涂在唇上,两眉画作“八字形”,怪诞离奇,有悲啼之状。

3)花钿

花钿是古时妇女脸上的 一种花饰 ,起源于南朝宋,以金箔、银片制成不同花形,贴在额间、两颊、嘴角、鬓角处。

花钿的形状除各种花状外,还有小鸟、小鱼等造型,并制作成圆形、尖型、花型和各种对称形。

花钿是唐朝最具特点的面部化妆 。

隋唐五代时期,服装造型雍容华贵,服装质料富丽堂皇, 面料 以 丝 、 麻 为主,以 红、紫、黄 为等鲜艳的暖色为主要色调。

富家女子 常常用精美的 丝织品 做衣料, 衣服柔薄而精巧 。

花纹 以联珠 对禽对兽为主 ,有对孔雀、对鸟、对狮、对羊、对鸭、对鸡及 鹿纹、龙纹 等象征 吉祥如意 的图案,还出现了 团花、宝相花、骑士、胡王、贵字、吉字、王字 等新的纹饰。

唐朝时已经开始使用 镂空纸花版 ,对于提高织物的印染质量起到了很大作用。

唐朝还流行在绫罗上用金银 两色刺绣 和描花。

刺绣有 锁绣、平针绣 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