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并不是简单的正比例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9
期望越大,失望越大,是人们很熟悉的说法。

乍一看,这句话是很有有道理并且很容易的理解。大概意思就是,期望大的时候,我们把它置于高处,然而期望是不可能都得到满足或者实现,所以就会有失望,失望是一种消极的情感,这时我们的情绪处于低处。所以,这个“越大”会双倍地拉大期望和失望之间的差距,就如“飞得越高,跌得越惨”的意思是一样的。

这个理解只是解释了“期望越大,失望越大”之间的“越大”,并没有解释期望与失望之间的关系。

或许,我们会觉得,期望与失望之间是偶然关系,当我们抱有期望的时候,有时候会失望,有时候不会失望。但是,根据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定律,结果应该是大部分时候会失望,小部分时候不会失望。如果再悲观一点去思考,那么,期望与失望之间是必然关系,而非偶然关系。

既然失望是必然的,那么是否我们还要抱有期望?为什么还要抱有期望?

首先,得弄清楚期望是什么。期望是人们自己对人对事对物的事先设定的标准。如果要对其进行分类,一种是对他人的期望,一种是对自己的期望。一般情况下,期望都是指对他人以及相关事情的期望。这也就是期望的结果往往是失望的原因。

期望是期望者发出的主观愿望,我们可能会读不懂相互独立的个体的内心感受,既然读不懂,就有交流的需要,而交流的效果是由沟通的技巧和水平决定的,正如《非暴力沟通》里谈到的“我们不再条件反射式地反应,而是去明了自己观察、感受和愿望,有意识地使用语言。”实际上,表达的理想和现实存在差距是必然的,毕竟,"子非鱼,焉知鱼之乐"。而在现实生活中,根本上来说,决定能不能懂的,无关主观与否,也无关技巧有无。

一个人,在没有内在觉知和外在压力的前提下,只会躺在舒适圈里,不会主动去做某事。如果期望只是停留在期望,那么,这个时候,期望应该改为空望。再退一万步来讲,就算对方在种种前提都完备的前提下,做了某事,就真的能够满足我们的期望了吗?

我们先来深究期望的背后是什么。期望,其实就是一种需求的隐性表达。因为需求不足,所以才会有期望。当然,我们不是在讨论一些物质层面的需求,因为当我们有物质需求的时候,我们不是去期望,而是去行动,例如我们想喝水,我们不是期望水自己过来,而是去煮水或者是买水。这个期望指的是精神层面的期望,例如关注、爱、理解,等等。这些精神层面的需求不足,并不是当时所存在的一种状态,它的根源在于童年时期。一个人在童年时缺失了什么,这种缺失就会一直伴随着,直到成年甚至老去,一直都在。这种需求不足会体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如影随影,阴魂不散。

正因为这样,我们才会期望,才会有大的期望。希望弥补需求的不足,这是一种向上的心理状态,但是我们弥补的方向错了,向上的结果也只能是向下。这个不足并不能通过他人来弥补,它也像水、大米一样,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创造去补充。当我们把那些所谓的精神需求也当成水来看待的时候,我们发现自己走过去用开水壶煮开倒出来的一杯水是那么的热气腾腾,那么的甜。

所以,当我们把“期望”所浪费的精力转回到自己身上,为了对自己的期望全力以赴,集中注意力去修缮去弥补去重建,就会发现失望也不见了,因为期望是自己给自己的,自己怎么忍心让自己失望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