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以及我与我、我与世界的关系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03
写在前面:

这篇文章是我一直想写的,然而也是我写的最忐忑的。在讲究孝道的语境下,作为子女公开表达对原生家庭的反思本身就带了点“逆反”的意味。写原生家庭,一方面不好拿捏轻重,另一方面也容易自我暴露过多。犹豫再三,最终促成我动笔的原因仍然是回到我自身,我问自己:“我是不是真的想写原生家庭?”我的回答是肯定的。至于我的担忧要怎么处理,我告诉我自己,写的过程,我只要跟我的感受待着一起,那么其他的也就无需顾虑太多。这篇文章,是写给我自己的个人成长总结。

正文如下:

“原生家庭对你的影响很大。”这是熟悉我的人都会对我说的一句话。一开始,我对这句话的抗拒非常大,我把这句话当作是对我自身的否定。因为我身上很多我自己不喜欢、甚至是阻碍我发展的特质,都有原生家庭的影子。而我努力了这么多年,就是想摆脱原生家庭的影响,摆脱那个我并不怎么喜欢的自己。所以,可以想象,当我在而立之年,仍然能够听到这样一句话时,对我的打击是有多大。这句话如同棒槌,打破了“我足够强大到可以塑造我自己”的自恋。泄气皮球一般,我彻底颓了。

如果说我的人生一直在试图挣脱原生家庭的束缚,那么三十岁之后的两年,对我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两年。这两年的时间里,我开始系统的接触心理学,我上了心理学专业课程,参加了萨提亚成长团体,读了《原生家庭》、《超越原生家庭》等书,听了一些播客中关于原生家庭的部分,其中steve说中探讨原生家庭的几期都让我印象深刻。

随着心理学的学习,我也开始了对自己内心的探索,我看到了自己对原生家庭复杂的情绪,也看到了自己对原生家庭纠结而沉重的情感。如果说没有愤怒和怨念是假的,如果说没有爱那也是不可能的。在原生家庭这个事情上,我深刻的体会到“时间是良药”。再浓重的情绪,如果能够看见它、允许它、给它一个出口,那么随着时间的流逝,它终将平静下来。两年前,当我第一次允许我的愤怒出来的时候,愤怒如同海啸一样席卷而来,带着毁天灭地的能量,神挡杀神佛挡杀佛。而如今,愤怒之于我而言变成了一头小兽,时而休憩,时而露出獠牙,我们相处的越来越好。

处理完愤怒,我开始处理怨念。对原生家庭的怨念,来自于原生家庭塑造了我的模式,这些模式又来自于我的特质:我的固执、我的较真、我的自卑、我的脆弱、我的敏感、我的极强的自尊心,我惧怕权威又想推翻权威的冲动……原生家庭是一个水泥模具,把我浇筑成现在的样子。尤其是当我发现,我吐槽过的几乎所有的父母身上的模式我都有时,深深的无力感笼罩了我。我以为我已经变得足够好,然而事实是并没有。转机来自这样的疑问:“我为什么想变得足够好?我到底在抗拒什么?我的模式、特质就真的一无是处么?那为什么我还能活这么多年呢?”学霸猫说:“我们现代人总是把事情搞复杂,遇到原生家庭问题,我们就开始看书找方法,什么沟通的几个步骤、原生家庭的几种类型等等。其实很简单,就是当你父母让你不开心的时候,你先处理你自己,你把自己处理好了,你跟父母之间就没有问题了。换句话说,你跟父母之间的问题,是你清理自己的机会。”这句话让我意识到,没有完美的模具,没有完美的匠人,也没有完美的工艺。如果没有被浇筑出一个相对稳定的“我”,那么我将无法面对这个世界。这就是浇筑的意义,这也就是我之所以成为我的意义。而当我长大成人后,我怎么看待我被浇筑的过程,我怎么看待我的模式和特质,我怎么处理和自己的关系,以及我可以为我自己做些什么,这是我的课题。

我惊喜的发现,解开原生家庭的结,答案竟然是回到自身。这与人们常说的“长大了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责,埋怨父母的行为是懦夫的行为”这种强行看淡仍有所不同。我有种恍然大悟之感。如同一个丢了家钥匙的人,在这个世界上兜兜转转,遍寻无果。当拖着疲惫的身躯回到家门口,惊喜的发现钥匙就插在自家门锁上。当父母让我摸不着头脑,我不再必须要知道他们的想法以及他们是怎么看我的。我问自己:“我是否能接受不确定性和未知,我能否接受不是所有问题都有答案?”当父母的言行让我有挫败感,我问自己:“我是否觉得我是值得的?不是因为我做了什么而值得,而是我本身就值得。”当父母抱怨我要求我,我问自己:“为什么他人的话让我混乱?我是否真的有定力?重要的不在于他人要求我做什么,重要的是我自己想做什么。”当父母告诉我“应该”或“不应该”,我问自己:“我是否要让这个‘应该’或‘不应该’捆绑自己?还是我理解我也有自己的难处,允许自己在某些情况下做不到?”放下我执,然后去看见我自己、理解我自己、接纳我自己、爱我自己。如何处理我和我自己的关系,我相信这不仅仅是面对原生家庭问题的答案,这是面对世界上一切问题的答案。

学习的同时,我也开始记录自己对原生家庭的思考。写作的过程,一方面是为了疏导情绪,另一方面帮助我揭开情绪背后的面纱。期间,我做了这样几件事,一是写自己的人生剧本:回顾我的前半生,我是什么样的人,我经历了什么,并把所有的这些都写下来,尽量做到客观。写之前以为简单的几句话就能写完,没想到我一口气写了十几页纸。二是写影响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五件事:写出具体的事情,是什么原因做的决定,是谁做的决定,给我的影响是什么。三是画家庭图,把家庭成员、家庭成员的基本信息(职业、出生地、出生年月日)、家庭成员间的关系(包括关系好坏等)、家庭成员的性格特质等都标在图上。

这三件事情,让我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人生,以及原生家庭与我的人生之间的关系:一、我以为是父母在掌控我的人生,然而我人生的百分之六十以上对我有重大影响的事情,在做出选择之时,完全是我自主决定的。另外的百分之四十,即使是我父母做的决定,也有我自己默许的成分。就算当时是我自己选择,以我的眼界也做不出更好的决定;二、我的人生与其说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大,不如说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更大,如果我不是出生在大家普遍认为清北人三所学校最好的社会环境里,恐怕我不会报考我的母校,我也不会读工科专业,我遇到的完全是另外一批同学、过的可能是另外一种人生;如果不是刚好经历了户口政策紧缩,我可能不会选择我的第一份工作,那么我就不会遇到当时的同事,也不会因为同事介绍相亲而认识我的老公,当然如果没有遇到我老公,我后面的人生又会因此而大大不同。归根究底,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我们的父母也受着社会环境的影响,我们与原生家庭的关系,恐怕也只是我们与社会关系的一个缩影;三、父母也只是凡人,他们有自己先天的性格特点,他们后天受地域、职业以及各自原生家庭的影响,如果不从人的层面上理解人与人之间的差异,即使父母是神仙,亲子间的矛盾冲突依旧无法避免。

两年的学习和沉淀后,再回到“你受原生家庭影响很大”这句话上来,它不再是我的魔咒,它是我承认和接受的事实。谁受原生家庭影响不大呢?而我们的原生家庭,又不仅仅是父母子女而已,有历史的烙印,有社会的印记,有人性的光明与黑暗。如何与原生家庭相处,何尝不是“我如何与这个世界相处”这个大课题的一部分。

最终,我开始能够放下面对原生家庭的痛。原生家庭是一个课题,人活于世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课题,有些人的课题是原生家庭,有些人是婚姻,另外一些人是创业,不一而足。课题只是外在的表现形式,课题的意义是:借由这个课题,我们清理与自身的关系,我们清理与这个世界的关系,接受、放下、成长。对原生家庭的探讨本身,已经超越了原生家庭。也可以说对于任何课题的探讨本身,最终也会超越这个课题。

-------------------------------------------------------

后记:我曾经以为,原生家庭的课题探讨完了,我的人生课题也就探讨的差不多了(因为原生家庭真的是我面前的一座大山)。然而我还是too young too naïve。之所以有这个感受,是因为在不断成长的过程中,我开始面对另外一件事情:我和我老公之间在想法上的差异越来越大。无所谓谁更好,而是我们有了更多的不同。这个时候我开始疑惑,我到底要不要继续对原生家庭的探索,尤其是对心理学的学习。俗话说:按下葫芦浮起瓢。而我的情况是:葫芦还没按下去,瓢又要起来了。我着实狼狈了一段时间。

后来我也想明白了,夫妻关系也是我的课题。当我和我老公走进夫妻关系,我们要面对和处理的议题是:当两人的节奏不同步的时候,关系要怎样继续下去?然而另外一个问题也会随即产生:如果两个人的节奏不同步,关系就一定会破裂么?答案显然是不一定。那么到底是什么让我产生了如此这般的想法。经过自我探索,我发现这里面深藏的是我的观念:我只想与我心灵契合的人深交(价值观相同、想法一致等等)。然而无法否认的是,人是会变化的,关系也是流动的。当夫妻一方或双方发生变化的时候,两个人如何调整相处的模式,以达到新的平衡,这就是课题。这不仅限于夫妻,朋友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也是如此。想到这一点,我就明白关于夫妻关系的课题,解决的是我在人际互动中的问题。(当然我能否接受与价值观不一致的人做朋友,这是我的另一个课题。)

如果再深挖下去,关系一定不破裂就好么?或者我们自己也不知道什么是好或不好。我只是执着于我要有天长地久的婚姻。这何尝不是一种执念呢?当我执著于“执念”的时候,会不会反而产生问题呢?

后面省略10086字,因为我发现我的思绪已经飘的没边了(我想到了生活、工作、同事关系、人与人的关系等等),回不来了,所以就写到这吧……
相似回答
大家正在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