舍得与舍不得

如题所述

第1个回答  2022-06-12
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舍在前,得在后。

老子是中国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在他的传世著作《道德经》中曾说道:“将欲夺之,必固予之。”意思是说最终要得到什么,需先给予些什么。“予”是舍,“夺”是得,先“予”而后“夺”。老子的《道德经》这本书折射出强大的智慧,蕴含着深奥的哲理,不得不引人深思。

没有舍,就没有得;要想得,就要先舍。不想付出,而一味索取,终将会自食其果一无所有。

春秋末期,越国勾践灭吴后称霸中原,而此时晋国已经走向衰落。晋国原本由范、中行、智、韩、赵、魏六卿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智联合韩、赵、魏,吞并了范、中行两卿势力。到智氏一族由智伯掌控的时候,势力极速扩张。

也就是说,智伯已经成为晋国的执牛耳者,权倾朝野。他完全可以休养生息,静待佳机,以图统一。然而人心不足蛇吞象,智伯为了达到削弱三卿、一家独大的野心,公然向其他三卿索要土地。首当其冲的是韩,韩康子无奈的给了。紧接着是魏,魏宣子其实一开始并不想将土地拱手相让。正在踌躇不定时,有一谋士任章向其献计道:“智伯刚得到魏的土地,现在又无缘无故地来索要我们的土地,邻国得知此消息一定会恐惧。他只想着一味索取土地,贪得而无厌,完全不克制。我们何不就此顺水推舟,将土地奉上,行个骄兵之计呢?智伯得到土地,定会骄横起来轻视我们。以此,我们联合韩魏一起对付他,必然叫他活不长了。”于是魏宣子同意奉上土地。

智伯果不其然,得意忘形,继续向赵索要土地。赵襄子可不是软柿子,不乐意顺从他。智伯勃然大怒,起兵围攻赵晋阳城。韩魏见机从外面合击智伯,同时赵从里面接应。最终智伯在他们里应外合的夹击下一命呜呼了。

由此可见,智伯不懂得舍弃,而只是一味的索取。他本有一手好牌,却被他打得稀巴烂,贪得而亡令人唏嘘不已。

不舍而不得,小舍而小得,大舍而大得。人的一生,其实都是在舍与得之间徘徊游移。在缤纷繁杂的世界中,是舍弃物质上的享受,还是想得到精神上的提升?

二者不能完美兼得,但什么该舍什么该得,还是可以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

是的,舍得是一种选择。面对自己真实的内心世界,该舍弃的就舍弃,该争取的还是要争取。

正如孟子所说:“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权衡利弊以后,相信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一个答案。

舍得是一种大智慧。中国近代大文豪老舍先生,原名舒庆春,字舍予,笔名老舍。很明显是把“舒”字拆成“舍”和“予”两个字。我一直觉得老舍这个笔名起得挺有深意的。

老舍老舍,老是舍弃。他舍弃高雅精致的语言,采用通俗平白的文字。很多作品雅俗共赏,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生活,最终成为一代语言大师。

这正与与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每一首诗歌必使老妇能解”的要求不谋而合。仔细一想,大文豪起的笔名果然非同一般。懂得先“舍”,“得”自然也就来了。     

    舍弃嫉妒,得到的是真诚的称赞;

    舍弃名利,得到的是内心的宁静;

      舍弃浮华,得到的是境界的提升;

……

舍得是一种气魄。李白的“千金散尽还复来”,是舍弃金钱而得美酒消愁。抛弃金钱烦恼,换来的是心灵的舒适。  

  “亦余心之所善兮,虽九死其犹未悔”。人生就是一个舍和得的过程,不断的去领悟舍得二者的关系才是大修行。抛却欲望,坚守本心,义无反顾地去逐梦吧!